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span杨林青:我与中文字体

方正黄草 与 方正瘦金书(选自《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 理想国按 对于字体的热情和兴趣在近几年火热发展,最近我们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国内知名设计师杨林青先生开设工作坊。他在不久之前联手全球最大的中文字库品牌“方正字库”,发布新中国成立后首
原标题:杨林青:我与中文字体方正黄草与方正瘦金书(选自《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理想国按对于字体的热情和兴趣在近几年火热发展,最近我们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国内知名设计师杨林青先生开设工作坊。他在不久之前联手全球最大的中文字库品牌“方正字库”,发布新中国成立后首部中文字体应用工具书——《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方正字库(1986-2017)》。长期致力于中西字体研究的杨林青先生,正是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的知名设计师。这本由他主编、设计的《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重新整理、分析方正字库1986年至2017年出品的422款字体,将庞杂的字体种类,化为客观、清晰、直观、便于使用的系统。下周五(7月27日)理想国联手Lens、瑞士文化基金会一起,特别邀请到杨林青来分享他对于字体的见解和智识,以及他亲身经历《字体传奇:影响世界的Helvetica》《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这三本书诞生的故事。(报名详见文末)今天推送杨林青上个月在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术周上做的一次分享:我与中文字体,以及他是如何编辑、设计了这本“中文字体应用指南”的。我与中文字体讲:杨林青节选转载自川美视觉传达系公众号平面设计师,出版人。1975年生于重庆南川,199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后工作于北京敬人工作室。2002年留学法国巴黎,2006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编辑设计专业。2007年回国后在北京成立杨林青工作室,2017年创建SunTree出版与设计机构,从事当代出版物的策划、编辑与设计工作,并致力于中西文字体的媒介应用和图形信息交流的研究。曾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社科类、文学类、教育类最佳书籍设计奖,2017年年度亚洲卓越新闻奖“SOPA卓越杂志设计奖金奖”。曾策划和参与《字体传奇——影响世界的Helvetica》《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中文版的出版。2017年主编与设计《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方正字库1986-2017》。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我与中文字体。中文字体是一个很大的一个课题,为什么我要讲与母语有关的内容呢?因为这也是我个人在设计历程中回归的课题,希望以这样的一个个案与大家分享,它不具备什么权威性,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成长经历。为什么我们会讨论中文字体?尤其是这几年,好像对字体的事情是一个潮流似的,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早在2005年,那时候我在法国,在之前我对中文字体并不是特别了解,因为我们大学的时候更多是在写美术字,那时电脑还不太流行,没有那么多的字体,也好像我们的关注点也不在那个地方,更多是怎么样去做创意。直到我到了法国,西方的平面设计里面会谈,字体是平面设计的灵魂,我当时一直不理解这个话。如果先抛开设计不说,文字实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思维的呈现,就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一样,基于生活习惯、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因素形成了这么一个形态。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西方是拉丁字母?为什么会导致我们的思维不太一样?他认为拉丁文字是由复音结构组成,一个词必须由多个抽象的字母合成,其字母间音和形的因果逻辑组合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思维基础。中文则是单音结构,一个字可表示多种含义,其以精炼、浓缩为美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广。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影响,潜移默化地造成了不同中西方的文化。他的这个研究马上就会让我理解,西方人为什么在设计里面把字体作为一个设计的灵魂。因为一端是连接我们的思维,另外一端是连接我们的交流。于是我重新把视角放在文字上,意识到对自己的母语如此陌生,进而转变,开始去研究文字,回来之后我做了大量的应用实践。字体的演进有这么多与技术,与我们的思维有关,但在它产生之初,其实更加与我们的技术有关。我开始去有意识地去主编或者是参与一些书的出版,这样的一个经历以后,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做一种分享。并且我发现出版物是一个非常好的分享,所以后来把重心放在了出版物上。这本书是我在法国留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的,开始认识一个原点“文字”,它使得我们去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字体是一个形态,但是它的内在实际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思维的一种呈现,还有信息的交流。