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成功拔管!这个科室拔管率达80%_康复_患者_郑先生

作者:浙人医 “我们气管切开已经7个多月了,当地试了很多次堵管都没有成功,还有希望吗?” “转来浙江省人民医院就是为了来拔管的,听说这里拔管成功率高。” 郑先生(化名)和杨女士(化名)同为老乡,两人均因脑出血入住当地同一间病房。两人均为

作者:浙人医

“我们气管切开已经7个多月了,当地试了很多次堵管都没有成功,还有希望吗?”

“转来浙江省人民医院就是为了来拔管的,听说这里拔管成功率高。”

郑先生(化名)和杨女士(化名)同为老乡,两人均因脑出血入住当地同一间病房。两人均为气管切开患者,因病情复杂,曾辗转求医,在经历多次拔管失败后转诊至浙江省人民医院综合康复病区。两周后,两位患者均顺利拔管成功。

原来,郑先生是在休息时突发肢体活动不利,伴有意识模糊,检查示脑出血,因出血量大,影响呼吸功能,致氧饱无法维持,行气管切开并以呼吸机辅助通气。

杨女士则是一名烟雾病患者,突发脑出血后,曾经历了5次的脑部手术,但仍意识障碍,气管切开,长时间依赖呼吸机辅助呼吸,在脱离呼吸机后,拔除气切套管回归正常呼吸状态成了家属最迫切的愿望。

杨女士已经历了长达7个多月的治疗,从塑料套管更换为金属套管,可在多次的试堵管期间,均以肺部感染复发而宣告拔管失败;而郑先生在4个多月拔管过程中,在更换了数次气管套管后,仍以咳嗽咳痰不畅、肺部感染的复发不得不中止拔管。

两位患者均是气管切开后拔管困难的人群。长期留置气切套管会导致气道狭窄、出血、感染,出现咳嗽,并且影响吞咽及声带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郑先生和杨女士入住综合康复病区后,康复医学科主任叶祥明主任医师携综合康复病区主任周亮副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评估了两人的病情情况,对两人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个体化拔管策略。

郑先生在更换套管的过程中金属套管口径偏小,呼吸道分泌物较多。针对上述问题,主管医师更换了合适大小的套管,治疗方向主要侧重于气道廓清并进行咳嗽训练提升咳嗽效率,促进分泌物的有效清除。

杨女士认知下降,康复治疗的配合度欠佳,同时自主咳嗽能力较弱。针对上述问题,治疗方向主要侧重于呼吸肌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在试堵管的情况下诱导患者进行吹气等抗阻呼气训练以及徒手抗阻深吸气训练;纠正患者的呼吸模式,强化膈式呼吸;在患者可配合的情况下进行负重腹式呼吸;结合注意力、执行力等认知能力的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

在药物方面,两位患者根据痰培养检查结果,分别使用了药物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辅以排痰机振动排痰、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中医针灸、神经调控等综合康复手段。

郑先生及杨女士的肺部感染很快得到控制,也在短期内顺利拔除了气切套管。两人的漫漫拔管之路画上了句号,重获新“声”。当第一个词“谢谢”从患者口中发出,新的生命之路重新开启。

医院治疗大厅

康复医学科每年收治气管切开患者达1000余人,拔管率达80%以上。科室专业的呼吸、言语治疗师及先进的仪器设备保障每位气切患者得到最优的处理。

康复医学科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江省重点培育专科,目前共有5个病区:早期康复病区、综合康复病区、重症智慧康复病区、脑病康复病区、意识障碍康复病区。康复医学科以脑损伤、脊髓损伤等重大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骨关节疾病以及心肺疾病等的综合康复治疗。开展包括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运动康复机制,认知、言语、行为康复机制,意识障碍促醒机制与人工智能主动康复技术等在内的研究与应用。

专家介绍

叶祥明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脑损伤、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智慧康复网络建设和设备研究,以及人工智能在康复上的应用研究。

周亮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望江山)综合康复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脑卒中、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神经疾病临床康复,脑损伤后认知、语言、情感、精神障碍评估与治疗。

来源:中国新闻网

宣传统战部综合整理编发

图片来源:摄图网及网络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Jg8g6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