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原则认知提升的八个原则(一):形成自己的系统化认知思维框架

上一篇提升认知的八个原则(点击此处阅读),收到很多人反馈,有人建议是否可详细展开,八个原则怎么全部落实从而达到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也有人认为全部做到实在太难,特别是啃硬科学,学习大师思想等等。特此将八原则拆开详细阐述,不教学,不指导,仅自
原标题:认知提升的八个原则(一):形成自己的系统化认知思维框架上一篇提升认知的八个原则(点击此处阅读),收到很多人反馈,有人建议是否可详细展开,八个原则怎么全部落实从而达到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也有人认为全部做到实在太难,特别是啃硬科学,学习大师思想等等。特此将八原则拆开详细阐述,不教学,不指导,仅自勉~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我比较崇尚曾国藩的笨学,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我老家甘肃民勤县,典型的西北贫困的农村地区,祖辈都是农民,自己三十岁之前整体上都浑浑噩噩,没有系统化认知,连上大学学什么专业都是瞎蒙一通所得,创业三次均以失败告终。一方面父辈都是中小学文凭,确实除了教我与人为善、多学多问以外,很难有实质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农村的整体大环境就在那放着,也根本不会有机会让你对世界有太多的认识。学历方面也是普普通通的本科,再无深造,的确这个看学历的世界,有机会深造一定要深造。毕业折腾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我是身边比较笨的那个,因为太笨所以事情也变得异常简单,因为笨人的办法只有一个:找到定位,建立系统化认知体系,然后下日日不断之功。一、系统化知识体系的价值本质上世界是混沌不可知的,面对不可知、无法预测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我认为这套方法论就是你对这个社会的“系统化认知”。在人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世界交给我们的都是非常离散的数据,数据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可言,从数据到智慧,依次要经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过程,每一次层级系统的认知跃迁,都一定会经历极大的挑战。1.数据和信息的发展悖论先辈们将大量数据整理成立各种各样的信息,再将升级成海量的知识,最后,先贤终其一生将其升华为智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和信息变得扁平化,等价化。也就是说互联网导致高质量信息价值被低估,低质量信息价值被放大、高估,而且所有的数据得以在服务器存储,极大地延长了数据和信息的寿命。这其实是一个无奈的结局,好在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在信息之上建立体系化的认知体系,并将其升华为智慧。这一部分,短期内应该依然依靠人脑和人类的协作来实现。2.系统化思考框架是你的底层能力人脑天然的不具备系统化处理复杂、散乱世界数据和信息的能力,但认知世界,又不得不依靠系统化的思考能力,所以每个人一定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你系统化思考的底层能力,通过它你才能在现实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系统化认知框架的形成,靠机缘也靠努力,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你所在的行业找最顶级的人,拿他的框架套用,然后不断的用知识补充演化,滋养两三年后就会有自己的框架。这个过程中,没用的知识就放弃,因为要学的太多了。二、人生算法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未来简史》中提到一个观点:在未来世界,只有1%的人掌握算法,而其他人,99%的人,只能提供数据,沦为毫无用处的人。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就在加速证明这一点,而且我认为现实可能比尤瓦尔·赫拉利预测的更残酷,那就是那些发明算法或者将算法在程序中实现的科学家、工程师也很可能不在这1%的群体之中。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会沦为毫无用处的人,如果真是这样,多么残酷的现实。1.科学算法在科学领域,算法一般指一个或多个数学公式糅合后的复杂公式,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它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1+1=2就是一个算法。