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运海|心存敬畏,勇敢选择_手术_医生_医学

作者:晔问仁医 杨运海 心存敬畏,勇敢选择 人物介绍 杨运海,男,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多次在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上视频直播演示“全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术”;在国内较早开展单孔微创肺癌根治术;最早开展胸腔镜微创“单孔经纵隔

作者:晔问仁医

杨运海 心存敬畏,勇敢选择

人物介绍

杨运海,男,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多次在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上视频直播演示“全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术”;在国内较早开展单孔微创肺癌根治术;最早开展胸腔镜微创“单孔经纵隔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段术”治疗手汗症;经过在香港的系统培训,能够熟练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肺、食管、纵隔手术,其中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手术量在国内位居前列。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省厅级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

上海市器官移植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部微创外科分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学组委员

吴阶平基金会肿瘤多学科诊疗基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第一视角杨运海

轻揽一缕清风,盈在手心,带上深深浅浅的记忆,把岁月的留香置进盈盈杯盏,盏盏皆醉。窗外春光明媚,把初春的味道洒在了房间的地上。他说,简单就很幸福,幸福其实也很简单,可以是一缕阳光,可以是患者的一句问候,或是和同事的聚餐,也可以是别人给自己或自己给别人的一点帮助。

他觉得,当医生可以让自己感到纯粹,感受到自己与生命的共振,见证生命之光的闪耀,享受救治病人的过程。这样的感受与金钱无关,与名声无关,简简单单,毫不掩饰。快乐在于找到内在的纯粹和自由,心胸空灵,身处欲望之中,心离欲望之外,便能达到不受拘束的境界。荣枯无意,生命本是自然,无心而求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之境。

在他心里,既然从医就要追求最难得的“心安”二字。所谓“心安”,就是努力做到心里没有后悔的事、没有亏心的事,清清爽爽做人,洒洒脱脱做事,才能远离患得患失,心浮气躁,也就不会疲惫不堪、了无生气。

访谈中,他谈到了自己的成长、恩师、病人、学生,还有自己心中星星点点的愿景。对专业,对未来,他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感受,发人深思。在过去的二三十年,胸外科手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他觉得很幸运亲历胸外手术的微创化进程,从开胸手术到三孔手术再到单孔手术,他都是先行者,践行者。

在这春日的下午,微风湿润,茶烟轻扬。与他交谈很放松,很舒服,就像多年的挚友,谈笑间分享着自己人生的每个瞬间。

1.从医之路

一城青山半城湖,千古彭城传英雄,这便是杨运海成长的故乡——徐州。

儿时的杨运海不仅学习优异,也很喜欢动手劳作。进入高中后,杨运海便对医学有了兴趣。他觉得医学可以让自己的双手一辈子都闲不下来。

“虽然在我家里并没有从事医生职业的亲人,但是我从小就觉得自己应该当一名医生。于是,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的一、二、三志愿填的都是医学。幸运的是,我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医学院学习。”

五年医学院的艰苦学习让杨运海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刚一毕业便迫不及待地进入临床工作。1997年刚毕业的杨运海进入了一家故乡的医院,而这家医院最吸引他的地方是可以自由选择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在这家医院,我工作了三年时间,但当时这家医院的病例不多。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觉得练手的机会不够,所以我就决定报考研究生,经过充分的准备,我有幸被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录取,攻读心脏外科方向。”

在1990年代,很多医院和医学院的心脏外科和胸外科并没有分科,这让杨运海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和选择面。研究生毕业后,杨运海立志进入一家顶尖医院当胸外科医生,于是他向很多国内一流医院投出了自己的简历。

“我是幸运的,如愿以偿。”刚从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的杨运海,认为平台很重要,纳入选择的有北京安贞医院,阜外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等。最终,他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录用,成为了一名胸外科医生。从那时起,浙大一附院医院也成为了他扬帆起航的起点。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是浙江省的胸外科疾病专科专业诊治中心。科室创立于1947年,由我国胸外科学奠基人之一、胸外科石华玉担任主任,胸外科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对杨运海而言,这无疑是自己从医生涯的一次巨大机遇。

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运海遇到了一位重要引路人——查育新主任。查主任是浙一医院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曾于1987年赴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心胸外科学习,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食道、肺部疾病,有独特的见解和处理方法。更难得的是,查主任支持这位年轻人去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尝试。

“回忆起查主任,我至今都非常感动。作为一名老专家,他鼓励我去尝试各种新手术,比如微创手术,而且他会在我手术的时候陪在我旁边,为我托底,并且在手术中无私地和我分享他的方法和观点,这让我的手术技巧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也为我后来能够从事更多的临床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杨运海进入了胡坚主任的团队。作为浙一医院普胸外科主任和肺部疾病诊疗中心主任,胡坚主任让杨运海参与和主刀了很多肺癌、食管癌及纵隔等各类胸部肿瘤外科手术和胸腔镜微创手术,这让杨运海的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并实践了很多新方法。在浙江省内得到了同行和患者的认可。

