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冲新刊速遞:侯沖主編《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出版

新刊速遞 主編:侯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裝幀:橫排繁體16開536頁平裝 定價:138元 01 内容简介 近年大量古代民間文獻影印出版和新資料的進一步發現,爲中國古代文化相關領域的開拓與研究奠定了基礎,對
原标题:新刊速遞:侯沖主編《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出版新刊速遞主編:侯沖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裝幀:橫排繁體16開536頁平裝定價:138元01内容简介近年大量古代民間文獻影印出版和新資料的進一步發現,爲中國古代文化相關領域的開拓與研究奠定了基礎,對民間信仰與儀軌的研究也進一步開拓了視野,但在解讀文獻時也存在諸多問題。2014年10月25-26日,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敦煌學研究所主辦的“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20餘名來自美國、荷蘭、日本以及中國香港、臺灣與大陸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倡導從儀式的背景出發解讀經典,回歸經典理解儀式行爲。《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精選了與會專家學者提交的部分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分佛教儀式、道教儀式、寶卷和教派經典與儀式的關係等議題展開,圍繞“民間信仰研究的新資料、新方法與新視野”的主題,對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研究的方方面面均有獨特而具有創新性的論述,入選論文資料扎實,考證規範,內容豐富,涉及面廣,開拓較深,具有議題多元化、研究視野國際化的特點,學術價值較高。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針對誤讀經典的現象,探討如何解讀經典的問題,倡導從儀式的背景出發解讀經典,回歸經典理解儀式行爲。收入論文4篇:王見川《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經卷的解讀——以、等爲例》、李志鴻《開香儀式與羅祖教的祖師觀念及禪淨結合思想》、侯沖《寳卷新研——以羅祖徵引四種寳卷爲中心》、譚偉倫《如何以儀式專家的科儀本研究民間宗教》。二是關於佛教儀式與相關經典的探討,收入論文4篇:山下一夫《銷釋准提複生寳卷初探》、白若思《常熟地區喪葬儀式的寳卷講唱及其文化意義》、趙昕毅《從兩部真武寳卷看真武信仰與民間教派之關係》、曹新宇《新發現“成化禁書”與白蓮教的關係——兼答王見川教授問題》。三是關於道教儀式與相關經典的關係的探討,收入論文7篇:范純武《“經典”的流布與堆疊——段正元道德學社的書籍出版活動》、遊子安《清末民初先天道派經卷之刊行——以朝元洞、文在茲與飛霞洞爲例說明》、王招國《有關的考察》、劉屹《“劫”與“齋”:的思想與儀式》、謝世維《七元散輝,冥慧洞耀:禮鬥法的歷史與近代抄本中的鬥科》、曹淩《關於贊導和唱導——以爲中心》、張超然《專醮酬恩:近代道教爲民間信仰所提供的儀式服務》。四是對敦煌遺書中記載的相關儀式的比較研究,收入論文3篇,分別爲葛思康《敦煌水陸儀文與水陸畫》、白美安《大理和日本的比較》、董大學《論唐代信仰之儀式化傾向——以敦煌遺書爲中心的考察》、伍小劼《“文頭婁法”研究》。五是關於地方性民間信仰及其儀式的探討,收入論文4篇:蕭霽虹《雲南劍川白族道教朝北斗科儀研究》、危丁明《從獻供科儀看先天道神聖空間的構建》、劉文星《日據初期苗栗鸞書的信仰世界》、呂鵬志《贛西北流傳的五雷籙》。02編者簡介侯沖,男,漢族,雲南澄江人,生於1966年2月。1988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畢業,現爲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宗教,尤其是漢傳佛教儀式及其經典文獻。著作有《中國佛教儀式研究——以齋供儀式爲中心》(2018)、《白族心史──研究》(2002、2011)、《雲南與巴蜀佛教研究論稿》(2006)《雲南阿吒力教經典研究》(2008)、《漢傳佛教、宗教儀式與經典文獻之研究──侯沖自選集》(2016)、《“白密”何在──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研究》(2017)等。整理發表《銷釋金剛經科儀》等佛教文獻十餘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文大藏經未收宋元明清佛教儀式文獻整理與研究》(17ZDA236)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民間流傳佛教儀式文獻整理與研究》(16JJD730007)。