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和开封哪个才是宋两百年前的这个杭州人,才是中国第一美学生活家

生活越是充满假、恶、丑,我们就越是需要追求真、善、美。 蒋勋说,重新找回“像个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对美真正有所体会。 这本书就是《随园食单》,畅销226年的文学奇迹之书。 按照作家张万新的说法,这本书就是为中国人艰辛的日常生活写的一本饭
原标题:两百年前的这个杭州人,才是中国第一美学生活家生活越是充满假、恶、丑,我们就越是需要追求真、善、美。蒋勋说,重新找回“像个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对美真正有所体会。这本书就是《随园食单》,畅销226年的文学奇迹之书。按照作家张万新的说法,这本书就是为中国人艰辛的日常生活写的一本饭前祈祷书,即使其中的很多食物都是遥不可及的,神秘得如同美。它包含了14则食单分类、371篇饮食散文、326道美食佳肴。很多人知道这本书,但仅仅把它当成了一部乾隆年间淮扬系菜的食谱,这是非常可惜的。《随园食单》的书写是多面的。“食”在这里只是一个支点。它是食谱,是文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美学体现。阅读这本书,可以窥见天南地北的饮食形态,感受清朝文人生活家的美学韵味,领略一种生活情趣与闲情雅致。其中有朴实的叙述,如这道经典的家常菜炒肉丝,用词精准简洁,读来是一种文字享受:猪肉切成细丝,剔除白筋、猪皮和骨头,用清酱和酒码味。先熬菜油,看到白烟变成青烟,下肉丝炒匀,一边不停地翻炒,一边加蒸粉、一滴醋、一点点糖、葱白、韭菜和大蒜之类的作料,只能炒半斤肉丝,火要用猛火,不要加水。有友人家厨的烹饪秘籍,袁枚觅到美食就常派厨师去偷师学艺:吴小谷广文的家厨,将整根茄子削皮,用开水泡去茄子的苦汁,再用猪油煎炒。煎炒前要把茄子里的泡水挤掉或晾干,煎炒后用甜酱水煨煮到水干,很好吃。有膳食间的往事,细数上朋友家吃饭的趣事:乾隆二十三年,我和金寿门在扬州程立万家里吃煎豆腐,精美之极。他家的豆腐两面金黄而干爽,没有一点点卤汁,有淡淡的车螯鲜味,但是盘子里并没有车螯和其他杂物。第二天我告诉查宣门,查宣门说:“我也会做这道菜,我一定专门请你吃。”不久,我和杭堇莆一起去查宣门家里吃饭,刚刚动筷子就忍不住大笑起来,他做的菜全是鸡脑和雀脑做的,并不是真豆腐,肥腻得很难吃。他花费的钱比程立万多十倍,而味道远远比不上。有毒舌的吐槽,对拙劣的烹制毫不留情:我曾在某观察的家里吃饭,各种菜肴还可以,但是饭和粥都煮得粗糙,勉强吃下去,回来生了一场大病。我因此与人戏语说:“这是五脏神惨遭惩罚,所以我自己经受不起这番折腾。”有关于食物的可爱偏见,比如他怒怼大多数吃货们冬日最爱的火锅:冬天请客吃饭,惯用火锅,火锅对着客人喧腾,已经很讨厌了。而且各种食材的美味,都需要一定的火候才能做出来……现在一律用火锅来煮食,这些食物本来的味道还值得一提吗?有人问:“冬天的菜肴很快就冷了,怎么办?”我说:“刚刚起锅的滚热的菜肴,不被客人马上吃完,还能够留在桌子上慢慢变冷,可见这种菜肴多么难吃了。”看这本书,就如同与友人在餐桌上,交换各自的饮食体验、寻觅美味的乐趣,其中满是对生活的热情。写出这部生活美学典范的人,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大师——袁枚。他生于杭州,少年成名,23岁科举高中,从政后为官10年,却始终不得高升。33岁时毅然辞官隐居。脱离官场后,他花了300两银子在南京买下了隋氏废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并改名“随园”。从此逍遥自在,交友吟诗,放情声色,种竹浇花,80岁时仍行走天涯,游山玩水,真正做到将生活过成了一首诗。这位清朝第一美学生活家端出的精彩的文学飨宴,希望你能来品味一下。全新设计·精装典藏中国美学生活的传世经典,畅销226年的文学奇迹之书,一字未删,完整典藏!封面以食材本真形态为设计主体,呈现食物最真的原貌,整体排列组合,产生一种新鲜的视觉惊喜,颇有“南京郊区早晨菜园的气息”。书名的字体设计清新雅致,不乏舒适自由。书名做了击凸工艺,具有触摸感,更立体精致。内封图形用相同风格呈现,无色压凹,与封面主题相呼应。一翻开书,扉页之前铺了一层半透明的硫酸纸,细致质感,更添加整体美感,上面印着一句话:享受美食才是人生最高治愈。陈晓卿作序推荐这一版《随园食单》,得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青睐。他亲笔作序,隆重推荐。他说:我用了一周时间认真读完,感觉翻译的文字干净流畅。