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伯德小姐》|为什么不是“妈妈再爱我一次”?

今日入伏,轰轰烈烈的夏日浩浩荡荡地降临了。 不过,比起似火的骄阳,更让年轻老父母们血压飙升、心跳加速的可能是—— 暑假真的来了,熊孩子们集体出没了! 这,真是痛并快乐着的两个月啊! 一切,都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在上海电影节看一部《
原标题:《伯德小姐》|为什么不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今日入伏,轰轰烈烈的夏日浩浩荡荡地降临了。不过,比起似火的骄阳,更让年轻老父母们血压飙升、心跳加速的可能是——暑假真的来了,熊孩子们集体出没了!这,真是痛并快乐着的两个月啊!一切,都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在上海电影节看一部《LadyBird》(《伯德小姐》这个翻译太无脑,我宁愿叫它《鸟妹子》)。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和我一样,生生把它看做了一部“育儿指南”。影片里,鸟妹子的妈妈对她说:“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版本的你。”,鸟妹子回答:“如果现在的我就是最好版本的我呢?”“自我完善”这件事儿,还真是除了自己以外谁也帮不上忙。唯有自己的内心驱动,才是自我完善的最强动力。问题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都比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高得多。孩子没有达到你对他(她)的要求和期待怎么办呢?忍着呗。“我希望你成为最好版本的你”这种话说出来你就输了——我变成最好的版本,付出的是我的洪荒之力,满足的却是你的希望,你当我傻吗?——你能做的只有暗中迂回循循善诱,在他(她)心里暗戳戳地装上一个自我驱动的小马达,比如说:“矮油,要是你像超级赛亚人或者黄金圣斗士一样会升级,那不是很酷吗?”搞不好他(她)脑子一热就着了你的道,从此就走上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不归路,是吧。话说回来,你得承认“自我完善”顶多算是一种美德和优点,但绝对不是不可或缺的品格。不断鞭策自己变得更好固然令人敬佩,接受自己的平凡、缺陷和不完美同样值得赞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可以是好士兵。就算你的孩子不想升级到更好的版本,他(她)也不欠你的。要是他(她)就是与佛有缘、天生佛系,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做人嘛,开心就好,何必非要辣莫辛苦?影片中,鸟妹子和她妈在那之前其实还有几句对话,我觉得比刚才那两句更有趣,也更重要——鸟:“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妈:“瞧你说的,我当然爱你啦!”鸟:“我知道你爱我,可是你喜欢我吗?”妈:“……”作为一个为人父母者,这几句话听在耳中真的振聋发聩!我觉得这个问题真是戳中了全世界(尤其是中国)亲子关系困境的终极奥义——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爱就等于喜欢,仔细想想真是错得离谱。“爱”是天生的、无条件的:我是你的亲爹亲妈,我当然爱你,毋庸置疑。可是“喜欢”是选择性的、有条件的:我喜欢你勤奋,不喜欢你懒惰;我喜欢你聪明,不喜欢你笨;我喜欢你赢,不喜欢你输;我喜欢一百分,不喜欢九十九;我喜欢你会弹吉他会说英语会背九九乘法表,不喜欢你不会奥数不会钢琴不会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更好版本的你,不喜欢现在的你……在父母可能犯的所有错误中,这也许是最有普遍性、最具破坏力的一条(不妨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错误或者错误中的战斗机)——我们对孩子总是“爱”得太多,却“喜欢”得太少!当然,前半句话只是一种不精确的表述。爱得再多也不是错,错的是我们在爱的名义下,对孩子施加太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和无节制的关注。扪心自问,哪个做父母的没有说过“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会感谢我的!”这一类的混账话呢?更要命的是后半句话——我们总是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嘴脸,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铁变成钢;我们总是更乐于对自己的孩子表达不满和批评,而把肯定和赞许都给了“别人家的孩子”,以至于我们的孩子多半觉得我们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胜过喜欢他(她),尽管他(她)可能也是别的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喜欢是如此重要,因为如果他(她)觉得他(她)不值得被父母喜欢,他(她)就会觉得他(她)不值得被自己喜欢。这部电影开门见山就亮明了它的主题是关于逃离和出走。不过,一开始我以为这个鸟妹子想要逃出的鸟笼是无趣的萨克拉门托、是沉闷的教会学校、是拮据的家庭。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她真正要逃离的,是那个名叫“克里斯汀”的自己。她不喜欢“克里斯汀”,不是不喜欢这个名字,而是不喜欢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天资平平、相貌平平、演戏从来捞不到主角、连驾照都考不出来……最糟的是,这一切还总是被她刻薄的老妈拿来冷嘲热讽。妈妈说:“我这么做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版本的你。”她说:“这已经是最好版本的我了!”她没有说出的下半句话是:“所以我要删掉这个叫作克里斯汀的版本,重做一个全新的版本——LadyBird1.0!”幸亏,她还有一个宽厚慈爱的老爸,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妈妈的牙尖嘴利。加上从萨克拉门托到纽约的距离不仅能产生美丽的乡愁,还能催化母女间的谅解(我一向认为,“距离”是包治代际冲突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这才在影片的最后5分钟强行炖出了一碗“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鸡汤,也完成了“鸟妹子”从逃离到回归“克里斯汀”身份的自我轮回。说实话,对这个结尾我是不满意的——现实中对自我的接纳与和解哪有这么容易,真以为这是喝大了睡一觉就醒了的事儿?基本上,我认为电影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作“问题是暂时的,答案是永恒的”;另一类叫作“问题是永恒的,答案是不存在的”。而我,则偏执地认为大部分好电影都属于后者。好电影应该只负责提问,不负责回答,因为——通常,轻易给出的答案一定不是好答案。文|见过世面的鱼霸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MgydG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