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算法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典型的算法一般具有五个特征,包括:有穷性,即算法必须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之后终止;确切性,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输入项,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以刻画运算对象的初始情况;输出项,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这个非常重要,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输出的结果是有相当保障性的;最后一个是可行性(也称之为有效性),即算法中执行的任何计算步骤都是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可执行的操作步,每个计算步都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像我们看到的算数中所谓的加减乘除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等等,只要满足以上条件,你都可以看做是某种形式的算法。2.人生算法按照这个定义和特征来看,算法的另一个解释就是定下一套预先设定的程序,然后遵照执行,不管执行它的是计算机、动物、植物、自然的生态系统或者我们具体的某个人或者人群。放到人身上,这就是人生算法。3.人生算法的基本特点既然它隶属于科学领域的算法,那么它在人身上的应用也必须满足前面的五个特征,这上面还有一个大的前提或者假设:机器的底层逻辑是完全中立的,没有思考力的,也就是人生算法的其它两个特征:底层逻辑的中立性,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倾向性,面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态度。潜在的没有思考能力,就是有自己的原则和规定,不管外面怎么变化,我都坚持看不见,做自己认为对的。和科学中的算法一致,五个基本特征最后的保障结果就是它的执行结果有保障,是一个确定性的输出。例如,我写“保险业生态建设200讲”,承诺在2019年完成,持续不断的输出和更新就是一个稳定的保障,是一个确定性的输出。再例如你使用微信,给好友发消息,微信的系统能力能保障你的消息在确定的时间内持续稳定的传输到好友的微信上,这也是一种确定性的输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你开灯,灯会亮;你踩油门,车会加速;你按电脑开关,电脑会启动;你呼叫某人的名字,他会答应等等。我们无法像机器那样高效率执行并确保极低的出错率,但是我们可以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向社会给与输出,通过时间的积累来提升自我。而这个积累的过程就是系统化能力完善和演化的过程,这就是人生算法。4.启示所以,底层逻辑的中立性、潜在的没有思考能力和确定性的输出是人生算法的基本特点,在此之上,如果你不能成为未来拥有机器算法的1%,那怎么在另外99%中拥有自己和这个世界交互的人生算法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每天持续稳定高质量的输出,一开始因为获得了不错的关注,即时的激励导致热情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关注度下降,热情也随之下降,坚持下去就会变得异常的艰难。例如当年红极一时的papi酱,还有罗永浩,如果他们分别坚持做内容原创和手机,都会非常的痛苦和艰难。那些真正聪明的人,这时候会因为太聪明而选择放弃,转而选择新的热点,进入新的赛道。而笨拙的人,因为太笨无法快速进入新赛道,也没有有各种资源和极其聪明的人正面竞争,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继续默默耕耘。前者是不是很像猴子扳抱米中的猴子,而且全球贸易导致个人的竞争开始进入全球化,全世界74亿中,你肯定不会是那个最聪明的人。后者就是《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这样,如果在对的道路上坚持对的事,时间会成为最好的见证,不敢说一定大成,但一定可能跑在大多数同龄人前面。这是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前提:认识人生算法。三、系统化认知框架是起点了解了人生算法,拿到了你所在行业顶级认知框架,你还必须认识到:框架无用。这和《孙子兵法》提倡的兵法无用的思想是一致的,赵括纸上谈兵坑害赵国45万年轻士兵的生命,就是典型。你首先要一定要认识到框架无用,才能用活框架,框架也才能真正的具有活力,才能被你滋养,才能演化。1.一切都是动态的,是流动的英国利兹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终身的研究成果如果感慨成一个词,那就是“liquid”。鲍曼教授整个人生都在回答一个问题:现在和未来正在发生的社会本质的转换究竟是什么?他所考察的是互联网时代所考察的全球化的时代。鲍曼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业态的现代性(LiquidModernity)。现代之前的固态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和其固态的很久制度、习俗和行为方式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式微乃至消失。人类似乎“越来越紧密的聚集”带来的却是“越来越疏远的陌生”。构成我们看到的世界的东西,不再是坚固稳定的“板块”,而是瞬息万变的“流沙”。流沙是瞬息万变的东西,它会随着水、风等自然现象不断迁移的,不是固态稳定不变的。简单的讲,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动态的。包括任何概念、企业、组织、社区、生命甚至我们看到的一块坚固的石头这类无机物等等。因此,你的认知框架也应该、必须是动态演变的,而且框架演变的速度一定是无法赶上世界的演变速度,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框架无用。2.