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梁文道谈乾隆:或许没有人会比他做得更好

近期几部热播的古装宫斗剧,让乾隆这位清帝王,在公众面前再次“复活”。 许多人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位大清帝国的皇帝,以及他的各种传闻轶事,当然也包括他所领导的盛世历史。 在现下许多的史学家叙述中,乾隆帝这位曾经的“盛世之君”,其实已经很难有一
原标题:梁文道谈乾隆:或许没有人会比他做得更好近期几部热播的古装宫斗剧,让乾隆这位清帝王,在公众面前再次“复活”。许多人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位大清帝国的皇帝,以及他的各种传闻轶事,当然也包括他所领导的盛世历史。在现下许多的史学家叙述中,乾隆帝这位曾经的“盛世之君”,其实已经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正面形象,相反,讨论最多的仍然是他就位期间施行的“文字狱”和“闭关自守”,认为这恰是导致日后清帝国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不过,一位美国著名清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欧立德,却在他的《乾隆帝》中挑战这些史学知识界的共识观点,为乾隆的所作所为展开了辩护。在欧立德看来,在当时的境况下,乾隆需要统治的这个国家太过庞大而复杂,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族群入主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对内需要考虑和担忧的,其实远大于向外继续扩张拓展的需求。后来我们对于乾隆的评判和苛求,其实恰是忽略了乾隆当时所真正面对的种种矛盾与困境。当《延禧攻略》的乾隆,作为“世界的乾隆”讲述|梁文道必须承认,我从来都不是宫斗剧的粉丝。我知道看电视剧这事也是存在鄙视链的,讲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想表明我在这条鄙视链处于更高端的位置,而是想说我觉得这是我品味不够开放、我的观赏内容的范围有缺陷。这并不是一个讽刺。当然我也有很多朋友是打从心底厌恶这类宫斗剧,他们认为当美国人在拍《权力的游戏》或者《西部世界》的时候,我们居然还沉浸在没完没了的清宫宫斗之中,中国该怎么办啊?!有很多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虽然我认为,这也不能全怪国内的电视制作人)当然,也有一些人会认为,中国人如此沉迷宫斗剧,是不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整个清朝的历史,尤其到中后期就是一连串的宫斗史呢?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一篇一度很热门的帖子,里面就平行比较了清朝的历史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乾隆57年纽约证交所成立了,道光17年宝洁公司成立了,道光29年著名的药厂辉瑞公司成立了,同治8年高盛证券已经成立,光绪6年柯达摄影公司成立了,光绪8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立了,光绪12年强生和可口可乐成立了,光绪34年通用汽车也成立了…然而同一时间,像《延禧攻略》里的后宫人物,却正忙于虏获帝王的欢心,前朝众臣则忙于自贬为奴才。这样的比较,看起来真是惊心,好像再一次证明了我们过去的封建王朝是多么的腐朽落后。不过,这些宫斗剧里很多对于历史真实人物的描写,是入不了职业历史学家的法眼的。1长期不被史学家待见的乾隆帝《延禧攻略》里的这个乾隆帝,简直是达到了电视史上对于乾隆形象美化的新高峰,历史上大概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帅的乾隆,可是为什么历史学家会觉得这种描写其实很糟糕呢?那是因为今天大部分中国历史学家都认为,乾隆是要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负上很大责任的一位皇帝。比如,他修订编辑了《四库全书》,这《四库全书》的真面目却是一场非常浩大的文字狱,很多非常重要的书籍自此就消失在了中国历史上,也导致许多儒生和地方的士绅自此家破人亡。除此之外,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攻击乾隆,《延禧攻略》中一场最关键的剧情,就是发生在乾隆下江南期间的一段插曲。乾隆六下江南,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乾隆的这系列巡访其实是虚耗了清朝的国库,花费的银两太多了,也因此导致了清朝由盛转衰。