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市长怎么同意别人加入俱乐部市长同意跟拍,这个片子就值得给5星了

电影原本是一场造梦计划,但唯有纪录片是拆解梦境的。它关注现实,并专注于呈现现实。就像一只上帝之眼,俯瞰着芸芸众生,把一切收录眼底。 纪录片当然百分百客观的,导演会把价值隐藏在叙事中,它体现在:给你看什么,不给你看什么;用怎样的方式和顺序来
原标题:市长同意跟拍,这个片子就值得给5星了电影原本是一场造梦计划,但唯有纪录片是拆解梦境的。它关注现实,并专注于呈现现实。就像一只上帝之眼,俯瞰着芸芸众生,把一切收录眼底。纪录片当然百分百客观的,导演会把价值隐藏在叙事中,它体现在:给你看什么,不给你看什么;用怎样的方式和顺序来呈现这一切;从哪开始,在哪结束……这种对于现实的重新拼接,就是导演的技法。于是,他想表达的意义或价值,就通过这些写实的画面,传递给了观众。01.昨天看了一部纪录片,也是一部难得的中国地方政治纪录片,叫做《中国市长》。影片处境独特,它由国人创作,但几乎没在国内公开播映;它极具记录价值,但是因为其本身的敏感性,在国内却很少提及。目前该片由BBC发行播映,由于影片中有不少山西大同方言对白,所以即使国人观影也需要字幕版。纪录片讲述了山西大同前市长耿彦波的改革故事。大同是一座煤炭城市,污染严重,整体落后。耿彦波想改变这种局面,他想把大同打造成一个文化名城,恢复大同古城的风貌。于是在理想主义的驱使下,他一个人拖着整个大同开启了大面积的拆迁和重建,波及50万人和30%的城市面积。耿市长任期有限,为了能在任期内完成自己“文化大同”城市转型的规划,他马不停蹄的奔波在城市拆迁与建设的第一线:与拆迁户沟通,监督工程建设,向下属部门施压。他彻夜失眠,他泪流满面,他为大同这座城市殚精竭力。然而集权式的权利运作,个人意志与城市命运,市民们对于青天大老爷的期许,似乎也在以矛盾的姿态诉说着不同的话语。纪录片原本叫《大同市长》,后更名《中国市长》,其实更为恰当。因为耿彦波是中国官员群体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的样本。02.导演周浩原是出身于南方系的一位记者,转行拍摄纪录片后把关注重点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从早期的《高三》、《龙哥》(关于一位社会底层吸毒者的纪录片)记录底层人物的生活境况,到后来拍摄《书记》(固原县委书记)这样聚焦于政府官员的纪录片,由于角度拿捏的精准,态度非常理性,情绪极度克制,这部关于政府官员的纪录片在目前中国中下层的市县政治体系下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书记》到《中国市长》,周浩在领导队伍中取材已经愈发如鱼得水,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记录之下还能体现影片的层次感,实在难能可贵。当然,制作出如此敏感的纪录片也确实需要胆识,《中国市长》捕捉的是大同市长耿彦波(现任太原市市长)在进行大同城市改造中的大量影像片段,影像中有不少市长卸下身份的人性姿态,展现了一位中国官员的侧影。从片名我们可以明确,本片聚焦的是耿彦波这个人。从人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市县政治的很多细节,在经济环境、政治生态、社会阶层等多方面,通过人性的细部描来构建这部写实的作品。周浩凭借《中国市长》获得了包括金马、圣丹尼斯等众多纪录片大奖,但真正成就这部纪录片的其实是耿彦波。谁都知道,在中国,拍摄一市之长会是怎样的困难。完成这样一部时政人物纪录片,几乎可以算作奇迹。更何况,镜头里记录的是一座城市建设中最敏感的事件——拆迁。周浩还原了大同的脏乱差、灰霾与尘土。他目击了一座城市在当下转型期的急剧变化中,是如何被各种现实力道,人心力量以及隐藏逻辑所左右的。主导着一座城市向某个方向发展的各种力量是化学反应式的勾兑,这其中的各种元素配比都有着不可言说的比例,也没人知道,到底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是真正的催化剂。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力量都在左右着我们每个人。包括主政者本人。在中国,能够在官方与民间、主流与边缘游刃有余地游走的独立纪录片导演,恐怕就只有周浩了。03.中国人三大梦: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有机会成功圆梦的耿彦波是典型的“中国市长”,无论他的性格,所处的环境,所处的地域,都是考察这个国家当下变化最精准的横切面。北上广过于特殊,而乡村又过于凋敝,大同,这个历史上曾经辉煌过,而如今日益边缘化的城市,撞上了一个年轻时做过文艺梦的现任市长。这种反应,想想都觉得无比戏剧化。而耿彦波自己也并没有辜负这种戏剧化的可能性,他用大手笔的拆和建塑造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细看耿彦波。首先,他不是一个贪官;其次,他也不是一个碌碌无为混日子的官员。相反,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勤勉。但吊诡之处恰恰在于,在一套有问题的制度下,这样一个干实事的人也成了普通人的灾难。在大同的改造过程中,无数人失去了家园,无数的孩子失去了学业,而新建的旧城也是问题重重,工期严重滞后,偷工减料,下水道设计存在缺陷……这些具体的伤害,在整个城市对灿烂明天的幻想中,被忽视了。耿彦波的处事方式——至少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那部分——混杂着知识分子式的、典型中国官员的、民间智慧的各种形态。他说他的压力都是自己驱动的,不来自上面也不来自下面。是他自己选择了一个可能激起民愤也可能收获人心的从事方式,这可能为他留下千秋万代名,也可能令他毁于一旦。他的选择夹杂在上和下之间,下面有真正穷困的老百姓,也有借拆迁机会想多占便宜的市侩,有一些公民,有一些市民,有一些刁民,而在他之上,又有一只无形的手和无处不在的眼睛,随时可以改变和调度他的命运。他自己在面对市民的听证会上经常念叨着,“你们是主人,我是客人。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他一直在向自己强化,自己被动的命运,他只不过想在被动之中寻求一点点有限的主动。最终,工程进行到一半,耿彦波被调离大同,去了太原。古城建设成了这座城市的烂尾,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没有安置的百姓,成了一种更隐蔽的伤痕,淹没在飞扬的尘埃中。但即便一次次做过心理建设,他突然被调任,他自己也仍然很惊讶。他的一纸调令让人们看到了一丝中国官场有趣的况味,矛盾统一了秘而不宣和心照不宣的双重意思。他自以为自己可以在一座城市中挥斥方遒,但实际上,在另外的人的布置之下,他本人就像那些古老城墙的一块砖,至于为什么被决定砌在哪个地方,没有必要做出过于明晰的解释。这也很中国。镜头拉远,俯瞰大同,混合着“崭新的古貌”和“破旧的新城”,一种荒谬感油然而生。好像一切都充满生机,但同时又死气沉沉。高中时候,有同学说未来的志向是当一个小城的市长。很明显,这是个很大的理想。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k9Ywk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