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鲁迅&陈平原: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我经常将晚清与“五四”两代人放在一起。借用福泽谕吉的话,这两代人的共同特点是“一身而历两世”。这些徘徊于古今中西间的身影,显得格外敏感、幽深、复杂多变。 晚清以及“五四”那一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上下求索”的姿态

原标题:陈平原: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我经常将晚清与“五四”两代人放在一起。借用福泽谕吉的话,这两代人的共同特点是“一身而历两世”。这些徘徊于古今中西间的身影,显得格外敏感、幽深、复杂多变。

晚清以及“五四”那一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上下求索”的姿态,着实让人感动。他们在怀疑中自我抉择,承担绝望中抗争的痛苦。在这些人的命运、境遇、精神和趣味之中,你或许会看到诸多熟悉的蛛丝马迹,你的忧虑或许也曾被他们所忧虑。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平原为你解读

百余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与命运

特殊的时代总会造就一批早熟者,相比同龄人,他们更早的步入真正意义上的不惑。大时代下的个人选择,有人隐遁,有人悔恨,有人陷入一场漫长的控诉不得解脱,也有人九分兼济天下,却又能给自己留有一方净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做了几十年教师,授业解惑的范围远不止嫡系弟子,他师承王瑶先生——接续五四的学人典范;安身立命亦受父亲影响——一个“柔弱之中自由坚持”的乡村语文教师。

陈平原(后左)与他的导师王瑶先生(前排中)和师兄钱理群(前左)、温儒敏(后右)等。

传统遗风与现代独立思考融汇,造就了陈平原看待世事的通透,他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晚清、民国的那个年代的这样一群人:

倡导“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 陈寅恪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 林语堂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 闻一多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的 苏曼殊;

……

陈平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

陈平原说过:

我经常将晚清与“五四”两代人放在一起。借用福泽谕吉的话,这两代人的共同特点是“一身而历两世”。这些徘徊于古今中西间的身影,显得格外敏感、幽深、复杂多变。晚清以及“五四”那一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上下求索”的姿态,着实让人感动。他们在怀疑中自我抉择,承担绝望中抗争的痛苦。

在这些人的命运、境遇、精神和趣味之中,你或许会看到诸多熟悉的蛛丝马迹,你的忧虑或许也曾被他们所忧虑。

西南联大中文系师生合影

按理来说,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应该更加深刻,可事实上,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了消费、八卦的层面上,正如陈平原所说: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逸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因为,几句隽语或一件雅事,其影响可能远远超过苦心经营的专门著述。反过来,逸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因为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逸事,无暇阅读著作,更不要说努力理解其精神了。

这样的情况导致了“餐桌上的逸事,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的社会现象。

名满天下的辜鸿铭,大众最津津乐道的是他“晚清怪杰”的这个标签,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辜鸿铭早在一战期间,就有了欧洲人民需要“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的先见;

又比如一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名言,让蔡元培成了大众心目中的理想校长,但事实上,如果你不了解在蔡元培身边扮演“黑脸”的蒋梦麟,不知道他艰苦推行的治校主张,你就无法对民国教育有实质性的了解;

再如风流倜傥的僧人苏曼殊,有多少人着迷于他“行云流水一孤僧”的境界,局囿于他的情场逸事,却不知道他和近代以来中国小说艺术的革新,有着深深切切的联系。

……

胡适先生,堪称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他们人格魅力、精神世界的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上下求索、学术研究。如果我们抛弃了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只会和最真实的他们失之交臂。

陈平原在《与学者结缘》中说:

谈论起文人学者的著述,我们最熟悉的往往是他们留在纸面上的严谨与理智,其实,纸背的温润与深情,同样值得关切。“知人” 不只是为了“论世”,其本身便有独立价值。

什么样的人物值得追怀,不全是取决于事业,更多是性情。

研究者与那些在世或早已谢世的前辈学者对话,若是能超越学理是非的层面,深入他们的真性情与人格魅力,这是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便可说是“结缘”了。

推文来源:群学书院。

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yBrg7bmgr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