还有史学家认为,乾隆错过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交会的一个叉口,那就是大英政府派出的使团——马戛尔尼访华团遭受到乾隆的冷遇。原本大英政府希望和当时的清朝进行贸易往来,乾隆却告诉访华团:你献来的那些宝贝我们都不稀罕,天朝大国要有啥有啥;而且我们也不是那么喜欢你们送来的奇技淫巧、奢侈品,我们关心的是励精图治。随后就把访华团打发走了,自此之后大英帝国一路顺风扬帆、称霸七海,而清朝则逐渐在亚洲的角落衰败下去了。2新清史,重新发掘清朝的另一面但是今天,我又想和这些朋友唱个反调,介绍一本很奇特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美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欧立德教授。他所写的这本可以看作乾隆传记的书,目标读者其实是西方人,这本书就叫做《乾隆帝》。《乾隆帝》(作者:[美]欧立德;译者:青石;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中译本封面。这部传记作品,和我们以前所知道的中国人所撰写的“乾隆传”,乃至于坊间流行的“戏说乾隆”很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就是它孕育于一个近年学术界很流行,但也引起了相当大争论的一个学术背景——就是最近十几、二十年,出现一帮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看待清朝的视角,被人称为“新清史流派”。“新清史”是怎么回事,太专业的内容我们暂且不多说,简单而言,首先,就是将清朝的历史放在全球的角度来衡量。第二,则是大量利用了以前我们汉人不太熟悉的满文档案。通过这些清朝的满文档案,从而重新发掘清朝的另一面。清朝,始终是一个少数民族满洲人统治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的故事。于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就和我们传统以汉人观点为中心所理解的清朝,很不一样了。同样,欧立德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所看到的乾隆,也和我们最近几十年历史学家或者文化知识分子所看到的乾隆是有所不同的。就拿“乾隆六下江南”这件事来谈,他到底是不是真的虚耗国库呢?欧立德教授在这本书里就提到,即便是乾隆最后一次下江南之后,当年的国库赢余状况依然不错。的确,他的花费支出非常多,每次巡访一趟差不多三百万两银子,但是也就相当于当时中国政府年均税收赢余的5%-10%,其实算是可以承受的范围。但更重要的是,他究竟为何屡次下江南?乾隆下江南,可真不是为了陪母亲四处游玩以表达孝顺,也不是像电视剧里所讲的“猎艳”、搜刮民间美女,或者纯粹的观光旅游。并不是如此,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的江南巡游。3乾隆南巡,其实有着独特的政治意义事实上,乾隆统治的六十年之中,有十五年并不在北京,而是不断地行进在路上。这是一个很夸张的记录,整个统治时期的四分之一都在路上到处跑。这种跑即是巡游,比如去封禅泰山,去曲阜祭孔庙,去五台山礼佛,或者到东北的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朝奉祖先龙兴之地等等。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巡游呢?一般人的认知中,都认为是乾隆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记,这其实是一个游牧民族传统。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往往都不一定有一个固定的首都,帝王与朝廷常常是在几个都城之间不断移动,这也是他们惯性的一种统治方法,即通过不断移动来加强对各个地方的掌控,以及施展自己的权威形象。那么为何要六下江南?首先当然江南风光好、美女多,说不定乾隆就真的爱好。可不要忘记,那个时候的江南地区,就已经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还是中国出了最多士子、官员的一处文化圣地。同时更不要忘记,一百多年前满洲人在江南的种种屠戮,其实在江南的汉人心中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伤口。因此,乾隆的南巡便具有一个独特的政治意义。他要表现出他对江南这个地方的深切关顾,他的巡访也尽量不用到本地支出,相反的,他几乎每次下江南都要赦免一回当地税收,给予地区各种财政支持,同时也让地方老百姓有机会近距离地看看,当今这位盛名天子的权威与光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乾隆是成功的。