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提出的做人三种追求: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没有忧愁,没有疑惑,没有恐惧,这当为人生的三种追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向往。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无忧、无惑和无惧呢,孔子给出的方案是仁、智和勇,就是说仁者才可无忧,智者才会无惑,勇者自然无惧。 首先是仁者无忧。仁者,不论做事还是对人
原标题:孔子提出的做人三种追求: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没有忧愁,没有疑惑,没有恐惧,这当为人生的三种追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向往。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无忧、无惑和无惧呢,孔子给出的方案是仁、智和勇,就是说仁者才可无忧,智者才会无惑,勇者自然无惧。首先是仁者无忧。仁者,不论做事还是对人,都心存仁心,懂得利他,而不是自私自利。看得开,故而放得下,能够放的下自然没有忧虑。事实上,仁德的人,都有开阔的胸怀,明白自己与周遭是一体的,就像范仲淹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都是仁者的行为示范。可以说仁德的人没有忧烦,有的只是内心的平静,甚至是快乐。往大了说,对于国家大事,仁者想办法为百姓谋福祉,对于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能坦然处之。往小了说,仁者常常以身作则,努力为他人排忧解难,他人无忧,自己又有什么忧虑可言呢?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和环境的羁绊,“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才是他们的追求。人们的忧愁大多是因为求而不得,而仁者懂得“尽人事,听天命”的道理,心无所虑,自然无忧。其次是“智者无惑”。人是有智慧的动物。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看人和做事,明白人性的善恶和事情的进度。其实这个世界无非包括两种,一是物质,二是精神。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看不见的。对于看得见的物质,智者懂得物质的归属法则,是自己的,终究会归于自己,而不是自己的,也从不强求。就像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说看不见的精神,很多时候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发散的思维可以囊括所有,智者明白事物即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凡事,不可以钻牛角尖,要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问题。事实上,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世界,下至微生物质,都了然于心。智慧不等同于聪明,我们要抱着求知的心态去答疑解惑,而不是靠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去待人接物,这样才能愈来愈有智慧,愈来愈少迷惑。明于事理,洞察因果,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理性的生活在这个世界。最后是“勇者无惧”。苏轼说过:“古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更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勇敢的人知道自己的心中要的是什么,对于外界的干扰和磨难,他都会把这些当做通向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哪怕是猛虎当道、毒虫肆虐,也依然挡不住勇者的心。真正勇敢的人,心胸昭然坦荡,没有恐惧,有的只是一往无前的胆魄。孙中山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越挫越勇,再接再厉”,恰恰是通过这份毫无畏惧的勇气,他才能推倒满清政府。其实,人生只有一次,妥协和退让只会让困难越来越难,让问题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迎上去,大胆的去面对和击败它,你才能走的更远,飞得更高。仁者无忧,仁心生仁德,仁德生仁行,以仁心看世界必然无忧。智者无惑,对立统一的看待万物,理性的待人处事,知因由明事理,自然无惑。勇者无惧,没有任何困难可以挡住一颗勇者的心,明白心中所要,眼中只有目标,其余的一切都是成功的点缀,如此自然无惧。孔子指导我们人生三种追求,或者说是三种境界,我们要抱着一颗仁心,时刻保持理性,勇敢实现自我,当可成就人生。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QPO2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