在这里我必须感谢张万新,如果没有他,我可能至今还没有勇气通读全文。陈晓卿推荐序全文在中国,大凡做与饮食相关的工作,有一本书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随园食单》。今天,无论是餐厅酒家的商业宣传,还是厨师创作的心得体会,行文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从这本著作里引文,进而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事实上,这是一本写于三百多年前的随笔,然而对当下中国餐饮,依然有着重要影响。汪曾祺先生有言,“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是杰出的文学家,康乾盛世数一数二的才子,也是清代三百多年间最有成就的美食家。他做过官,以诗文行走江湖,中年后辞官幽居,活得非常自我,有魏晋名士之风。袁枚一生著述甚多,晚年搜集天下名馔,创造性地汇编成这样一本美食随笔,这也是中文历史上第一部全方位记录食材、烹饪和饮食理念的文集。后世的饮食工作者,一直将其奉为中国烹饪的经典之作。我大概是十多年前,因为写美食专栏,第一次读《随园食单》。说实话,我是带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读的,除了前面的“须知单”和“戒单”部分,后面的菜谱更多的是当成工具书去看。我的一些前辈,也尝试过复原《随园食单》中的菜肴,尽管最终完成了宴席,但标本意义远大于美味体验,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毕竟有三百年的“时差”,今人的口味和食物审美,与当初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二来,中式传统烹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很多菜肴的风味差异,往往最终依赖于操作者的“手感”。袁枚号称精于调鼎,但不是厨师出身,《随园食单》也少有详尽的烹饪工艺介绍,也就是说食单的实操性并不强。以现有在册的三百多个条目,我个人分析,袁枚大部分清楚制作流程,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厨师制作的成品,也就是从菜肴的完成状态,凭口味经验推断其制作方法,另有个别菜肴,则有道听途说之嫌。《随园食单》还有其他方面的瑕疵,比如个人口味偏狭,独重江南味道;比如厚古薄今,对明清时期一些流行菜肴点评失之偏颇……当然,这都是站在今天角度的评判,对袁枚有失公允,也无损于这部作品的伟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今天读这本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作家榜寄来张万新先生的这本译作,我第一个感受,这是一本轻盈耐读的小书。我和张兄从未谋面,但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这些人众口一词,言称万新兄是一位“认真做学问的老实人”。我用了一周时间认真读完,感觉翻译的文字干净流畅。在这里我必须感谢张万新,如果没有他,我可能至今还没有勇气通读全文。张万新对袁枚和他的著作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热爱。在导读里,他认为这是一本中国人的饭前祈祷书,里面的许多食物神秘得如同美。这一点我很同意。我想,对于今天的餐饮从业者和美食爱好者来说,读这本书,可能使我们对全球化浪潮到来之前的中国原产地食材、原生烹饪技法与繁复的古典饮食礼仪有非常确切的认知。尤其是美食工作者,多了解一点传统,就能多一点智慧应对中国的当下。我一直认为,食物是我们探索世界最好的通道。透过这些描述美食的文字,我们可以更加理解自己身处的土地,不仅可以看到三百年前中国辽阔疆土的物产分布,也可以看到它的历史流变,甚至可以看到那个至今让我们引为自豪的太平盛世——我们不仅能通过正史、野史、宫斗剧去了解它,也可以借助更多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随园食单》。陈晓卿2018年6月26作家张万新译注上文陈晓卿老师提到的本书译者张万新,是与莫言、余华、贾平凹同时入选“中国作家实力榜”的知名诗人、小说家。2017年他签约作家榜,据清乾隆五十七年小仓山房刊本倾心译注,还原了袁枚语言的明净。他让这本两百年前的古典随笔,变得更亲切好读。即便不具备古文知识背景,也能毫无障碍地轻松阅读,感受每一页所包含着的食物的本质和人的美好生活方式。