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古人用“折柳”来送别怀远,来读读这些有关“杨柳”的诗句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从一开始就对柳树有着特别的感情,古代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达挽留不忍分别之意。东晋的谢玄把《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视为《诗经》里最好的一句诗。显然,在《诗经》中的杨
原标题:古人用“折柳”来送别怀远,来读读这些有关“杨柳”的诗句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从一开始就对柳树有着特别的感情,古代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达挽留不忍分别之意。东晋的谢玄把《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视为《诗经》里最好的一句诗。显然,在《诗经》中的杨柳就已经有了思念的意思了。古代地理志《三辅黄图·桥》中有“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灞陵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的记载。由于该书没有明确的朝代和作者,但据考证应该不晚于南北朝,这说明最晚在南北朝时期,亲朋好友遇有分别,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汉魏六朝虽然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但在文学上的表现并不普遍,只有梁元帝萧绎的《折杨柳》一诗较为著名: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到了唐代,随着大唐盛世的繁荣,文学也高度繁荣起来,折柳送别也在唐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时折柳最盛的地方是在大唐国都长安了,因为长安是当时人员流动最为频繁的地方。折柳送别虽然可以不分地域,当唐朝有一个折柳送别的中心地点,那就是长安东郊灞水之上的灞桥,灞桥是当时长安人迎送别离集中之地,灞水河畔,杨柳依依,送行的人常常在这里折柳送别,以寄托送别与思念之情。李白的《忆秦娥》一词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杜甫在《柳边》一诗中有“汉南应尽老,灞上远愁人”一句。李白客居洛阳,在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写下一首诗,里面依然有“折柳”一词:《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从金陵(今南京)前往扬州时,与友人分别时留下一首离别诗,里面依然有杨柳:《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在五言长诗《宣城送刘副使入秦》中的最后一句,还是“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劳劳亭》五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后两句说春风深知离别之苦,不忍见到别离场面,故意不吹柳条,不让柳条发青,以达到人们不用折柳送别。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与友人分别赠诗时,普遍地运用到了折柳这个词句,这些,充分说明了折柳在唐朝友人分别时的折柳这一习俗。不仅是李白写有折柳送别的诗,其他诗人也有不少关于“杨柳”的诗。王维的送别名作《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便有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中叶的名相张九龄在《折杨柳》诗中一开头就是折柳:《折杨柳》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唐宪宗年间,还有一个折柳的典故,成都人雍陶(也有作陶雍)是一个狂妄不羁的诗人,他初到四川雅安做刺史,有一次到城外一个叫做“情尽桥”的地方,这里和长安的灞桥一样,是一个送别的地方。​雍陶听到这个桥叫的名字后,感觉很怪,于是就在这座桥上建了个驿馆,供迎送别离的客人使用,并把这个名为情尽桥改名为“折柳桥”,他还题了一首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宋代柳永在其抒写离别情绪的千古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不仅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也成了折柳离别时最催人泪下的一句。我国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的有关折柳送别的诗词,那些笔者没有想到的诗句,欢迎读者朋友们一起留言讨论。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2B9W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