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获奖了作文得奖作文很“文艺”,但这真的叫会写作文吗

《当代教育家》2019年 5期 上旬刊 吐槽栏目 前不久,我在一所中学参加活动时,在校园展示栏上看到了一篇在校内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的作文,细细一读,全文满是“长风流淌”“抖落暖意”“往昔时光”“生命悲凄”“念念红尘”等词语。 我虽然
原标题:得奖作文很“文艺”,但这真的叫会写作文吗《当代教育家》2019年5期上旬刊吐槽栏目前不久,我在一所中学参加活动时,在校园展示栏上看到了一篇在校内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的作文,细细一读,全文满是“长风流淌”“抖落暖意”“往昔时光”“生命悲凄”“念念红尘”等词语。我虽然不算饱读诗书,也不是什么名家大师,但也算是个勤于读书并且从事写作十多年的写作者,按说读懂几篇学生作文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我真的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学生作文了。比如眼前这篇作文,我读了三遍都没看出来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许,作者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的作文很“文艺”,好像每个孩子都喜欢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感叹“岁月”“初心”“迷失”,仿佛要用尽世上所有的唯美辞藻,做出一场场华丽肤浅甚至造作的文字表演,然而这些文章没有半点真情实感,真是应了那句话:空摆文艺架,不知要说啥。大多数人追求的都是“一副看上去很文艺的样子”,而不是“一颗品起来很文艺的内心”,这与很多作家和老师们有意无意的暗示和引导是分不开的。外表最容易模仿,所以“流表”成了“流行”,“矫揉造作的伪文学”被人抬举成了“深不可测的真文章”。现在的很多读者也奇怪,总觉得能看懂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他们只愿意承认甚至仰望那些看不懂的文章,就连很多征文比赛的评审老师都是这样,比如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作文,决定让它获一等奖的老师和校长们,他们真的读懂了那篇不知所云的作文吗?正因为这些没有真实情感却能让人“不明觉厉”的作品总是被人高看,所以诞生了许多唯美却没有实意甚至充斥着矛盾与错误的“伪文学”。这些奔向伪文学的人中,中学生似乎是主力,准确来说,主力是从中学时代起步。中学生为什么会特别愿意奔向这种伪文学呢?原因是他们要“展示力量”。一个40岁的人拿着苍蝇拍去拍打蚊子,会非常轻松地去做,但如果让5岁的孩子这样做,他会高高跳起,并发出“哈”的吼声,好像是把一个武功高手打出了20米远……当一个人在刚刚拥有主宰力量时,就会拼命去展示自己。一个使劲拍打蚊子的5岁孩子,其实就等同于一个对文字有主宰力量的中学生——我学会了这么多美妙的词语,我要写到作文里去,那样就能显得我很厉害!再加上一些“伪作家”不负责任的示范,一些老师不求甚解的引导,更是彻底激活了这种本能,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的“岁月”“迷失”——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根本还没有品尝到生命的苦乐,就开始大谈特谈生命的真谛;根本还没有体会时光的易逝,却在作文里感叹岁月如刀;根本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诱惑,就开始告诫别人不要在诱惑中迷失自己……太多的学生,都在作文中把自己摆在“上帝”的位置,指引点化着“芸芸众生”,却忘记他们自己才是那些需要去学习和感受生活的“初生牛犊”。实际上,那些真正的作家们,在作品中所描述的是“我感受到了什么”,而不是“我要教导你什么”。读者看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收获并非是教导,而是自己的领悟。学生作文也一样,更应该着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必去“耍花腔”“唱高调”。最后,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学生作文?第一是人们对看不懂的作品的仰视心态,导致学生们更乐意去创作看上去非常唯美的作文;第二是学生们努力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第三是家长或老师对于这种“文艺”并没有给予很好的纠正和调整,反而给予认可和赞美。事实上,作文写得越“文艺”,可能越说明你不会写作文。对一篇作文语言的无限度拔高和美化,无非是试图用来掩饰一个作者对于文章核心的不确定,如果对于创作主题非常明确,那么会觉得任何一个过于抽象笼统的描述都是多余的,是有碍自己抒发本意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因为一个人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说什么,所以才会无限度地拔高和美化,这样就会显得高深莫测,让人“不明觉厉”,让人惊羡不已。学生作文,还是多写写真实的生活点滴吧,写写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这才是一篇作文的真正营养,不必总是老气横秋地去指点江山,不必总是无病呻吟地去缅怀光阴,引用一位教师朋友的话:“写作文就是要写‘真小美’,用最朴实的文字把最小的事情写得最具感染力,就成功了。”《当代教育家》2019年5期上旬刊吐槽栏目欢迎投稿感谢订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mKnA6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