开放是关键第二个,根据物理学第二定律,万事万物随着时间变迁最终都会趋于熵增,熵增必然导致死亡,产生寂灭,对抗熵增的唯一方式就是保持所在系统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这里面就绕不过去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理,自动从无序状态形成并维持的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状态,或叫非平衡有序结构。该概念是由普里高津提出的,他因此而荣获197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因此,你如果固执的坚守一个死的框架,框架本身就是累赘,最终结局是走向寂灭。唯一的办法是让框架保持开放,远离平衡态,以及保持框架内各板块之间是流动且网状的协同作用。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思维模型:哲科思维。3.框架必须动态演化,不断滋养哲科思维强调的核心思想其实就一个:没有学科之分。我们看到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等,都是人为划分的,从提升高层次认知的角度来看,是错误的,为什么呢?一个人走向社会,开始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解决问题,问题本身是不会区分物理、化学和历史种种的,用什么方式方法或者工具解决问题最高效,就用什么?但分学科制的教育体系并不能做到高效率解决问题。因为工作中的问题不是绝大部分不是数学或者物理学,你给定1+1,结果一定是2一样。放到思维框架上来讲,本质上,没有框架,更没有框架中的各种模块(板块)。一个基础框架本身并不能详尽的描述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其中的板块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框架使用者能按照一定的层级、逻辑更为形象的、更具条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图09,保险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框架,一个框架十八个板块,这个框架涵盖了所有数字化转型的内容吗?显然不是,至少缺乏合规、精算和资管的部分。框架的板块之间,用户和渠道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实际上并没有。渠道和运营、营销之间一定有明显的界限吗?并没有。是首先人定义了一个类别它才有了这个类别吗?还是这个类别本身就存在,只是人发现了它?亦或是这个东西本身是系统的有机组成,人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重新定义了它。我想,最后一种可能性最高。除了框架本身应该极具开放性,框架使用者要不断的学习各种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商业知识来滋养它以外,还要不断的思考框架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板块之间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融合的可能性,从而做到框架内容的融合、分化、残化后再融合的,然后在接着分化、残化…而你通过八原则不断习得的知识,就是框架演化的基础能量。保持开放心态,不断通过学习注入高品质能量,不断的思考,框架岂有不演化的道理。四、我的系统化认知框架最后分享下我这三四年的一个基础认知框架。对那些自认为行业不好,或者还未进入行业的人来说,该如何选择行业,寻找自己的认知框架呢?这是我的经验,个人认为这个框架不仅仅适用于保险行业,任何行业都适用,就像图04表达的观点一样。以下,仅供参考~1.方向选择做了七八年互联网产品经理和连续创业者以后,一直感觉在认知的头顶有黑压压的一层东西笼罩着,无法实现自我认知的突破,这就是典型的职业无法突破带来的认知焦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什么是人类或者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东西?2016年前后,我总结出了四个词:人文、科技、金融、创新。之后,我将这四个词语分别用一个环表示,然后放到了一张图中,如下图05:在认识四环模型之前,你必须学会一个稍微简单但极其重要的,用来动态认识自己的模型:三环模型。三环模型有三个互相交叉的环,分别是热爱、擅长和机会。这三个环是你现在的自己,在这三个环交叉的地方,是你的人生愿景,就是你将来的自己。三环模型是畅销书《GoodtoGreat》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发明的,适用于企业、个人等各种类型下的未来方向的分析,吉姆·柯林斯发明的三环模型主要针对企业而言,这次我们重点介绍适用于个人的三环模型。一个人要从平庸(Good)到伟大(Great),要选择自己人生的愿景,和企业的主营业务一样,怎么选择呢?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擅长是什么?我的热爱是什么?我的机会是什么?这三个问题,跟柯林斯讲到的企业选择主营业务时问的三个问题是一一对应的。擅长、热爱、机会,这是个人的三环理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擅长,认识自己的热爱,认识自己的机会。建议你也画三个环,发现这三环的交叉地带,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主营业务。人生的主营业务有个更文雅的说法,叫做人生愿景。三环模型使用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6岁的时候就决定从政,那时候他还没有读过什么三环理论。但是,根据他的回忆录的记载,他当时的决策过程,好像他画了三个环一样。克林顿一共考虑了三个职业选择,一是音乐,二是医学,三是政治。