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隋建国谈代表作《双子座》于松美术馆雕塑展《感同身受》中展出

在本次松美术馆雕塑展《感同身受》中,展出了艺术家隋建国的代表作《双子座》,艺术家将作品的创作过程用高速摄影机记录下来,摄影机捕捉到了艺术家捏握泥土的每一个发力瞬间,使得雕塑的创作过程更接近于一场行为演出。在展厅幕墙上持续进行着“表演”的手填
原标题:隋建国谈代表作《双子座》于松美术馆雕塑展《感同身受》中展出在本次松美术馆雕塑展《感同身受》中,展出了艺术家隋建国的代表作《双子座》,艺术家将作品的创作过程用高速摄影机记录下来,摄影机捕捉到了艺术家捏握泥土的每一个发力瞬间,使得雕塑的创作过程更接近于一场行为演出。在展厅幕墙上持续进行着“表演”的手填补了雕塑外部凹陷出的时空空缺,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现场。▲隋建国《肉身成道》当手和粘土接触的那一瞬,就是一件雕塑作品诞生的伊始,第一下的接触预示着生命特征的“物”的诞生,好比米开朗基罗创世纪中上帝与亚当的指尖相触的瞬间。隋建国说“你看,其实人跟泥巴打交道上万年,可以极其复杂,复杂到罗丹那样,用泥塑造一个惟妙惟肖的人体、人像;也可以做很简单的,做个泥盆、泥碗、捏个小猫小狗之类的;也可以闭着眼瞎捏一通,让捏泥本身成为一件事情;最终也可以一握成形。那一捏一握,就是人在创造世界。”隋建国是成功将雕塑摆进纽约中央公园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接下来就请跟随小编,一同去了解一下艺术家隋建国。隋建国(1956-)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所理解和认识。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大型个展包括:《隋建国:理性的沉睡》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2005);《隋建国的掷铁饼者》大英博物馆(2012);《盲人肖像》纽约中央公园(2014);《触手可及》佩斯北京画廊(2015);《肉身成道》佩斯画廊(2017)。2016年发起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并于同年联合中央美院雕塑系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组成《现当代雕塑理论译丛》编委会。▲隋建国《梦石》松美术馆外景隋建国早期的雕塑作品带有很强的符号性,比如著名的《中山装》系列和他的恐龙《MadeinChina》,这些符号大多与社会、历史的特殊记忆密切相关。随后,他的创作逐渐抛离了个体的身份,创作进入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探索。比如制作如《盲人肖像》系列等作品,隋建国试图运用人工的后期处理手法呈现雕塑层面上的肌理效果,而如何能够彻底而全面的还原手与黏土互相“触碰”的那种受力瞬间,一直是艺术家在创造表达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件作品隋建国运用了高精密度的3D扫描技术及3D打印技术,精确捕捉并还原了作品表面的手纹细节,使得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程度。▲隋建国《衣钵》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隋建国《MadeinChina》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隋建国《盲人肖像》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从隋建国2006年开始实践的《时间的形状》起,其创作生涯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点——从时代符号转向个体的自我完成,这也是他挑战当代雕塑观念的实践之路的开始。《双子座》以及《盲人肖像》系列的其他作品更是艺术家试图借由探讨身体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来探索观念的新思索,正如隋建国本人所说“我重新思考雕塑艺术的核心,试图将其还原为更加本源性的问题——身体在空间与时间中的位置及其感受事物的方式。”▲隋建国《时间的形状》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在整整二十年的创作时间中,他游刃于官方立场的造型观和历史观之间,同时又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具有时代标识的意义。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创作的视觉文化研究的经典形象,都善于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具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其创作还跨涉影像、公共行为等领域,也极具实验性。隋建国在《感同身受》中展出作品▲隋建国《双子座》《感同身受》展览现场▲隋建国《梦石》松美术馆外景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y26WVO9J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