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护国元勋蔡锷传奇之六:涉足舆论

蔡锷(1882-1916) 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因经费困难而难以维持。后经柏原文太郎出面,向日本各界募集了一笔基金,解决了学校经费问题,并在小石川区建设新校舍,高等大同学校便于1901年4月被易名为东亚商业学校,以收容原大同
原标题:护国元勋蔡锷传奇之六:涉足舆论蔡锷(1882-1916)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因经费困难而难以维持。后经柏原文太郎出面,向日本各界募集了一笔基金,解决了学校经费问题,并在小石川区建设新校舍,高等大同学校便于1901年4月被易名为东亚商业学校,以收容原大同学校及校外预备考入各大学之学生。蔡锷虽然立志投笔从戎,请梁启超设法帮助他进入军校,但此事尚费周章,因此又成为东亚商业学校学生,并在这里认识了蒋百里、蒋尊簋、王宠惠等新同学。在此期间,梁启超还邀请蔡锷兼任《清议报》的编辑工作。对蔡锷而言,这既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又能通过译述,解决生活费和学费的问题,真是一举两得。《清议报》是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流亡到日本后,于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办的一份旬刊,其宗旨是:“一、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四、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后又将之概括为“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主义”。《清议报》出版后,很快就风行海内外,成为继《时务报》之后,在广大知识界中影响最大的刊物。《清议报》1900年11月,为了加强《清议报》的时评,梁启超决定,《清议报》从第64册起创办《瀛海纵谈》专栏,列于《本馆论说》之后,主要刊发时评、政论文章,并决定由蔡锷担任《瀛海纵谈》专栏的主笔。到1901年3月,《瀛海纵谈》停办,梁启超又让蔡锷从第74册起接办《译书附录》专栏,直至是年12月《清议报》停办。蔡锷主笔《瀛海纵谈》后,先后在该专栏发表时评、政论30余篇。经过在大同学校对西方民主革命理论的研习和参加自立军起义的实践,蔡锷的理论水平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他所撰写的这30余篇时评、政论文章,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较大的启蒙作用。综观这些文章,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揭露列强侵略中国。他愤怒指出,鸦片战争后,东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扩张,并为争夺在华霸权展开了激烈角逐。“自李鸿章定喀西尼条约以后,俄人遂直视满洲为已入囊中之属领地,铁道权贯其内陆,军舰横驶于黑龙、松花,以哈拉宾为陆军之根据地,旅顺、大连湾为海军之重镇,特创立关东总督,以任控制海陆之命”。义和团运动之后,“俄遂藉保护铁道为名,遣兵数万,齐戈南下,爱珲、三姓、宁古塔、奉天、营口、山海关各镇,相继沦陷,三万六千万方里之满洲,直成血雨炮烟之战域,其生民荼毒之苦,固不俟论矣”。在揭露东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蔡锷还进一步揭露其侵略手段,撕去其“文明”的假面具,戳穿其“人道”的阴谋伎俩。“列国之遣派大兵于中国也,曰为救同胞以破文明之公敌,曰为人道以讨世界之暴族。其辞似不为不正,其义似不为不美矣。……试观列强破沽津而陷北京也,日、美而外,莫不杀戮人民,奸淫妇女,掠劫财货,虐暴之道,靡所不至。而俄人之蹂踏满洲各地,其奇酷尤过之。执近日各外报以读之,其惨殆不下《十日记》《屠城记》焉。吁!以野蛮不可名状之列强,而以文明自居,人道为言,其谁欺耶。”