他热爱音乐,也擅长音乐,也认为自己有机会成为成功的音乐家。他热爱医学,也擅长医学,也认为自己能成为不错的医生。但是,他觉得自己在音乐和医学上,都不能成为最顶尖的。他认为,自己最热爱政治,最擅长的也是这个,而且也有机会,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政治。政治处在他的三环的最明显的交叉之处。克林顿在16岁的时候,就确立了人生愿景,做一个政治家。他向着这个愿景一路前行,最终做到了一个美国人做政治家能够做到的最高位置——美国总统。因为我自己有七八年的工作经验,已经度过了早期选择职业方向的阶段,但面临的是拓展职业路径,跃上新台阶的难题。所以我才用了四环模型,如图05:人文、科技、金融、创新的四环模型。四环模型中四个环的交界处,就是我下一个人生台阶的职业发展定位。有了这个定位以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找一个机会,切入进去,然后通过下日日不断之功,提升自我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并不断演化。这就又回到了前面讨论的内容上。最后,在了解了金融结构后,我认为所有金融业务中,保险业的底层逻辑和互联网精神最接近,是最容易、也最应该被互联网技术所升级改造的。而学习保险、保险科技和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途径,一定是去一家大型的保险集团做整体战略规划的团队,因此去国寿股份学习了几年,这是后话。2.七层框架有了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还不够,认知本身是没有上限的,所以你除了不断迭代自己职业方向的认知以外,还要快速迭代自己知识框架,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到目前为止,我依然认为我还在非常浅层的知识体系中迭代,所有的习得根本无法称之谓智慧,把相当粗糙的框架抛出来以自勉~(1)最顶层的框架:认知七层“认知七层”这个框架是我自己目前为止最大、最综合的认知框架。最顶层是未知领域的探索,就像《三体》中描述的一样,宇宙中一定有更高纬度的存在。对这一层我基本上一无所知,目前为止仍在探索。向下第二层,是自然演化史层。这部分,我更多的认知来源于王东岳《物演通论》和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这两个思想永远是对的,肯定有被推翻的一天。第三层,是我在《保险业生态战略培训课程》中,有一课的内容:人类增长框架。人类增长主要取决于物质、人力、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社会信用和时间投入等。这个框架的思路全部是我自己学习总结的成果,等待被自己推翻。第四层,就是企业数字化升级与转型的四层图,主要包括用户层、组织层、科技趋势层和赋能层。这个框架的思路全部是我自己学习总结的成果,等待被自己推翻。最近几年关于保险行业的思考框架就是所有文章中使用的这张四层图。第五层,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结构图谱(图09)中这十八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大的框架。例如组织层的生态圈建设,我们有生态图谱,是一个五层的结构图,在我的《保险业生态战略培训课程》中有一整节课程的介绍。第六层,是平台演化出来平台图谱。也就是多次多篇文章提及的这张图,见图10。互联网平台本身也是非常宏大的概念,平台图谱是平台最基础结构,一个互联网平台的组成,还要继续拆分。例如“三个水平”这一层,架构水平包括产品架构、中台架构和技术架构等等,运营水平分生态运营和企业运营等等,治理水平也分内外部治理水平,规则机制设计等等。以产品架构为例,将所有产品经验汇总后总结了一个“五用模型”,最近正在和小伙伴合作优化“五用模型”的细节部分。自然,框架本身也是自我演化的,每一个概念都应该是动态的,具备自我演化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活学活用是关键。另外,每一个大模块都有自己单独的框架。最后,第七层,才是你的基本职业素养,如果你是产品经理,那产品思维和产品基本能力都是你作为产品人,你在组织中地位,首先来源于你的产品思维,其次才是你的架构能力等等。最后完全张开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所以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动作就是“输出倒逼输入”,输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写作。能激励人写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写作可以疗伤、写作能创造美、写作可以留下真实记录、写作可以推动改变等等,但对个人而言,收获到什么才是目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就是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其实,虽然是保险业,但这套系统化的东西,又有哪个行业不适用呢?最后,框架本身依然是“中观套路”(中观套路熟,就是通过至少5年左右的行业从业经验,所形成的专属于自己的多套方法论和工具,后面会有详细篇章进行介绍),是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获得的。也就是,只要愿意努力,人人都是可以拥有自己的系统化认知思维框架的!全文完,欢迎留言批评~作者:李有龙,公众号:IAB物智链本文由@李有龙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EroM0WZd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