“瑞金制造”与烧伤患者体位护理技术_人字形_儿童_进行

作者: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为避免烧伤患者创面受压,需要定时或按需交替改变体位;为了维持烧伤肢体功能位和对抗瘢痕挛缩,需要将肢体按功能等进行被动体位的放置。因此,烧伤患者的体位护理尤为重要。在体位护理中常用的治疗床有翻身床、儿童人字形床、悬浮床

作者: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为避免烧伤患者创面受压,需要定时或按需交替改变体位;为了维持烧伤肢体功能位和对抗瘢痕挛缩,需要将肢体按功能等进行被动体位的放置。因此,烧伤患者的体位护理尤为重要。在体位护理中常用的治疗床有翻身床、儿童人字形床、悬浮床。体位摆放技术包括了颈部过伸体位、不同烧伤部位的体位摆放等。

一、烧伤科治疗床

(一)翻身床

1、翻身床由来

最早改变患者体位都靠人力,但患者体重较重,一位大面积烧伤患者每次改变体位都需要六七个医生、护士和工勤一起协作才能完成。1958年抢救邱财康时史济湘教授和杨之骏教授从1957年1月出版的美国人Artz编写的《TREATMENT OF BURNS》一书中,看到美国烧伤中心改造的美国陆军医疗部中心将骨科护理架用于烧伤患者改变体位的铁架照片,但这张照片只是一个简单铁框架的图案,并无制作方法。于是史济湘、杨之骏和陶祥龄等医护前辈找到医院技工部门,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反复研究这张照片,一起设计图纸,从铁管直径、接口连接、螺丝部位和翻身轴承大小、翻身床上海绵大小、厚度、海绵孔径大小等,完全由瑞金设计和制造的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兼具换药、转运和手术功能的翻身床诞生了。由此大面积烧伤患者翻身由五六个医护一起减少到只要两三个医护就可以实现仰卧位和俯卧位之间的相互交替。为年轻护士进行翻身床操作讲课都会讲这段历史,让后人记得前辈奋发创新的精神。

2、翻身床结构

翻身床有俯卧、仰卧二个床片;俯卧床片和仰卧床片中间分别有二个排泄孔和插片(无需大小便孔时可插上);另外,翻身床的前后端都有一个旋转轴承转动装置(转盘轴),二组支撑架,包括前端工字形支架,后端为撑脚、转盘轴中心的安全弹簧、轮脚刹车、搁手板、搁脚板、便盆板、足托板、头托组成。

3、翻身床作用

翻身床主要用于躯干环形烧伤及躯干后侧或臀部烧伤的患者,有利于躯干前后侧创面的交替充分暴露,避免创面长期受压加重感染和减少压力性损伤发生;翻身时不移动患者,不损伤创面,可作为手术床和推车,减少翻身和移动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可利用翻身床作体位引流,同时方便处理患者排泄物。是大面积烧伤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工具。翻身床可方便医师换药和手术时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体位变化,减轻骨隆突处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方便暴露在外皮肤护理;俯卧和仰卧交替有助于引流和清除肺部积液,俯卧位促进更有效地咳嗽和咳痰。如今不但可用于烧伤患者救治,还能用于背臀部复杂伤口治疗与手术。在新冠救治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4、翻身床护理技术

翻身前

检查床的安全性能,包括撑脚、弹簧、刹车等;有人工气道患者,要吸净气道内的分泌物;梳理各类导管,放置在同一侧;做好清醒患者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

翻身时

翻身时遵循一铺、二取、三合、四松、五翻、六固定、七观察、八整理的原则进行翻身,同时做好各类导管保护,将导管整理于躯干的一侧,有气切套管患者要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保持气道通畅和有效氧疗,有胃肠道营养的患者在翻身前30分钟暂停营养液泵入,在翻身前评估胃残余量,避免胃残余量过多引起反流误吸。加强骨隆突处保护,俯卧时在左右锁骨下和腹部衬垫小海绵,膝关节上方长条海绵;仰卧时在左右肩胛处呈“正八字形”和尾骶部两侧呈“倒八字形”衬垫小海绵,膝关节下衬垫长条海绵。俯卧时应加强眼睛的保护,勿将眼睛压在头枕上。翻身过程中一名护士站在床头,一名护士站在床尾,第三名护士站在患者安置导管侧;固定翻身保护带,翻身时床头护士和床尾护士将合拢的仰卧位和俯卧位床片由纵向的轴上进行旋转180度。

翻身后

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气道的通畅,加强心率、呼吸、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观察,尤其是翻到俯卧位时应加强病情的观察,保持气道及各种导管的通畅。

(二)儿童人字形床

1、儿童人字形床由来

儿童人字形床也是“瑞金制造”的产品,随着邱财康救治成功,成立了烧伤科,瑞金医院小儿烧伤患者也越来越多。上世纪六十年代,陶祥龄等老一辈护理专家发现小儿躯干和下肢特别是会阴部烧伤后如果使用普通儿童病床容易造成这些部位受压,于是她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查阅国外资料,最终在杂志上看到一个“人字形的铁架”。她们找到医院技工部门,将需求和拟解决的问题一一罗列。瑞金医院的工人师傅心灵手巧,根据要求马上设计出儿童人字形架的图纸,在瑞金制造出第一个儿童人字形木板床架。使用后发现木板床架不透气、无法在床下放置便器、患儿排泄物污染等问题。于是陶祥龄、邹仲珍、陈钦英等老师们多次和医院技工部门商讨,对儿童人字形床进行改进,使用钢丝作为床片的主体,并在床片的主体下缘中间改为凹状圆弧形。护理前辈们这种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儿童人字形床结构

