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去的乡愁史锋华:乡愁,挥不去的家乡味!

文/史锋华 来源:中州作家文刊 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 在这金秋送爽、枫林浸染的中秋时节,玉盘高悬,明月传情,却勾起了无数在外游子悸动难平的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情,这景,这浓浓的乡愁,唯有浓浓地道的家乡饭
原标题:史锋华:乡愁,挥不去的家乡味!文/史锋华来源:中州作家文刊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在这金秋送爽、枫林浸染的中秋时节,玉盘高悬,明月传情,却勾起了无数在外游子悸动难平的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情,这景,这浓浓的乡愁,唯有浓浓地道的家乡饭来慰藉抚平。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作为老陕关中人,我也钟爱秦腔,喜吃辣子,最爱吃面。陕西人爱吃面,这是骨子里的。妇孺皆知的“biangbiang”面就是最好的例证。正如打油诗曰: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走咸阳。这个“biang”字,拟声字,指的是面条碰击案板的声音,大多数人不会书写,它是陕西面食的专用字。陕西“八大怪”里的“面条像裤腰带”,就是指的这种勾魂的“biangbiang”面,又宽又厚,一根面能盛一碗。端着比脸还要大的关中老碗,筷子轻挑,吃起来面软劲道,悉悉索索,越嚼越有味,面香味始终充满着鼻腔,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面比肉香”!据考证,陕西的面食有50多种,每一种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外工作生活的游子,能在中秋佳节等节日吃到正宗的陕西面食,那种心情是“嫽咋咧”的真实写照。臊子面,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商周,清朝时已经驰名远扬,也是陕西传统的面食,是著名的西府小吃。臊子面,关中地区婚丧嫁娶、小孩满月百天过岁、老人过寿必吃的面食,它讲究的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不喝汤、回味长。臊子面之所以也称为“一口香”,是因为饭碗里面只能捞上一筷头的面,盛上热汪汪的臊子汤,一口吃完,味道特别浓郁、清爽,所以饭量大的人,一次吃二三十碗,都不在话下。当然,臊子面好吃不仅仅在面上,而且还要讲求汤的灵魂、菜的搭配,黄色的鸡蛋煎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五颜六色的配菜,也绝对会刺激你的味蕾。让你在享受饕餮美食的同时,乡愁早已抛之脑后……人在外头,心在家,放不下的是爹娘,忘不掉的是家乡味。一碗热乎乎的搅团,也能锦上添花,明月更圆,人常相聚。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然,沟子拧圆。说的就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关中小吃——搅团。搅团好吃,不好做。打搅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需要两人完美配合。一人撒面,一人搅动,而且还要顺着一个方向搅动,一圈又一圈,一锅搅团要搅动上百次。否则,搅团就不劲道,不好吃。搅团弄好后,放上韭菜、菠菜等蔬菜,再浇上汤汁,抹上红艳艳的辣椒油,看起来色泽明亮,吃起来清香滑爽,直叫人满嘴生津、口水直流。由于搅团做起来太费时间和功夫,一般的饭店、酒馆都不会做。而我们工作在郑州的老陕们,可就不一样了。在这浓浓的中秋团圆之际,约上三五个乡党,直奔“关中老碗面”小店,那里有我们朴实的乡亲、熟悉的乡音、更有美味地道的“biangbiang”面、臊子面和搅团。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乡愁,情感寄托的港湾;乡愁,挥不去的家乡味。作者简介作者:史锋华史锋华,生于宝鸡,工作郑州。酷于对文学的热爱,常笔耕不辍美好生活;由于阳光快乐,常抒怀讴歌大自然。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oK58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