也正是有了这些认可,杨运海有机会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引进,从而有机会服务更多的患者,见到更复杂的疾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胸外科专业自1957年建院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是国内最早建立胸外科的单位之一,由我国老一辈的著名胸心外科专家黄家驷、顾恺时教授等创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一家以治疗胸部疾病为主的专科医院,每年有数百万病人慕名来到这里求医问药。

“我能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工作,也算是圆了人生的梦想。我觉得很幸运。众所周知,上海胸科医院是中国胸外科人才的培养摇篮,在这里,我觉得自己有了更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同时,在这里我也能和同行切磋技术,培养新一代年轻医生,这对我而言都是很快乐的。”

“我能来到上海胸科医院工作,也算是圆了人生的梦想。我觉得很幸运。众所周知,上海胸科医院是中国胸外科人才的培养摇篮,在这里,我觉得自己有了更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同时,在这里我也能和同行切磋技术,培养新一代年轻医生,这对我而言都是很快乐的。”幸运的背后,杨运海更多的是感恩,他说:“我特别要感谢陈海泉教授的引荐。”

2.医患同心的根基是信任

谈及处理医患关系的心得,杨运海说得最多的是“换位思考与信任”,而他能做的便是给予患者自己可以做到的一切,并努力建立信任。

“医患之间信任的建立是很难得的。只有有了信任,医生有时也会更多地转换成患者的角色,当我们回归到医生思维时,也会多替病人着想一些。如果患者信任医生,医生才敢放心做手术,放心去救助。本质上,医患的目标是一致的。”

大多需要进行胸外手术的患者往往病情都较为严重,病人会担心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康复,常常处于焦虑中,不信任医生。而在杨运海看来,患者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因此,他在平时看门诊和查房时总是竭尽所能地让病人打消疑虑,让病人成为自己的战友。

杨运海记得,曾经有位肺癌病人已经经过了很多轮放、化疗,当地医院也觉得他的生还希望渺茫,他找到杨运海希望能得到帮助。

“对于我们外科医生来说,面对这位经过这么多轮放疗的病人通常是不会再去手术的,主要担心发生并发症。但这位患者很好沟通,也很配合,也很能理解医生。正因为如此,我把风险和可能的结果都坦诚地告诉了他,经过充分交流,他也愿意承担可能的结果,于是经过我们团队的分析,决定手术。”

这位患者的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康复也很好,如今已恢复了正常生活,这让杨运海感到欣慰。

最近还有一位心脏肿瘤患者,由于肿瘤长在心脏内,手术难度似乎很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得到信任后,杨运海团队与医院各专家进行了充分交流与论证后决定对这位罕见病人进行手术。

“我们当时的讨论非常激烈,最终还是决定打开心脏进去看一下,结果发现这个癌肿和心脏周围的连接很疏松,因此手术也就顺利地完成了,病人也得到了成功得救治。”说到这里,杨运海觉得应该特别感谢上海胸科医院为他和团队所提供的宽松环境,让医生可以更敢于决策,这不仅让自己的团队能高效地成长,也能让科室更加体系化地发展。

“首先个人的发展肯定是需要一个好的平台。一个人能力再强,没有平台的支持是发挥不出自己的潜力的。在我们胸科医院,不论中层领导还是院领导都非常给力,也很包容,成了我们敢于创新的保障,这是很难得的。”

谈起科室的创新,杨运海倍感自豪:“我们科室的学科带头人罗清泉主任带领团队反复探索、大胆创新。罗主任鼓励我做单孔手术,并做技术创新,在他的带领下,成功完成了一例机器人单孔肺叶切除术。据文献查阅,为世界首例。单切口下的机器人胸部手术将胸外科微创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给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

“当然,医生和别的职业不同,作为医者,要心生敬畏。我们虽然追求技术的发展创新,但也明白,有时候,技术上的冒进不仅会造成手术的麻烦,甚至会增加患者的痛苦,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我很在意每一台手术是否穷尽所能做到完美,也很在乎同行的评价、患者的感受。”杨运海说起这段话,不难看出他对手术的精益求精,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我一度怀疑我如此在意手术的完美和大家的评价,是不是一种性格上的缺点,似乎不那么潇洒。”

聊到这里,我们相视一笑,我大约能理解他所谓的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生命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这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才是从医的根本。

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在时间长河面前,医学科学还很年轻;在顽强而又脆弱的生命面前,医生应心存敬畏,秉承严谨思维,以审慎的态度应用科学技术,避免成为机器的奴隶,同时要关注生命,关注人。这是外科医生身经百战后与患者共同达成的理念革新。

3.医学无边界,我乐意分享

“分享手术经验和讨论案例是一种享受。因此,我自己开通了微信公共号《胸外视频》和专业的视频网站“外科技术网”作为与同行探讨手术技术的平台,还挺受欢迎的。”

