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案&恶评20年,是时候替他翻案了

他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 以前,总被人追着骂「毁经典」。 现在,却有 越来越多人开始怀念他。 偶然看到,今天是他生日。 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 今天的文章篇幅较长,实在是有太多话想说,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张纪中 鱼叔对张

原标题:恶评20年,是时候替他翻案了

他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

以前,总被人追着骂「毁经典

现在,却有 越来越多人开始怀念他。

偶然看到,今天是他生日。

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 今天的文章篇幅较长,实在是有太多话想说,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张纪中

鱼叔对张纪中,不黑不粉,只是有点感慨。

这个支撑中国武侠剧半壁江山近20年的人,到今天就69岁了。

那把标志性的大胡子,从灰黑变成灰白,再变成了雪白。

环顾四周,有谁能接棒他吗?

好像没有。

张纪中与金庸老爷子

前辈TVB,早就自顾不暇,每十年翻拍一波武侠剧的传统停了快20年了。

张纪中自己,自2015年制片了目前仍找不到消息的《书剑恩仇录》之后,也再无武侠剧问世。

其他人,其他翻拍剧,自不必提。

武侠世界远去了,我们有点怀念它。

连带着,人们对这个 中国最后一位重量级武侠剧制片人,似乎也稍微宽容了一点。

不说夸不夸的,贴吧、知乎如今偶尔也能看见提了张纪中不开骂的帖子了。

这个待遇跟他以前比,已经很高了。

过去20年,尤其是二十一世纪初前十年,张纪中被骂是常态,类似如今天天上微博热搜的状态。

被骂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

他制片了一系列武侠剧,尤其是金庸武侠剧, 观众觉得「毁经典」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到2015年期间,张纪中制片的武侠剧多达12部!

也就是近20年,中国大陆叫得上号的武侠翻拍剧几乎都被这个大胡子一个人承包。

我们这代人的武侠世界,最早是香港传过来的。

金庸、古龙等作家在香港报刊连载武侠小说,编织了一个瑰丽宏大的武侠梦。

香港武侠片和TVB剧又将这个梦复刻成为一个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

它们一起塑造了我们这代人对武侠最初的认知和爱。

但张纪中制片的一系列武侠剧,却颠覆了人们的既有印象, 开辟了一个新的江湖风貌。

光是这一点,很多人就不能接受。

因此,网络上有不少声音 把TVB武侠剧推上神坛,把张纪中武侠剧贬到低谷。

但应该清楚的是。

在将两者进行直接对比的时候,其实是等于 让一个张纪中PK整个TVB。

而且是和TVB最经典的版本作比。

但客观讲,几十年的时间里,TVB把几乎所有著名的武侠小说都翻拍过不止一遍,也出过不少 烂版本。

所以,鱼叔觉得,没必要非得一踩一捧

武侠的世界从没有完美过,也不需要标准答案。

它本就该要包容不同的风格,承受不同的试错。

在一路争议中,张纪中坚守了近20年。

一手支撑起当年大陆几乎空白的武侠世界。

在这个言情、偶像剧大行其道的世界,他想给观众更多的可能与视角。

这是值得肯定的东西。

张纪中式的武侠世界到底如何?

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有人夸,有人贬,在鱼叔看来,是好坏参半。

首先在形式上。

他注重塑造浪漫江湖的 飘渺悠远,大气磅礴。

花了大功夫取景,尽力呈现中国广袤的土地和秀丽多变的风光。

《神雕侠侣》取景九寨沟;

《碧血剑》取景武夷山;

《笑傲江湖》几乎将中国三山五岳的精髓全部囊括了!

诸多场景唯美大气,带有着 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缥缈神韵。

尤其是在《笑傲江湖》中。

令狐冲和风清扬学剑法:

令狐冲和小师妹练剑:

曲洋和刘正风高山流水遇知音:

如今看来,依然极具美感。

可惜,有些喧宾夺主。

部分剧情的拖沓和失重,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

导致很多人把张氏武侠剧笑称为「 风景纪录片」

在剧本编排上,张纪中太想要忠实于原作了。

有时候演员的台词,完完全全复刻原著对白。

可是书中一人一句的念白,扫一眼就过来了 ;

复制到电视里,容易显得呆板和冗长。

有些细碎不重要的场景,只要是书里写的,张纪中也都原原本本地拍出来。

比如《神雕侠侣》中 郭芙和杨过偷看黄蓉教鲁达打狗棒法这个情节。

拖拖拉拉拍了半集。

从怎么被发现到说了哪些没那么重要的话,都一一拍出来。

甚是无趣。

而一些本该浓墨重彩突出的场景, 反而一笔带过。

比如 《倚天屠龙记》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神雕侠侣》中杨过、小龙女大战金轮法王。