03目録《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向下滑动预览)開幕式上的致辭/方廣錩(1)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經卷的解讀——以《九蓮經》《三煞截鬼經》等爲例/王見川(5)開香儀式與羅祖教的祖師觀念及禪淨結合思想/李志鴻(23)寶卷新研——以羅祖《五部六册》徵引四種寶卷爲中心/侯沖(37)地方儀式科本與民間宗教研究/譚偉倫(65)《銷釋准提復生寶卷》初探/[日本]山下一夫(83)常熟地區喪葬儀式的寶卷講唱及其文化意義/[俄羅斯]白若思著冷雪梅譯(95)從兩部真武寶卷看真武信仰與民間教派之關係/趙昕毅(121)新發現“成化禁書”與白蓮教的關係——兼答王見川教授問題/曹新宇(135)“經典”的流佈與堆疊——段正元道德學社的書籍出版活動/范純武(147)清末民初先天道派經卷之刊行——以朝元洞、文在兹與飛霞洞爲例説明/游子安(165)有關《天竺靈籤》的考察/王招國(定源)(183)“劫”與“齋”:《真文天書經》的思想與儀式/劉屹(205)禮斗法之歷史與近代抄本中的斗科初探/謝世維(225)關於讚導和唱導——以《太上黄籙齋儀·讚導》爲中心/曹淩(247)專醮酧恩:近代道教爲民間信仰所提供的儀式服務/張超然(259)敦煌水陸儀文與水陸畫/[荷蘭] 葛思康(295)大理《大黑天神道場儀》和日本《大黑天神法》的比較/[美國]白美安著黄璜譯(313)論唐代《金剛經》信仰之儀式化傾向——以敦煌遺書爲中心的考察/董大學(327)“文頭婁法”研究/伍小劼(341)雲南劍川白族道教朝北斗科儀研究/蕭霽虹(365)從獻供科儀看先天道神聖空間的構建/危丁明(399)日據初期苗栗鸞書《洗甲心波》的信仰世界/劉文星(411)贛西北流傳的五雷籙/吕鵬志(469)閉幕式總結發言/方廣錩(519)“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伍小劼(531)編後/侯沖(535)04附録開幕式上的致辭方廣錩(上海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諸位與會的學者、諸位來賓、劉校長、學校其他諸位與會領導,大家上午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敦煌學研究所的全體同仁,向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遠道而來參加這次“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諸位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專程從雲南劍川來到上海,向與會代表做《銷釋金剛科》科儀展演的諸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還要向學校各級領導、各相關部門對會議籌備工作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要向學校領導對我們這次會議的特殊性,就是我們舉行這次科儀展演的理解和支持表示特别的感謝。昨天侯沖還對我説,有些同志有誤解,説你們怎麽還做佛教法會啊?於是,這個展演的場地不好落實。最後還是在學校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落實了展演的場地。我們研究的是儀式,能夠有這麽一個直接觀摩科儀展演的機會,可以讓我們的會議更加圓滿。在此還要向哲學學院參加會議服務的諸位老師和同學表示衷心的感謝,没有你們的辛勤勞動,我們的會議也很難順利地進行。這次我們海内外二十多位學者能夠聚集一堂,就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在這裏展開學術研究,據我所知,在大陸是第一次。剛才我特别請教了王見川先生,我問:在臺灣情況怎樣?他説:在臺灣,像這樣的規模、這樣的情況的會議也很少見。我覺得由此可以説明兩點:第一點,以前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還不夠,還不到位。第二點,儀式等研究對宗教研究來説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衆所周知,有人類就會有宗教,有宗教就會有儀式。我以前曾經提出:宗教是人類社會這一大系統在千百年自我運動中産生出來的一個子系統,它有它的必然性與合理性。爲什麽開這次會議,我認爲,儀式是宗教的伴生物,所以在宗教研究中,儀式研究必不可少。“儀式是宗教的伴生物”這個觀點對不對,大家可以討論。其實我本人對“儀式”這個詞有點保留,因爲“式”實際是個法律用語。學唐史的,都知道唐代法律分“律、令、格、式”。我們現在平常講“格式”“格式”的,説寫文章合不合“格式”,這裏的“格”和“式”,原本都是古代的法律用語。我們這次會議討論的佛教“儀式”,怎麽説呢,就是探討佛教在某種特定場合所使用的某種特定的修持規範。所以我比較傾向於用“儀軌”這個詞。“軌”,就是“規範”,也就是通過長期的宗教活動,被大家認可並固定下來的,在特定場合使用的一些特定的修持規範。這種規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派别,可以不一樣。但它不是一種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當然,詞彙的使用要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大家都用“儀式”,那就用“儀式”。只要在共同的學術平臺上,用“儀式”這個詞不會産生歧義、發生誤解,就不妨用下去。只是我自己比較喜歡用“儀軌”這個詞而已。宗教作爲社會這一大系統衍生出來的子系統,本身是一種複雜的、立體的存在。其靈魂固然是其思想。但是如果僅有思想而没有軀體,那麽這個思想就是一個漂浮的幽魂。所以作爲在社會中活動的宗教,一定會有很多物質性的存在。既然如此,就需要有一些東西來連接、溝通宗教外在的物質性存在與它内在的靈魂。這種連接與溝通的表現形式很多,宗教的儀式、儀軌就是其中之一,並且是諸多連接、溝通方式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宗教從來講傳承,作爲宗教的組成部分,儀式自然也要講傳承。關於宗教的傳承,學術界已經研究得比較多,宗教儀式又是怎麽傳承的?我想主要是師徒相傳。但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所謂師徒相傳並非如印度那樣僅是口耳相傳,還産生了一系列和宗教儀式或宗教儀軌相應的典籍文本,就是我們會議的另一個主題——經典。當然,印度後來也把口耳相傳的内容記録下來,成爲文本。現存的四吠陀就是這樣産生的。因爲人的記憶力再好,總是有限度的,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樣,口耳相傳與典籍傳承兩者就形成一個整體,兩者不可偏廢。