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视频】黎里古镇最后一位制秤人,坚守30多年制秤超3万把

今年6月,丈夫徐燕恩因心脏病不幸离世,陈巧君成了黎里古镇上最后一位制秤人。 在古镇平楼街三太弄的一个简陋小院内,秋日午后的耀眼阳光被周遭的建筑和树木层层遮挡,只留下微弱的光斑投射在刻有花纹的青石板上,给边角的点点青苔和夹缝求生的杂草带去能量
原标题:【视频】黎里古镇最后一位制秤人,坚守30多年制秤超3万把今年6月,丈夫徐燕恩因心脏病不幸离世,陈巧君成了黎里古镇上最后一位制秤人。在古镇平楼街三太弄的一个简陋小院内,秋日午后的耀眼阳光被周遭的建筑和树木层层遮挡,只留下微弱的光斑投射在刻有花纹的青石板上,给边角的点点青苔和夹缝求生的杂草带去能量。刨秤杆踏进院落,一头短发的陈巧君正端坐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埋头给杆秤“抹花”。只见她左手掐着一根细银丝儿,右手拿着一把钢刀,先是轻轻一点,将银丝嵌入秤星孔,然后挥刀一割,顺势再用刀背一抹,一个锃亮的秤星就在杆里生了根。磨秤杆因为没有窗户,陈巧君的“作坊”里光线暗淡,故而把工作台安置在了相对敞亮的门口。台上,刨子、铁锉子、凿子、钻子等工具凌乱地摆放着,抽屉外挂满了剪刀、老虎钳、刷子等物件。杆秤打眼挨着门槛,大大小小的旧秤砣堆了一地,屋子深处的角角落落还闲置着不少杂物,使得本身狭长的空间显得更加逼仄。30多年来,正是在这个“弹丸之地”,一把把精美且精准的手工杆秤,从陈巧君夫妻手中流入市井商肆。给杆秤“抹花”上世纪80年代,与“秤老板”徐燕恩结为夫妻后,陈巧君便开始学习制秤技艺。从秤杆的锯刨、起花、补心、上油,到给杆秤包铜皮、定尺寸、测准星、划刻度,一套流程10多道工序,她一个人游刃有余。估算下来,这些年陈巧君亲手制作的杆秤就超过三万把,其中最大的400斤,最小的仅1斤。校秤可制秤毕竟是个精细繁琐的手艺活,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陈巧君,手脚不似从前那样利落,视力也开始退化,做一杆秤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这些年电子秤的大行其道,杆秤渐渐淡出了贸易市场,制秤生意也越来越清冷。“以前一天要做上十来把杆秤,现在是出于爱好一天做那么一把。”陈巧君坦言,如今制秤已纯粹成了自己的个人兴趣,不为了赚钱。前两年,黎里古镇开发旅游产业,陈巧君就在平楼街上租下了一个小店面,展示和销售自己的手工杆秤,并在店内张贴黎里杆秤制作技艺的相关介绍,希望更多市民和游客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令陈巧君欣慰的是,女婿自告奋勇要担起今后的传承重任,每有空闲就跟着她学习制秤。部分杆秤如今的人们对于杆秤的需求已不再侧重于实际的称量功能,更多的将其作为民俗器具,满足精神层次的美好祈盼。比如吴江一些地方嫁女,嫁妆中往往要竖上一对杆秤,寓意“称心如意”,而有的男方家也会置办两根杆秤,在洞房花烛之夜用来“挑方巾”。此外,一些造屋、乔迁的重要场合,人们也会用到杆秤讨个好口彩。◆来源:本文由吴报君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庞崇崚周成瑜高琛◆编辑:吴斌西宝◆审核:费永新觉得不错你就点个赞!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09Ygd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