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海派民国海派文学:小资文化的祖奶奶张爱玲为什么能“火”?

1930年代的上海充分表现了中国的现代性甚至未来性,同时也呈现出“东方的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半殖民地的驳杂性。海派文学也因此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并突出体现为“文学生产与流通一体化”的文学图景。 为什么1930年代上海文学灿烂夺目?
原标题:民国海派文学:小资文化的祖奶奶张爱玲为什么能“火”?1930年代的上海充分表现了中国的现代性甚至未来性,同时也呈现出“东方的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半殖民地的驳杂性。海派文学也因此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并突出体现为“文学生产与流通一体化”的文学图景。为什么1930年代上海文学灿烂夺目?张爱玲为什么能火?海派文学受到哪些西方文论的影响?本期题主吴晓东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东,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当代诗歌、20世纪外国小说研究。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等。一种新的文学史观照视角仿若一个探照灯,可以重新照亮历史的某些晦暗的角隅,进而展现一些新的文学风景。关于1930年代的海派文学,欢迎探讨。1930年代的海派文学有什么特点?这位道友:为什么是1930年代?30年代有什么特别吗?吴晓东:193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现代史上都市文化发展的高峰,被称为“东方的巴黎”、“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半殖民地化最突出的都市,被穆时英在小说指认为是“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同时也就掩藏着左翼的都市革命火种,因此1930年代的上海充分表征了现代中国的现代性、革命性甚至未来性,同时也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驳杂性。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学艺术灿烂璀璨夺目,有什么深刻的原因吗?吴晓东:都市文化的现代性、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锋性、左翼文学的革命性,都在沪上文坛激荡,而国民党政党政治的威权控制,在上海也生出了夹缝。这些都是催生海派文学活力的原因。付尚:请问吴老师,海派文学当时受到哪些西方文论的影响?吴晓东:狭义的海派文学——新感觉派——主要受到现代主义文学以及理论的影响,如日本的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就称表现主义为父,达达派为母。此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影响很大。新感觉派也受到过左翼文学理论的刺激,如刘呐鸥就翻译过左翼文艺理论《艺术社会学》。而电影的蒙太奇理论对海派文学也产生过严重的影响。思无邪:您好,我想问一下京派和海派的争执是如何产生的?吴晓东:京派和海派的论争的始作俑者是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1934年1月,又发表《论“海派”》,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三十年代的文学格局,其中蕴涵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正像美国前哈佛大学的教授李欧梵说的那样:“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事是关于两个城市的故事:北京与上海。”没事逛逛有事搬砖:上世纪的海派文学应是当时的先锋艺术,这种文学是社会的折射还是作者的臆想(两种占比?)。这种文学是否带有时代烙印,就像时下流行歌曲一样。反观平凡世界,金瓯缺等著作,每个时代读和每个年龄段度读都有不同感触和共鸣,这算不算是海派文学的特点?吴晓东:文学永远是社会的折射和作者的臆想(创造力)相浑融的结果,不过也永远无法算出“两种所占比例”各是多少,这是以数学思维考量文学。而文学经典的特质之一就是“每个时代读和每个年龄段度读都有不同感触和共鸣”,这不仅仅是海派文学的特点。wildleek:将民国以来的上海文学或文化命名为海派,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窄化了上海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和贡献。海派一词让人联想到的仅是上海小资文学,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大都在上海生活和创作过,那些重要的出版社和书局都在上海,上海应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策源地和繁荣地,而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海派。老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吴晓东:说的非常好!现代文学研究者们试图界定的广义的海派,正是你所理解的。同时“海派”的概念也已经从一个地域范畴衍化为文化范畴和时间概念。比如顾晓鸣在《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的反置》一文中,就认为海派文化是乡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形成的转型期文化,因此海派文化不完全是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时段”概念。所谓“时段”概念意思是海派文化可以在30年代之外出现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民国海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付尚:请问吴老师,您觉得如果民国海派文学有一位代表人物,那么他会是谁?吴晓东:其实海派文学是个宽泛的概念,文学史一般认为30年代的上海文坛包括三大作家群体:一是以批判都市文明为主要任务的左翼作家群,如茅盾、丁玲等,二是更顺应广大市民趣味的通俗作家群,如包天笑和张恨水。三是被称为新感觉派的作家群,如穆时英和刘呐鸥。