都是没几个画面就结束了,甚至有些剧情没法合理衔接。

这种错乱的节奏和重心的失衡,让剧情毫无吸引力。

毕竟是翻拍,剧情本就没有未知的神秘感,节奏再差一点,内容再不丰富,真的劝退。

当然了, 也并不是所有的剧情都这样。

在张纪中所有武侠剧中口碑最好的《天龙八部》就没有这个问题。

甚至有几个场景,足以列入武侠剧经典。

阿朱之死。

少室山三兄弟大战。

萧峰之死。

确实好,但也确实少。

张氏武侠剧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选角水平忽高忽低。

《射雕英雄传》的黄蓉,张纪中选用了周迅,说一句形神兼备绝不为过。

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机敏灵动,来几张虎扑名图感受下:

唯一遗憾的是,周公子的原音烟嗓和黄蓉娇糯的少女之音不是很匹配。

刘亦菲版本的小龙女和王语嫣,也实在是太贴合原著了。

金庸原作这样形容小龙女:

那少女披着一袭薄薄的白色布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摸十六七岁年纪,除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肌肤少了血色,显得苍白异常。

那种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清冷无情的冰美人形象,被刘亦菲演绎地极为传神。

还有王语嫣。

那种娇养在深闺没见识过人间疾苦,只一门心思想嫁给表哥,既不娇俏也不活泼的木美人形象。

也同样入木三分。

还有大量配角选得也极妙。

清丽古典 琳、邪魅狠毒的林平之、伪君子岳不群,尤其舒畅版童颜老妖婆天山童姥!

你不能不感叹张纪中和他的团队们,选角的刁钻。

可是也有一言难尽的时候。

《笑傲江湖》令狐冲一角,不羁,洒脱。

张纪中版本用了李亚鹏。

有一点符合,就是那种真性情的感觉。

只是看着这个一脸正气的帅哥,你只能想着他义正言辞、行侠仗义。

少了令狐冲那种玩世不恭和潇洒风流。

相比之下,吕颂贤版本精髓抓得更准。

《射雕英雄传》的郭靖,张版选角再次用了李亚鹏。

这一次, 气质和样貌倒是符合的。

拙、呆的憨厚感,那种「 这个小哥哥看起来浓眉大眼挺好看,就是一副不太聪明的」。

可惜,李亚鹏演过了。

把郭靖的傻得可爱,演成了傻得烦人。

我要是黄蓉,只想打爆他的头!

同样是「浓眉大眼不太聪明的亚子」,黄日华和张智霖演的就挺好。

是那种老实、守规矩,所以显得有点不懂变通的呆萌,但绝不是蠢!

这两次李亚鹏的选角,还算有点意思。

后来《神雕侠侣》《鹿鼎记》选黄教主,那真是 以一人之力毁了整部剧

平心而论,黄晓明脸很帅。

可是啊,只限于不说话、不动作、没表情的时候。

比如他演《上海滩》许文强的时候,一身黑衣戴着帽子,就往那一站,帅!

可《神雕侠侣》 里他在神仙姐姐面前笑的时候,却 有一种猥琐大叔调戏小姑娘的不忍直视……

快放开那个龙女!

还有《鹿鼎记》里韦小宝。

那股子聪明狡狯,被他诠释成了挤眉弄眼、摇头晃脑。

由此证明,黄晓明的油腻不是从「 学」火爆才开始的。

《倚天屠龙记》选邓超饰演张无忌,也不太合适。

这个轮廓硬朗的方脸汉子,是优柔寡断、温柔体贴,在多个女人之间游走不定的渣男张无忌?

光是人物形象就很难让人信服!

至于这一版的赵敏,用的安以轩。

大气有一点,但不够明艳,也少点灵动。

《鹿鼎记》里韦小宝的老婆「 阿珂」。

明明人设是美艳冰美人,却要用看起来就热情似火的应采儿。

应采儿的脸是五官端正够舒服,大大咧咧讨人喜欢,但不够艳也不够冰。

张版选角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极好要么极差,也是让人觉得迷思。

还有很有趣的一点。

《笑傲江湖》有川剧表演艺术家彭登怀饰演的余沧海, 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的东方不败。

《射雕英雄传》里还有 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扮演的梅超风。

这些艺术家本身的气质为角色增添了很多别样的魅力。

你看, 张纪中式的武侠剧,从取景、到剧情,到选角全是争议。

取景是神来之笔?还是形式大于内容?

剧情是忠实原著?还是节奏拖沓、重心失衡?

选角有刁钻精准,也有完全不符。

张黑和张粉有的可吵。

不过,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东西。

TVB武侠剧在人们心中很经典,它就没有不足吗?

当然有。

一是不够大气,这是拍摄先天环境造成的。

香港本身地域有限,可供选景的地方就那么多,所以也就 多爱用特写和近景

它没有办法为武侠世界呈现大漠孤烟、沧海碧浪、莽莽草原,荒凉戈壁、崇山峻岭......