我开始重新认识西方人怎么从文字开始建立一套非常科学的逻辑体系,以文字作为出发点,怎么来建立他们的一种方法论。我发现文字原来是需要这样的一种建构,没有谈设计是什么,只是说我们对待文字的时候,第一,要有一种敬畏之心,第二,我如何把这些东西组合成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很好的去呈现自己的文化。这两页讲了整个西文字体的历史,左页中的第一栏是是时间,第二栏是讲了整个西方艺术思潮的演进。第三栏是讲媒介的演进,就是说从十五世纪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对世界整个的影响。第四栏列举了在前三者的基础上每个时代产生的代表字体。右页是一些代表字体的剖析。从左边这一页中你就可以看到,字体的发展和我们的艺术流派、思想、技术的演进,从活字印刷到我们今天的智能手机都有着非常严密的演进过程,跟我们的科技有关。有他们的因素产生的这些字体,且每一种字体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跟这个社会的时代、文化、艺术、技术息息相关。一本书从字开始到后面成文,它有一个强大的规则。每一款字体的产生之初,都有非常明确的使用目的,尤其是是正文字体,它是阅读类的字体。组成一篇文章,要给人一种层次比较丰富的感觉,阅读的时眼睛会得到很好的引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设计才是有效的,否则你的设计将是专制的。2016年的时候我开始参与《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这本书的出版。这本书是从文字开始到最后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版面,甚至于涉及到我们的空间,就是如何从字开始,形成一个更加严密科学的一套系统,从而把这套系统应用到不同的媒介当中。前面谈的都是英文,都是跟西文有关。2012年时因为工作的缘故以及对西文了解,我一直想做一本中文的书,因为我们去真正做设计的时候,没有这样的参照工具,所以那个时候跟方正合作之后,就开始想如何去整理这样一本工具书。从2012年开始到今年,断断续续,经过五年时间,去年终于把这本书出版。我的初衷是在对西文的理解上能够更好的来梳理自己的文字。首先就是根据逐年增长的字体的数量,这只是方正一家,还不包括汉仪字库和香港、台湾的文鼎体字库,光这一家,就能看到这种增速。甚至说在一年当中产生的字体的数量可以是往年甚至十年产生的。直到09年左右,由于技术的演进跟中文字库的设计带来很大的便利,促使中文字体可以很好地在数量上增长。《字体传奇》海报下面是铅字时代的一本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992年出版。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阅读时我的眼睛和这个字体很容易产生一种关联,眼睛能很舒服的落在字上。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阅读的体验让我感觉到我很容易吸收这个内容,在这样的内容里面很容易阅读,而且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愉悦感。而今,在书店里面随便翻10本书,几乎有一半都会给我们一种文本灰度浅,阅读容易产生疲倦的感觉,那是因为这些书用了不恰当的字体。我们今天都说对书和纸有一种情节,但是我们无法使纸质的阅读有更好的体验,我们在选择字上面太感性。报纸印刷的字体非常的纤细,很难呈现出一种稳定的版面,所以我们阅读的时候很容易疲倦,也无法体会内容内在的东西,无法支持你更好的去通过纸吸收这些信息。按道理来说我们今天会比之前做得更好,但今天电脑这么方便便利,我们做出来的纸质阅读却还不如那个时候。究其原因,是对文字的选择。以下我拿了三款字体讲一下,为什么字体的选择如此的重要以及它的背后需要遵循的科学原理。博雅宋在中国被称为第三代报宋,报宋的特征是它的字面比较方和扁,横和竖的笔划粗细不是很大。原因是报纸这个媒介本身、报纸对媒介的信息的特质、印刷方式和呈现方式。宋一在铅字时代是用于字典的,又名字典宋,顾名思义是为字典设计的字体。字体的媒介是书,字典的内容属性是体量大。为什么这个字体会这么设计,横竖的笔划也不是拉得很开,粗细也不是差距很大,字面不是很方。“书宋”跟前两者都不一样,是为了书设计的。书宋的特点很明显,横竖的粗细拉得比较开,而且字的外轮廓不像它这么方。所以说书宋的整体的文本的灰度会显得比他们两款字体显得重,在书纸上面能够使得我们更好的把眼睛落在每个字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在还没有那么多字体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基础:什么样的字体用于什么媒介,用于什么内容。而今字体虽多但是思路却要非常明确,通过这样的方式做设计可以使得信息更加清晰有效。所以字体和内容的属性、编排的方式、呈现的媒介、阅读的体验息息相关。下面这本书共收录230种字体,我在做这本书的时候定了一个边界,就是“70%”。要拿捏一个度,这本书不是在讲一个字体的道理,而是在应用这个方案当中有一种引导,相当于是抛砖引玉,我的工作只能做到70%。对于材料的整理梳理,建立逻辑分类,呈现,但是不是给出一个终极答案。我写了一句话“既要遵循客观真实,又能够达到抛砖引玉,避免主观和极端。既不是字体的默认状态又不能过度设计,目的是帮助和引导所有应用者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剩下的30%留给应用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讲到这儿基本上我的分享也差不多结束。我做《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这本书,前后五年的时间,就像读了一个研究生课程一样,我的目的更多的是通过这个梳理成为设计工作中的辅助。它没有绝对的权威性,虽然方正字库非常的权威,但实际上这本书只做了70%,也是我整个学习设计历程的一个阶段的呈现。谢谢大家!✎按、编_张怡婷字体与内容的属性、编排方式、呈现媒介、阅读体验息息相关。如果不了解一款字体,主观而随意地应用,就会违背字体的设计初衷。——杨林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LK5dg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