這個整體,亦即這兩者,自然都應該成爲我們宗教儀式研究者研究的對象。這裏需要指出,以往由於思想、體制上的種種原因,特别是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宗教研究基本上局限在大學的哲學系中。這樣,宗教研究基本走的是宗教思想研究的路子,當然還有宗教史研究,這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研究宗教,實際上主要研究的是宗教思想,至於宗教的其他組成部分,涉及比較少。改革開放以後,整個社會的思想得到解放,宗教研究領域也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但是,舊的思想、舊的習慣和舊的研究方法、思想方法並没有得到徹底的改變。昨天晚上,曹淩提到他的博士答辯。他博士論文的主題是“佛名經研究”,我請一位先生來參加答辯。這位先生對佛教思想有深湛的研究。曹淩去車站迎接,回校路上,這位先生問他:你這個佛名經到底有什麽思想?的確,從思想研究的角度來講,研究一個對象,首先要發掘它裏面的思想。那這個佛名經到底有什麽思想呢?其實要講起來,佛名經涉及的思想也非常多,比如佛陀崇拜思想、末法思想、三寶崇拜思想、救拔思想、懺悔思想等等,也是非常多的。但它首先是一種儀軌,一種聯繫信衆與信仰對象的方式。但這種方式中的確貫穿著很多佛教的思想。佛教通過念誦佛名這種方式連接起佛教的各種思想,同時連接起廣大群衆。宗教之所以有力量,在於它掌握了廣大群衆。怎麽掌握廣大群衆?它主要不靠那些玄奥的哲學思辨,主要靠一系列的被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包括各種法事儀軌來掌握群衆。所以我認爲,研究宗教,如果僅僅研究思想,恐怕就有一點偏頗,不夠全面。就民間宗教研究而言,以前李世瑜、馬西沙、韓秉方先生等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看來,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開拓。就中國佛教史而言,剛才我與王見川先生還聊到這個話題,大家看我們現在寫的中國佛教史,基本上講,能夠濃墨重彩寫出來的,就是從初傳到唐、五代。至於宋以下的佛教,就非常單薄了。原因何在?我認爲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民間宗教這一領域。但是搞民間宗教的學者,我覺得,他們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研究和傳統的佛教、道教做了一個區隔。這是我個人的觀察,不一定準確。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民間,在下層,儒、釋、道,乃至摩尼教等這樣一些外來宗教,已經整個混到一塊兒了。前些年在福建霞浦發現了所謂“霞浦文書”,就混雜有摩尼教因素。前些日子我到福建福鼎去考察,發現一個廟,這個廟的廟門、院墻很奇怪,不是常見佛教的形式,有起伏,像火焰。福鼎和霞浦緊挨著,我懷疑這裏是不是也有什麽摩尼教因素?當然,懷疑而已,没有深入研究,不能做結論,只是看到這麽一個現象而已。總之,宋以下中國民間的宗教生態值得我們充分注意,許多不同宗教的元素混到一起,出現各種各樣新的表現形態。我們不仔細辨析這些宗教生態的實際情況,就很難把宋以下的佛教史寫好。——我是研究佛教的,還是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講。其實研究宋以下其他宗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年來,我們在“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這些領域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果。大陸出版了一批寶卷。大家都知道,第一批寶卷出版後因爲一些原因没有正式發行。第二批寶卷出版後正式發行,這也説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大家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趨近科學與理性。臺灣也出版了寶卷,包括王見川先生和侯沖合編的。雖然説,現在有關資料可以出版,也有了一批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個領域的重要性還没有被所有的宗教研究者都認識。昨天晚飯聊天的時候,有位先生説:現在這一領域已經變成顯學了。我覺得在小衆圈子裏,就是在我們研究這些問題的學者圈子裏,它可以説是一個顯學。就好像敦煌學一樣,大家都説敦煌學是顯學,實際上也就是在敦煌學圈子裏算顯學而已。我們的“經典、儀式與民間信仰”研究,在大衆圈子裏,在所有宗教研究者的心目中,恐怕現在還不能説是一個顯學。正因爲如此,我們上海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願意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召開這樣一次會議,讓我們大家在這個平臺上相互交流、相互討論、努力探討。我們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夠讓更多的宗教研究者進一步認識到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從而共同推進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我就講這麽多。最後祝各位身體健康,預祝會議圓滿成功,謝謝學校對我們的支持。(根據録音整理,有修訂)点“阅读原文”即可优惠购买本书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zkNO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