在这个小而美的平台上,杨运海并非简单地拍摄上传一些手术视频,而是专门为视频配置了音频解说,弥补了其它类似手术视频的不足,力求让观看视频的同行快速明白手术的关键步骤。

“以前在各种学术会议上的手术直播会有很多人关注,但手术医生通常没有太多时间去讲解,往往导致观看的同行或学生对一些直播中出现的技巧不太理解,有时还要自己去揣测主刀医生的意图。在我的这个小平台上,医生们所发的视频都会对每一个步骤做一个解释,我想着对同行和学生会很有帮助,也能缩短他们的学习曲线。”

除了使用线上手段分享各种手术,杨运海也活跃于华东地区其他地区的医院,常常会做一些手术探讨、展示和分享,受到了很多医院的欢迎。

“因为从小就喜欢动手,也不太善言辞,所以我觉得去现场探讨、展示手术是我与同行最好的交流方式。从徐州到杭州再到上海,这一路走来也有很多老同事,他们有些也时常会邀请我去探讨。渐渐地,他们的朋友也想来参与交流,我有了去更多医院交流的机会。”

如今的杨运海也担任起了带教工作,就像自己的导师一样,他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会手把手地在手术台上教他们手术,为他们托底,让他们成长。

“医生的成长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有人说,学医很苦,但如果你热爱医学的话,可能也就不觉得苦,最终,你既成就了自己,其实也重生了患者,我想这也是一种伟大吧。上海胸科医院是中国胸科的领头羊,我想来到这里的学生都会非常优秀,很上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善于科研、有些善于手术,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都会有进步,我的工作主要是帮助他们成长,为他们提供条件去发展。”

三十年的从医经历,杨运海依旧保留了阳光般的灿烂,他热爱外科事业,常常告诉自己,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坦然面对,勇敢地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作为一名医者,更要珍惜每次与患者的互动,每当完成手术,也要用心去感恩患者。

口述实录

晔问仁医

杨运海

晔问仁医

现在很多老百姓都很担心肺结节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杨运海

其实很多人对肺结节并不用过多担心。如今,我们的影像医学已经非常发达了,技术的角度说,我们更容易发现肺部小结节,但绝大多数的肺小结节都不是肿瘤,有可能是炎症,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大家并不用过度担心。有时也有些病人由于发现了肺小结节坚持要求手术的情况,我们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多情况并不需要手术。有很多结节是良性结节,可能是炎症、结核、霉菌、亚段肺不张、出血,或包括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真菌感染、硬化性肺细胞瘤等原因。良性结节应结合患者的诊断,进行相应的治疗或监测,进行定期CT随访,动态观察,以便及时诊断。也有一部分是恶性肿瘤: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气管镜活检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明确诊断,再决定是否需要手术。

晔问仁医

不适合手术的肺癌晚期病人来就医,通常怎么治疗呢?

杨运海

这些年有很多新技术出现,让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如,靶向治疗、放疗和化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方法,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肺部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在有些肺癌领域靶向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治疗趋势。另外,还有传统的放化疗,放疗属于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化疗是通过注射或者口服药物来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两项技术近年来也有了一些发展,病人的感受和体验会比十年前好不少。

晔问仁医

您觉得目前我们胸外科领域的手术和国外有差距吗?

杨运海

单从手术技术的角度来说,国内很多优秀医院的医生比国外医生的手术技能强,毕竟中国病人数量多,手术的机会也就比较多。但是当我们反过来想,“有些手术是不是可以不做呢?”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似乎我们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是否可以避免手术,以什么样的标准决策是否进行手术方面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另外,在医学人文领域,医患互动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间。

晔问仁医

如今有很多新的手术方法和技术,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单孔手术,机器人手术等等?您觉得机器人手术会是未来的趋势吗?

杨运海

机器人手术是手术巨大的进步,在有些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就我们胸外科的情况看,选择合适的方法更重要。有些简单的手术往往用一些传统的方法速度会更快,而在一些复杂的手术方面也许机器人也有优势,得看具体的适应症。

晔问仁医

这几年基因编辑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在基因编辑领域里,人造器官是个重要方向?您觉得在肺移植领域,人造器官会有前景么?

杨运海

我个人觉得,如果技术成熟,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可以解决移植器官来源紧缺的问题,比如,用基因编辑猪或自体细胞培养的再造器官都可以是一个选项。这几年,随着CRISPR-Cas9|Talen等基因技术的发展,的确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只是当下的技术还不能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但,我想,将来应该会有人造器官满足临床的基本需求。

晔问仁医

请问您有什么兴趣爱好?

杨运海

说来惭愧,由于工作实在太忙了,临床、科研工作也很繁重。目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爱好,期望将来能培养一些。(笑)

晔问仁医

如果再选一次职业,您还会选医生吗?

杨运海

我还会选择医生,这条道路虽然很长,但是很符合我的性格,也能满足我喜欢动手的特点。我想,如果我不幸没有当上医生,或许会去做工程师,但医生是首选。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Ero070Zw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