其中开篇的精彩导读,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背景脉络与解读的可能性。张万新导读(下拉可查看全文)一本满纸都是食物香气的书,即使写得十分浅白,仍然被神秘笼罩着,因为美味隐藏在奥妙背后,只为那些预定了能够欣赏美味的人物敞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烹饪才可以成为艺术,可以被感动,而不是只能吃。当烹饪成为艺术的时候,只要是做出了一道美食的人,哪怕只是偶尔做了一道好菜,都可以骄傲地说:“做一道小菜就如同治理了一个国家。”我猜想,袁枚更愿意说:“记录一种美食就如同写一首诗。”我说的是《随园食单》,让我们随便翻开其中一页,只是随便浏览一下菜名,就不只是我们的味蕾受到了刺激,还有我们的头脑也在那些按古文方式运行的语言中感到惊奇,这之中隐藏着一种古老的虔诚。我们可以断定,这本书就是为中国人艰辛的日常生活写的一本饭前祈祷书,即使其中的很多食物都是遥不可及的,神秘得如同美。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称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生于1716年,距今已300多年了,卒于1798年,是一个真正的横贯18世纪的世纪老人。《随园食单》初版于1792年,即乾隆五十七年,这本书也是他晚年迸发的生命之光。在此之前,关于美食的记载散见于各种典籍和杂书,3000年过去了,令人震惊的是居然从来没有产生过如此有影响力的菜谱,直到《随园食单》问世,菜谱才开始真正影响普通人的生活,这是袁枚的一个创举。《随园食单》让很多很多的美食变成了字。从此以后,每当黎明来临,或夕阳西下,或添灯时分,就算只是粗通文墨的人,只要他愿意展开这部奇书,就会看到像花朵一样的美食正在实用的花坛上绽放。就算是冷得发抖的寒士,也可以沉迷于满纸食物的香气,不必捧着饭碗在孤单的餐桌上夹菜。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一脚踏入这部杰作,闯入一场富贵人家的流水宴席。正是由于这个因缘,《随园食单》刚刚出版就成了“超级畅销书”,袁枚生前就一版再版,为维持随园的奢靡生活挣了大把大把的银子。要说随园,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复社领袖吴应箕最早在此修筑焦园。到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在此修筑私家园林,随园才有了基本格局。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很多人都认为随园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这可不是后世红学家瞎说八道,作为曹雪芹同时代人的袁枚就是这么认为的,他在《随园诗话》中写道:“雪芹撰《红楼梦》一部……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据推算,曹雪芹也许在随园中生活过15年。1727年,雍正五年,曹家犯事被抄家,私家园林被内务府郎中隋赫德接管,隋赫德将之命名为“隋园”。不久,隋赫德犯事被抄家,隋园就处于荒废状态。直到1748年,乾隆十三年,袁枚买下这个园林,改名字为“随园”。从吴应箕到曹雪芹,再到袁枚,三代文坛高人,随园文脉之盛,令人惊叹。袁枚任江宁县令多年,反复打量了这座位于小仓山下占地约18000平方米的园林,早就心动了,又请客居江宁的乾隆朝第一风水师章淮树为之占卜,更加坚定了他购买的决心。袁枚出身寒门,要下决心购买这么大的园林,一定经过了长久的内心挣扎。他辞去官职时,总共有3600两银子的积蓄,他花300两银子买下了随园。世人常常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讥讽贪官,但有人推算过,袁枚在官场上根本不需要贪腐,正常的薪俸就应该有这么多。刚刚买下随园,袁枚立即做了一件在今天看来都很了不起的事,就是拆掉围墙,让私家园林变成了公园,除了小部分私密空间之外,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一脚踏入这座园林,这是袁枚平易近人的那一部分性灵在发挥作用,这种性灵发挥到写作中,才有可能写出《随园食单》这样的平实著作。要写出《随园食单》,最需要的是美食经验的积累,而这种经验的积累又需要广泛的交流和连续的记载,袁枚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这部书几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产物,也只有他才可能在那个年代写这部奇书。