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易明星毛不易探访老人院,

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希望走的那一刻,可以笑着离开。 作者丨洞见 来源丨洞见(ID: DJ00123987) 壹 最近,《奇遇人生》因为一群特殊的老人上了微博热搜。 节目中,毛不易和阿雅在音乐治疗师的陪同下,来到了台湾当地一
原标题:明星毛不易探访老人院,"我们最缺生死教育!"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希望走的那一刻,可以笑着离开。作者丨洞见来源丨洞见(ID:DJ00123987)壹最近,《奇遇人生》因为一群特殊的老人上了微博热搜。节目中,毛不易和阿雅在音乐治疗师的陪同下,来到了台湾当地一所老人院。这里的老人还有个特殊的身份:临终患者。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有的是失智症,有的是唐氏症,有的是植物人。老人平日里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只能在轮椅和病床上靠着回忆活着,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生命的消亡,每天都在这里上演,老人院里经常听见一句对话:“那个人呢?”“走了,没有了。”望着临终的老人,毛不易想起了自己癌症去世的而母亲,那是他第一次见证死亡的来临。他说,感觉很无能为力,时间是洪水猛兽,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和力所能及的帮助。节目中,当大家陪着老人们一起做游戏时,一旁的执行长,笑着笑着就留下了眼泪。她说,一个从来不说话的老爷爷,今天笑着说了很多话。临终关怀医学院的崔以秦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最缺的其实是生死教育。“人们只认为优生才是一个问题,但是有没有想过,优死也是一个人的权利。”父母不需要子女能给他们多少钱,多大的房子,他们只想要,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还有一个人能给自己离开的力量。对于一个决定舍弃一切的人,没有什么比体面的告别,带着微笑离开,更值得欣慰。20贰202曾经在朋友圈,看到过一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纽约,有一天,司机接到一个奇怪的乘客电话,让他赶到指定的地点。司机到达后不见有人出来,就走下车按响了门铃。等了一会儿,大门才慢慢打开,一个娇小的老太太站在那里,手上拿着小行李箱,看样子至少有90岁。司机向屋子里看了一眼,露出一丝惊讶。屋子看起来异常孤单凄冷,简直不像是有人居住的样子。所有家具盖上了白色的布,墙壁光秃秃的,只有一些老照片和纪念品堆在角落。老人给了司机一张地址,但是要求绕道走,司机有些不理解。“我要去的是安宁疗养院,我不赶时间,没关系。”听到老人说出这个名字,司机愣住了,在纽约,安宁疗养院是给临终人等死的地方。老人说,自己没有亲人,前不久,医生告诉她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她想再去以前的地方看看,那里有她仅有的美好回忆。司机听完默默的关上了里程表。接下来两小时的时间里,司机带着老人到了她曾工作过的饭店,她和丈夫住过的房子,年轻时去过的舞厅……老人一路好奇的望向窗外,什么话都没说,司机也没有开口,他们几乎绕遍了城郊所有地方。直到老人说累了,司机才朝着目的地驶去。抵达疗养院后,迎来两名护士,将老人扶上了轮椅。老人一边询问该付多少钱,一边翻找着手提包。“不用钱!”“但你也要养家吧!”老人有些诧异。“我还会有其他乘客的。”司机说完不自觉的弯下腰,给了老人一个拥抱,他感觉到老人也紧紧的抱住了自己。时间仿佛静止了几秒钟,司机的耳畔传来一缕柔弱的声音。“你让一个人生几乎走到最后几步路的老人,感到十分幸福,谢谢你。”《演说家》中,临终关怀志愿者纪慈恩曾提到:每个人临终前,想到的都是爱,而关怀是爱在临终前,最温情的承载。莎士比亚说:“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对于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幸福可以很简单,可能只是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问候,一个清晨的陪伴。然而,即使这么简单的愿望,对于有些人,也是奢望。叁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父亲仍没死。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即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不敢想象,老人在自杀时,心里是多么的绝望。有媒体报道:在湖北京山县农村,有“自杀屋”、“自杀洞”。老人患病临终,害怕拖累子女,选择在老屋或荒坡、树林、河沟,“安静地自我了结”。让人痛心的是,这不是孤例,当下很多老人正一边体谅着子女沉重的负担,一边心灰意冷的走向死亡。官方公开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村老人的临终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到5倍。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也习惯了用漠不关心去对待这份爱。知乎上有网友说,许多人教过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人教我怎么离开。有多少父母默默付出一生,在最后一刻,背负着痛苦走向死亡,也得不到子女一句抚慰。肆纪录片《生命里》,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人最忌讳的话题:死亡。里面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直面死亡,如果一定要离开,我希望可以笑着走。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一个特殊的病房。这里收留癌症晚期的患者,大多数人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死亡对于他们,只是先后的问题。一位老人说,几乎每两天就会有人死去,来这儿的人都无法忽略这种“死亡的气息”。有些病人刚来不适应:“这里不是医院,医院是救人的,但我刚进来,隔壁床的人就没了。”奇怪的是,来这里的临终患者越来越多。镜头的背后,一个护士说出了“真相”。她们知道自己无法延长病人的寿命,她们能做的就是让老人们“走得更坦然、舒适一些”。护士每天面带微笑,同病人谈天说地,仿佛接下来要去的地方不是地狱,是天堂。鲁胜兰是一名乳腺癌患者,预计生存时间只有一个月。看着旁边的病床又换了一个人,她说自己“没压力,不紧张”。黑子叔快要80岁了,病痛让他连捡起掉在胸前的鸡腿的力气都没有。但是当护士陪他聊起抗战胜利的事情,他就能立马神采奕奕。那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片中有一对夫妻,丈夫躺在养老院已经意识不清,妻子躺在安宁病房等待死亡。护士为了让两位老人“见见面”,两头跑着录下视频。他们都将走向生命的终结,却无法走到对方面前道个别。护士说,希望他们可以看着彼此笑着离开。学者齐邦媛谈到死亡时说:“我希望我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把自己收拾干净,穿戴整齐……不要哭哭啼啼,我希望我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笑着离开。”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会生也不会死。我们在生而言,勉勉强强,在死而言,更是马马虎虎。精神医学与死亡学家伊莉莎白·罗斯在她的《死亡与临终》中写道:“一件最后重要的事是,今天的死亡过程在许多方面都是更为可怕和令人厌恶的,就是说,更加孤独,机械化及非人化……死亡的过程变成孤立而缺乏人情味。”人们更多时候,不是害怕死亡本身,他们只是害怕死亡的过程。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希望走的那一刻,可以笑着离开。本文作者洞见,来源: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版权申明|本文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JNp2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