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面对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高昂情绪,列强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1900年10月16日,英、德签定《英德协定》,瓜分中国长江流域的权利。10月20日英德两国的通讯社同时发表了两国签订协议的消息,并将协议内容正式通知了俄、奥、意、法、日、美等国。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均表示赞成。它表明,列强对华的政策已由以前的“瓜分”转到“保全”,其实质是通过扶植清政府来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以从中取得“合法”权益。对于列强侵略中国的新动向,蔡锷洞若观火,立即予以无情地揭露:“英德所协商者何?维持绝东和局,分割支那大陆一切之利权,杜绝列强间之争端,使各得施其鬼狐手段,以吸耗二万万土地之血髓,制四万万人之死命于优游不迫之中而已。夫今次处置绝东事宜,而克握其主权者,英俄日三国耳。三国中有二国心志合一,则绝东之局定矣。观日本近今之外交策,大皆视英人之举动为转移,故英德之协商,日本之拱手听命也必矣。英日及德美之外交策既同,则俄人之吞并策穷矣。此二国协商之关系东亚大局不待识者而知其最大且重也。虽然前途之变幻,尚未可遥测,吾人将拭目俟之。”与此同时,蔡锷进一步揭露列强对中国的“保全”政策:“列强之变人国也,其道不一。或倾其旧政府而变之,如埃及、印度等国是也。或留其旧政府而变之,如土耳其、朝鲜及今日之中国是也”。“甲午之役,割台湾于日本,而神州震动。庚申(咸丰十年)之役,俄人以外交术割东满洲(今各沿海洲)数千里之地,则至今鲜能道其事。瓜分之害,人皆知之,保全之害,甚于瓜分,而人多昧之”。此外,对于列强扶植和保全清政府其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的行径,蔡锷也予以猛烈的抨击:“吾邦政府之腐败不堪,虽达极点,然自吾邦之志士改良而更始之可也,外人代吾邦新建一善政府,则万不可。吾国民中之谬种贱族虽多,然自吾邦之大英雄起而芟之除之可也,芟除之之力,出诸外人之手,则万不可也。”二、抨击清政府。首先,他无情揭露清政府丧权辱国,指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办理外交以来,“外交家任[以]外交术获土地,而李伯以外交削之;外交家以外交术攫取权利,而李伯以外交衰之;外交家以外交术结国友,而李伯以外交绝之(如阴结俄而招各国之猜忌是);外交家以敏捷神速为高,而李伯于半岁前已奉媾和全权大臣之命,延迁至今,其结局尚了无端绪;外交家以保护国权,扩张国利为务,间言不得而动之,甘言不得而嗾之,利不足陷之,危不足畏之,而李伯则惯随俄人外交术之牢宠[笼],往而不反,逝而忘旋,是可哀已。昔李伯至俄都,遂订喀尼伯条约,以为俄王寿。今忽闻其有密电致驻俄公使杨儒,李伯此次外交之高妙之处,其在斯欤,其在斯欤,此吾人欲引领遥望者也。”其次,在抨击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的同时,蔡锷愤怒地揭露清政府对于“起而倡匡救之道,讲自强之方”的志士,则“排之斥之,诛之戮之,不遗余力”的罪行。他指出:“中国既为万国之公敌,故力不足抗万国,不足以图存。智不足以凌万国,不足以图存。呜呼!欲以今日顽冥而腐朽之政府敌万国,是欲以肥豚斗虎,以病犬逐狼耳,岂可得哉。故彼辈欲敌万国而图自存之策,舍驱义和团于死地而外,别无他长计也。”第三,揭露清政府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昏庸腐败:“政者全国人民之代表也,中央政府之腐坏朽烂,既至于耳不堪闻,目不堪视,鼻不堪嗅,口不堪味之地步,则其普国之人民可知。此外人所以敢于妄加侮辱而无稍忌惮也。”三、宣传法国革命。为了反对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蔡锷还特别重视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中汲取经验,通过《世界之魂》《拿破仑》《英雄国》等文章重点介绍法国大革命,借以鼓吹革命斗争。在《英雄国》一文中,蔡锷为拿破仑和法国革命精神大唱赞歌:“十九世纪上半期之法兰西,欧罗巴全洲之公敌耳,拿破仑率彼国民,东征西击,各国联合军,屡为所破,法国革命精神,遂至浸及全欧,即极东亦渐受其影响。