小儿人字形床结构分为普通儿童床和人字形支架两部分,人字形支架包括一个方形的75cm×65cm主体钢丝床片、二个60cm×20cm下肢钢丝床片和四个高度为20cm支撑脚,且下肢床片与背部床片连接处可以向内侧或外侧移动,便于调整肢体外展的角度。这个床架兼顾了安全和通透,可以让小儿睡着,保持下肢分开,伤口不至于被大小便浸渍。

3、儿童人字形床作用

小儿人字形床适用于大面积烧伤患儿或有会阴部,臀部烧伤患儿。卧人字形床便于俯卧和仰卧体位交替更换,使会阴部和臀部创面暴露,减少双大腿内侧创面受压,同时也有利于大小便的护理,避免排泄物污染创面,促进创面的愈合。

4、儿童人字形床护理技术

翻身前放松约束,整理各类导管。翻身时由两名护士分别站在床的两侧,输液患儿由输液侧向上向对侧翻身。同时加强骨隆突处保护,儿童俯卧时在膝关节上方衬垫小海绵,仰卧位时在小腿下放置长轴形衬垫小海绵抬高足跟。翻身后要拉好床护栏,加强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俯卧时应安置好患儿的头部,使头部偏向一侧,整理好氧气管、输液管、胃管等导管,加强病情的观察。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防止排泄物污染臀部的创面或大腿内侧的敷料。

(三)悬浮床

01、悬浮床机理

悬浮床是烧伤患者常用的治疗床之一,目前有沙粒悬浮床和空气搏动悬浮床二种。沙粒悬浮床内含大量的硅和陶瓷合成的细沙颗粒,其直径只有50μm~150μm。沙在床面和身体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恒定的气流形成波浪,人躺在上面“悬浮”起来,减少了患者与床单位接触所产生的压力,减轻对创面的压迫。硅瓷粉颗粒呈碱性,且悬浮床可以根据患者体温、创面局部情况调节合适的温度,有利于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空气搏动悬浮床还有各种体位调节,方便患者进行多种治疗,而且避免了沙粒矽肺的风险以及更换沙粒的成本。由于患者在悬浮床一般只能取仰卧位,而且不能像翻身床能在手术室里使用,尚不能替代翻身床。

02、悬浮床护理技术

使用前先设置床温至30℃~34℃,预热2-3小时,确保其处于功能备用状态;使用过程中需平卧和侧卧位交替,翻身前专人负责护理人工气道及各类导管;翻身时多人合力将患者平抬移至翻身反方向一侧,在保护人工气道及各导管的前提下,同时、同方向翻身;翻身后摆放肢体呈功能位并整理各类导管。悬浮床停止使用后要进行终末消毒,除了常规的擦拭消毒悬浮床表面外,还应拆除床单及滤单,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待干、备用;使用悬浮床内专配格筛,筛出并弃去结晶颗粒,更换新的滤单。

由于在悬浮状态下难以产生足够的反作用力,会影响患者进行有效咳嗽运动,因此须加强悬浮床上的翻身、叩背、振动排痰等胸部物理治疗;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强气道湿化和雾化治疗。

卧悬浮床时,患者的非显性失水会进一步增加,有文献显示每1%的烧伤面积就可导致失水量平均增加31.6ml。因此,应及时补充液体,防止高钠血症发生,严密观察病情,记录出入水量,根据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种类,定期检查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卧悬浮床期间,各项护理操作注意动作轻柔,严密观察易受湿、受压或发生创面溶痂部位的出血情况,如:耳廓、枕部、肩胛部、腋窝、肘部、双肋部、臀部等部位。由于发生出血时易被干热气流吹干或渗透至滤单、微粒球中,因此难以估计出血量,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和观察。

二、特殊部位烧伤患者体位护理

头面部烧伤和(或)吸入性损伤留置人工气道者:无其他禁忌症时给予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卧翻身床时应给予头高足底位;俯卧时可根据患者给予头低足高位,促进痰液引流。

颈部存在严重烧伤创面者:可予颈过伸位,以充分暴露颈部创面、促进愈合,同时也有利于预防瘢痕增生、牵拉局部皮肤。该体位使用软枕或敷料衬垫于患者肩背部,促使患者头部尽可能后仰呈过伸位,使患者的下颏、气管、胸骨接近一条直线的状态。颈过伸位的体位摆放可以充分暴露颈部,目前在甲状腺手术治疗中较为常用。但由于颈过伸位影响了颈动脉正常解剖构型,双侧颈动脉血管受到压迫,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动脉血流,从而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以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颈过伸位体位的摆放时间呈正比。因此在护理中应加强观察,及时听取患者不适主诉。

腋窝部烧伤患者:肩关节外展90°~100°或外旋位。以暴露腋窝,预防创面持续受湿而滋生细菌,影响创面愈合。

躯干烧伤患者:平卧、俯卧交替,侧卧时可在躯干下方垫软枕、棉垫等,以保持患侧充分伸展。

双上肢:尽可能外展至90°,充分暴露腋窝,掌面向上;适当抬高双上肢,当肢体严重肿胀时,需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肘关节、腕关节处注意用棉垫或软垫减压,预防压力性损伤。

双下肢:充分外展(尽可能保持外展中立位),使用棉垫、软垫等垫于患者腘窝及双小腿处,尽可能暴露腹股沟、会阴部及大腿后侧方,预防创面受湿、污染等而引起感染。

双足:烧伤患者容易发生足下垂,其主要原因是,足跟和小腿后方的严重烧伤所致的瘢痕粘连、挛缩,长期制动引起的小腿三头肌和跟腱挛缩,以及踝关节疼痛、胫骨前肌无力等。表现为患者双下肢呈自然放松状态,双足表现为足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及内、外翻。需要应用防足下垂器具或长型软垫调整双足角度,预防足下垂的发生。

(来源:见图片水印)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jnd7b19M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