先来看袁枚的交游,据他的后人记载,每年到随园来的有十万多人,地方官员都要借随园摆宴席接待各级官僚,再加上各路文人墨客前来拜会袁枚这位被人仰视的诗坛盟主,他们为袁枚带来全国各地的美食定是必然之举,这极大地满足了袁枚采集菜谱的嗜好。有人说读《随园食单》可以知官场潜规则,此言可信。从1748年买下随园到1792年《随园食单》初版,40多年连续不断记录,本身就是一个满是性灵的固执的梦,由时光流逝和磨损的笔记虚构出来的梦。关键是袁枚相信梦,有一个远方的读书人为了讨袁枚喜欢,声称在梦中背诵了他从未见过的随园的对联,袁枚居然信了。袁枚随手记载的菜谱几乎自然堆积成了一本书。读《随园食单》,最令人惊奇的是袁枚语言的明净,文字本身如同鲜嫩的菜肴,完全洗掉了杂质,其中没有很多的历史时期、地质年代和心灵状态的干扰,只有平实的生活的身影在晃动,人的时间感处于常态和梦幻之间,几乎不用区分今夕何夕。我们好像身处宴席之中目睹了一切美食,却又永远缺席了,围绕食单的只有寂静。整部《随园食单》中,有两章不是连续记录的产物,而是专门为这本书写的,也是袁枚最想说的话。如果不是这两章在内心的催促,也许袁枚宁愿让那些记录封存在发黄的纸页中,随园中的那些美食,只会隔一段时间又从暮色笼罩的思绪中闪烁而过,袁枚只需要偶尔谈谈这些美食带来的友谊和喜悦就满足了,不必编写这部奇书。这两章就是排在显眼位置的《须知单》和《戒单》。谈论《须知单》和《戒单》,最好的方法是抄录其中的格言,但我不会这么做,因为那是读者自己可以得到的乐趣。我想强调这些都是一个人用几十年吃出来的经验之谈,其中包含着食物的本质和人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在我们和食物相遇的短暂时刻,可以重新感受和复述的知识,它们一致构成了今日餐饮业最基础的理论和行为规范。如果袁枚不曾写下这些规矩,今日的餐饮业一定非常粗鲁。这两章是《随园食单》真正价值所在。袁枚恨俗人不知道这些规矩,像一个立法者那样采用了官场格式写下了严厉的格言,他为官多年,当然知道在衙门里粘贴各种须知和戒条的有效性。饮食之道,当然应该先知而后行,直到知行合一的化境。通过了须知和戒条的严肃门庭,接下来的章节忽然就松弛了,就像进入了一个博物的花园,食物的美闪烁其间。这位诗人展示食物胜过了所有的古人,因为他可以让人看到食物与生活方式的联系,看到克制了粗野的文雅。他描写动作,确定了每一种菜都是人的食物,不是猪的大餐。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依靠反复的观察和记录就让一种食物具有生命力。袁枚罗列食物,就像在安排宴席,食物的生命力在一大堆各种各样的菜式中生长,既本分又彼此促进,从中产生了多少友谊和喜悦啊!任何人都可以拿着这本奇书,就像老吃货一样梦想着丰盛的宴席,暂时进入袁枚的美食生活中,让自己的一部分变成古人。宴席上充满了海鲜、江鲜、有鳞的水族和无鳞的水族,还有很多飞翔的灵物和整头的祭祀的牲口,还有素菜、小菜和点心,当然少不了酒和茶。偶尔有一道还没有命名的奇菜,穿过了随园的幽暗树林,正赶赴一场不散的筵席。精美水彩插画新增120幅ins风的水彩美食插画,让你从视觉上直观感受袁枚珍藏四十年的美味佳肴。向左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由人气插画师手绘水彩创作,一笔一划地勾勒上色,笔触细腻,色彩柔和,凸显食物的光泽,香气四溢。附袁枚朋友圈独家附赠原创全彩的手绘地图,清朝第一美学生活家袁枚的朋友圈首度大公开。社交达人袁枚,曾游历大半个中国,朋友遍布大江南北。他的《随园食单》广泛收集了各家烹调之法。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一代名医薛生白、《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原型陶西圃、乾隆时期最有名的风水大师章淮树……都曾出现在这本《随园食单》中,这也从侧面体现袁枚40年来的交友圈。这大概是第一次,有人从《随园食单》中,提取出袁枚的交友圈,并用趣味手绘的方式图像化呈现。我想这才是《随园食单》的正确打开方式,不仅是关注美食本身,更看到美食背后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美学。大方sight戳阅读原文,品读《随园食单》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3QZm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