呜呼!英雄国自英雄造之者也。拿破仑造英雄之法兰西,法兰西人口仅四千万耳,驱四千万国民足以敌全欧,驱十倍法国之国民,岂不足以敌全世界耶!昔英国魏斯勒将军曾谓中国有蹂踏天下之资格。虽然,吾闻其语矣,英雄出而实之可也。”在《世界之魂》一文中,蔡锷高度评价了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对法国大革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法国革命之大事业,演奇伟之历史,谁造之乎?君查克、赫百旭斯、孟德斯鸠、卢骚、巴路达诸儒者造之而已。斯诸儒者,法兰西之魂也,使法无诸儒之出而倡公义公理,则其国民至今尚沉沦于苦海地狱之中,腐败萎颓,殆无生气,亦未可知矣。”需要指出的是,蔡锷是我国较早介绍法国大革命及其重要人物之人。他对法国大革命的介绍和评价,对于中国青年学生起到很好的革命启蒙作用。蔡锷在《瀛海纵谈》专栏上发表的文章四、呼吁救亡图存。蔡锷悲愤指出:“今日之中国,万国之公敌也;或羡其土地之广大,则思削剥之;或畏其人民之众多,则思鱼肉之;或畏其智慧之发达,则思愚弱之;或忌其膨胀力之伟大,则思抑厌之;或惊其富力之盈实,则思吸竭之;或用温和手段,或取强硬方针。要之,皆吾人生存竞争之大敌而已。四千余岁之中国,国难外患之深巨,盖于今日始达其极点也。”面对“吾国民一受列强之压制,一受满人之钳御,则为两层奴隶之势成”的空前危机,蔡锷认为,“居今日而捐躯弃家,出万死不顾,摩顶放踵,以供天下牺牲,图国民之自立,故吾中国人人应尽之责耳。”如何救亡图存,蔡锷进行了积极的探求。他呼吁开民智,“中国所有一切之权,中国民不欲授之于人,则人无得而受之,盖其权操纵在己。然智力孱弱,则人得而夺之,是以争权之道,必在充足吾国民智力也。智力既充,则虽一时瓜分,不能绝吾国民之华盛顿也。”他呼吁增强爱国心,“中国人民,二千年来,皆纯然一统之世,迨至今日,爱国心之薄于他国者,积势然也,非无其性耳。执今日之中国而较诸十年前之中国,其爱国心热度之涨率,盖不可以尺寸计矣。呜呼!烈雷一震,万蛰齐春,我国民之前途,岂有艾哉。”他宣传孟鲁主义,“不于今日大声疾呼,以所谓孟鲁主义之主义,醒我同胞,励我黄族,则将亘古长夜,无复见天日之秋矣”。他强调要破除私心,树立公心,“破私心而赴公义,亡私利而存公利”。他呼吁要自强,“强者自强,人不得而弱之,弱者自弱,人不得而强之,优者自优,人不得而劣之,劣者自劣,人不得而优之,强弱无定地也,优劣无定人也。惟竞自强自优者,得以昂首雄视于世界焉”。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以今日积弱不堪之中国而欲使之复强,已就灭亡之中国而欲使之复存,肩其任者,不其难哉,不其重哉。此至难至重之任,无论肉食之徒与夫老朽之辈,所放弃谢绝,抑非其所胜任也。千钧一发,属吾侪少年。少年不努力,则徒贻后人悲而已。少年其努力哉,其努力于今日哉”。梁启超后来曾谈到,《清议报》之特色有四: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厉国耻,一言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从蔡锷上述文章的思想内容看,已超出梁启超所谓广民智、振民气的范围,开始有意识地借鉴西方民主革命经验,探求中国革命途径。这说明,此时蔡锷的思想在西方革命史和革命理论的熏陶下,已逐步由维新变法转向反清革命。除了发表时评和政论文章,蔡锷还在《清议报》发表译作两篇。一为《支那人之特质》,是“日本自战捷中国而后,唾骂支那之声”,蔡锷在《朝日新闻》上读到此文后,“率笔译之,以示我国民”。并希望“我国民读之,其有感于衷欤”。另一为《支那现势论》,系“日本支那调查会所译法人所著”,主要介绍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以及列强入侵中国的情况,以为法国制定侵略中国政策之参考。蔡锷将之“译以示我国民,我国民读之,吾国之地位与夫列强对我国之情形,庶可略窥其梗概矣。”可见,蔡锷是将这两部译作作为反面教材介绍给国人的,希望国人读后翻然猛省,起而救亡图存。蔡锷:《支那现势论》(摘自:邓江祁著《护国元勋蔡锷传》第二章“留学日本”)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Ero10g1d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