那些丰富多变、瑰丽神奇的视觉奇观,不得不被舍弃。

很多人工假景

二是不够精细,这是经费不足、时间紧张的必然。

TVB的剧大都走的是短平快路线,在道具、服装上很随意,因而也就缺乏质感。

举个例子。

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黄药师使的洞箫,TVB版本是用笛子代替的。

横吹笛子竖吹箫

原著是怎么形容黄药师的?

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甚至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亦无一不晓,无一不精。

全才黄药师提溜着笛子当洞箫,很违和。

相比之下,张纪中的翻拍,在道具方面非常考究。

还有神级网友专门做了考据。

TVB武侠剧优势在剧情节奏和演员表演。

这是香港多年的武侠传统积淀的深厚家底。

丰富的武术指导经验,成熟的剧情节奏把控,完备的制作及表演,共同塑造了TVB武侠剧的辉煌。

其实,折中地看, 既欣赏张纪中版武侠剧的实景美学,也欣赏TVB武侠剧紧凑的剧情,也未尝不好。

但两者都有个致命局限,陷在翻拍金庸剧的循环里了。

金庸武侠毫无疑问是中国影视史上翻拍次数最多的IP。

首先要说明的是, 翻拍本身是有意义的。

它将原有的武侠世界一遍遍地复刻成画质更高、特技更好、节奏和叙事更适应当代的形式。

也可以注入更新的元素和内容,丰富和拓展 已有的武侠世界。

比如,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就给了原有的武侠世界更多的想象和浪漫。

但翻新容易,想超越经典却非常难。

当年人们肆无忌惮骂张纪中,理所当然的期待是,武侠世界会更加瑰丽辉煌。

可如今才明白,那时我们见证的是武侠世界辉煌尽头最后一点余晖。

所有人都逐渐认识到武侠世界正在暗淡这个事实。

自金庸、古龙之后,中国的武侠文学代了,再无大众意义上的名家。

一遍又一遍地咀嚼旧东西,再经典,看多了也会失去新鲜感。

在《一代宗师》里说, 宫二曾说:

「那么多的武林绝学都失传了,轮到宫家六十四手怎么就不能失传呢?」

有点认命的感觉。

武侠题材 浪漫主义的巅峰之后,也难逃没落的历史规律。

武侠世界的坍塌几乎是注定的。

所以,张纪中翻拍武侠剧被骂,也算不得 最坏的事,至少大众还在意

最坏的是,连骂都懒得骂了——

武侠逐渐被遗忘了。

今天的 70、80、90后乃至一部分00后,经历过 TVB张纪中武侠剧的时代, 心中至少还有一个武侠的世界。

再过一些年呢?

假如没有更新且好的武侠剧投喂年轻一代,武侠江湖的梦是否会在众人的遗忘中就此消散。

未来的梦里没有武侠,我们这些旧时光里的人终究有些意难平。

为此,有人在努力做挣扎。

想再激起一点水花。

徐皓峰笔下,《倭寇的踪迹》《师父》《刀背藏身》等作品,正在构建一个更市井气息的硬派江湖。

少了壮阔浪漫的快意恩仇,多了柴米油盐的真实贴近。

「拼一口气,点一盏灯。」

还有路阳的《绣春刀》系列,同样开拓了武侠的另一面。

把飘渺的江湖搬到了庙堂之上,杂糅更丰富的影视元素,自创另一番风格。

那么电影之外呢?

武侠其实还在另一个充斥着偏见的地方,悄悄酝酿。

网文。

可能有人要奚落了,这玩意儿上不了台面。

但当年 香港报纸连载金庸先生作品的时候主流作家们也是完全不愿瞧不愿看的。

网文质量确实参差不齐,这点要承认,但也不能一杆子打死。

没有任何种子能出土就是苍天巨树,重要的是,它在酝酿,在生长。

大浪淘沙,时间沉淀后,终究能露出一些好作品。

金庸。 古龙这一代人造就的武侠世界,已经给TVB和大陆吃老本吃了几十年。

也是时候给「后浪们」腾出更多发挥空间了。

一切都会消失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

年轻人的热血和青春一定会找地方安放。

可能是仙侠,可能是玄幻,可能是现在的鱼叔还看不到的新事物。

包括去年大火的《陈情令》。

不谈其背后纷纷扰扰的偶像市场,至少,新鲜的 血液在填充进来。

一个未来可期的市场仍在成长着。

武侠小说《有匪》所改编的电视剧《有翡》,去年就已经官宣阵容;

按照原定计划,徐克在今年也将推出全新的《神雕侠侣》三部曲。

这是时隔24年后,他再次操刀金庸题材。

徐皓峰的《天涯明月刀》《诗眼倦天涯》也都安排上日程。

也许会因为疫情耽搁,但至少有盼头。

一切的疑问不妨交给时间,交给作品。

时间,会给这个武侠世界新的机会吗?

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yeJV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