有的文学史家也把新感觉派的作家群视为狭义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他们出没于喧嚣骚动的十里洋场,尽情享受现代都市物质和商业文明,同时又受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电影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意识。40年代的张爱玲可以在通俗作家和新感觉派两种海派作家群的延长线上理解。两条线的交汇处就是张爱玲。如果一定要指认一个代表人物,我个人推荐张爱玲。Mr.Wang:吴老师,能谈谈鲁迅和海派文学的关系吗?您如何看待鲁迅在当时各种思潮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中的位置?谢谢。吴晓东:现代作家中,可能只有鲁迅和周作人无法用哪个流派进行概括,这是真正的大作家才具有的特质。鲁迅虽然最后十年生活在上海,但是难以用海派作家进行概括,因为他是超越海派的,也以批判海派文化为己任。而正因为30年代鲁迅生活在上海,对上海所汇聚的诸种文化思潮(如都市摩登现代性、左翼文化、政党政治、资本主义商业化浪潮、封建性的残留)均有深刻的观察和反省,因此成为一个时代都市罪恶的忏悔者和反思者,也是时代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的体现。鲁迅葬礼时身上覆盖一面旗帜,上写“民族魂”,这种民族魂的形象主要是在上海进一步塑造和最终完成的。作家张爱玲Laura:吴教授您好,如果每个时期筛选几位需要重点关注的作家,在现当代作家范畴里,请问您推荐哪几位呢?吴晓东:《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的篇幅最多的作家一般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作家。我个人的推荐也没有什么独特的:五四时期:鲁迅、郁达夫、周作人。30年代:鲁迅、茅盾、丁玲、老舍、沈从文、卞之琳。40年代:冯至、张爱玲、钱钟书、萧红、赵树理、骆宾基、端木蕻良、穆旦、汪曾祺。思这位道友:为什么张爱玲能火?吴晓东:首先当然是因为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的艺术成就在现代中国作家中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她的语言的表现力差不多只有鲁迅能媲美。这是张爱玲“火”的前提。而“火”的真正原因可能还需要在今天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去寻找。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阶层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据认为是小资阶层的兴起。而小资文化的鼻祖——也有人说是小资文化的祖奶奶——就是张爱玲。所以张爱玲成了小资文化的代表人物,有非常多的粉丝是可以想见的。小资文化在90年代的崛起也正呼应了30、40年代大上海的一度繁荣,而张爱玲恰恰是旧上海都市文化的一个象征。今天的上海如果为自己的都市文化寻找传统,就会回到30年代和40年代的上海,而在文学领域就自然会找到张爱玲。90年代以后兴起的对老上海的怀旧热,张爱玲也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HappyTogether:您好,海派文学中您是怎么看待施蛰存先生的,因为李欧梵教授很推崇他的写作,不知道按照大陆这边文学史的看法对待他是怎样的?吴晓东:大陆文学史也同样认为在30年代的新感觉派作家中,施蛰存是小说艺术最优异的作家。当然,从倾情描绘都市风景线的角度看,新感觉派中典型的都市小说家应该是刘呐鸥和穆时英。而施蛰存比较特异,他更擅长描写现代人在都市中的孤独和疏离感,善于挖掘都市市民的深层心理世界。与刘呐鸥和穆时英比起来,施蛰存有同样鲜明的现代意识,但却有相对传统的叙事技巧和比较缓慢的叙事节奏,他也比前两者更有讲故事的本领。在他的小说都市图景背后,有一个乡土背景,这一乡土背景有时是潜藏的,有时则直接介入到都市现实中来,构成着化减都市焦虑与孤独的缓冲地带。我很看重施蛰存的这一乡土维度,是其他的新感觉派作家很少具备的,它为施蛰存的小说带来了一种怀旧的气息和一份古典的诗情。施蛰存先生重读海派文学,有哪些作品推荐?下雨天感觉:吴老师您好!我想请您谈谈以穆时英为代表的作家的作品,其文学价值是否真的被低估了?如果我们要重读海派作家 您推荐哪些作家作品呢?吴晓东:自从80年代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一书中大力推举作为小说流派的新感觉派小说家,作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以及其他几个作家如施蛰存、刘呐鸥就得到了充分的评价。其实如今的文学史中,新感觉派的文学价值可能是高估了。重读海派,我个人推荐的是左翼作家茅盾的《子夜》、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新感觉派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凶宅》。0808蒲星:吴老师好,请问您如何看待《小团圆》在张爱玲作品系列中的位置呢?对于这部特别的作品,您如何解读呢?吴晓东:跟张爱玲40年代的小说相比,阅读感受最大的不同是,《小团圆》中有两个张爱玲,一个是70年代最后写《小团圆》的50多岁的张爱玲,另一个是小说中以张爱玲为原型的作为小说人物的张爱玲的形象。对这部小说各种各样甚至大相径庭的解读和判断,以及小说中表现出的矛盾的风格,可能都与这两个张爱玲的形象有关。夸张点说,作为作家的张爱玲活到30岁就不再长岁数,剩下的美国岁月基本上是生活在对30岁之前的回忆里。张爱玲是在写作中回忆,在回忆中写作,这是她在美国的生活形态。《小团圆》是张爱玲酝酿20多年的所谓集大成之作,是非常精心的大作品,以往张爱玲全部创作中的优点和缺憾都在《小团圆》中来一个大团圆。star:围城算海派文学里面的吗?谢谢。吴晓东:应该说,海派文学提供了理解《围城》的一个都市文化视野,毕竟《围城》写于上海,也有大量篇幅写的是上海。但另一方面,《围城》属于无法用地域文化视野涵盖的小说,它追求的人性思考的深度和存在论式的力度,以及文明危机时刻的言说带给小说的人文主义色彩都要在战争的大时代的背景中寻找解释。Blessed:徐訏等后浪漫主义能算海派的延伸吗?吴晓东:徐訏的小说中有不少海派因素。可以放在海派的大背景中考量。《风萧萧》最为典型。-版权信息-编辑:黄泓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澎湃问吧”《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作者:吴晓东著回溯30年代沪上文学原生形态尽现民国时期沪上文人心灵境界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BdO59E2rV.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