从清末开始,直到现在,依然流传着关于乾隆下江南的种种风流轶事、种种民间故事传说,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六下江南其实对江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即便这个印象谈不上全是好印象,至少可以说并不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巡游在政治上其实是成功的。4对访华团的藐视,是因为乾隆更想把握住已经拥有的帝国另外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乾隆到底是不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家伙?譬如,当他见到马戛尔尼时,居然问马戛尔尼葡萄牙离英吉利到底远不远,里斯本是不是向伦敦朝贡之类的问题。乾隆问出这样的问题,好像显示出他对当时欧洲局势、以及整个世界的状态几乎一无所知。但欧立德教授就在这本简单,但带有非常丰厚的学问基础的《乾隆帝》里证明了,其实乾隆并没有这么糟糕。当时的乾隆,其实常常查阅世界地图,他甚至知道法国发生了大革命,也知道俄罗斯宫廷之中的阴谋。由此,他不可能不晓得欧洲局势的基本状况。他之所以对马戛尔尼问这些很幼稚的问题,其实是一种藐视。他是在借此表示:我对你们英吉利或者欧洲,根本一点都不关心,别拿你们那些事来烦我,我这已经很好了,我这没什么跟你们好要求的。那么,为什么他要表现出这种漠然?欧立德认为,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首先,其实那个时候的清朝,不可能不知道英吉利的贸易对自己的重要性。事实上,当年中国生产的茶叶,有七分之一是出口英国,而这种出口为中国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白银,贡献进了国库。所以,贸易对清朝有非常大的好处,乾隆也非常清楚。乾隆之所以要对马戛尔尼使团表现出这样一种藐视的态度,理由在于,一方面可能是一种谈判的策略,就是“老子瞧不起你,你少与我来这样的谈判”,先将对方贬低。另一方面,则是乾隆已经了解到欧洲当时的一些变化——英国作为一个海权王国正在崛升,但乾隆更想把握住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是为此做出一个很大的结构改变,例如与欧洲国家进行平等而自由的贸易。他为什么不选择这样做?我们后人从今天的角度去看,会觉得是乾隆错过了太多,但是假使让你回到当时的处境去设想,你可能也会与他做出同样的选择。为什么呢?第一是因为,那时的清朝的确尚处于盛世状态,既没有文化危机,也没有经济或者政治上危急的灾难,因此也就没有改革的动力。而且那个时候的清帝国,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是欧洲人口的三倍,彼时国内的经济规模庞大到何种程度?根据马戛尔尼本人的估计,是当时大英帝国的四倍之多。另外,如果从航程行驶成本的角度看,清帝国与欧洲人进行贸易,并不一定会对他带来额外更大的好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乾隆的关注点始终不在海上,他始终是把眼光放在内陆的。假如英国迟早要掌握全球制海权,中国的首要之事就是好好掌控内陆,做好海防。这个国家是亚洲、乃至势力范围直达中亚细亚的一个庞大的内陆帝国。而这样的一种帝国眼光,从满洲人的角度来看是很正当的。5少数族裔入主帝国,最着力解决的问题恰恰成了他最大的失败满洲作为一个在亚洲内陆的游牧民族,它入主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后来还将权力范围扩展到中亚细亚,包括准噶尔部的蒙古,以及回部的穆斯林,同时还包括西藏这样的藏传佛教世界,所以乾隆光要关心这些就已经够烦心了,他还顾得着海上吗?实际上,那个时候乾隆最担心的一直是满洲人的问题。这里就要提及欧立德这批新清史名家的拿手好戏,他在这本书中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去描述乾隆是如何担心,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族群入主中国,满洲人迟早会失掉自己的文化特色,甚至是族群认同,让满洲人完全消融在汉人之间。比如,他利用大型围猎的方式,大型围猎可以当成是今天的军事演习,表面上是在打猎,其实是在做部队的动员以及后勤补给训练,透过这些准军事行动来鼓舞满洲人的勇武尚武精神。同时他又鼓励满洲人继续学好满文,把许多重要的汉文经典和梵文经典都译成满文,而且创造了一套崭新的满文字母。不幸的是,乾隆最失败的,恰恰也就是他最着力的这个问题,即保持满洲人认同。为了保持这种认同感,他花了非常大的努力,可惜到最后懂得满文的满洲人还是越来越少,八旗兵到最后也只剩一群空壳而已。但无论如何,欧立德认为,我们不应忽略乾隆这番努力背后的想法,以及他所取得的有限成就。如果比较一下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同样也是一个少数族群统治了一个庞大的印度教为主的国家,初期表现也很不错,但到最后也是分崩离析。另外还要考虑到,乾隆作为一个前现代中央王权国家的领袖,他其实并没有像我们今天所以为的,真的拥有那么大的权力。我以前曾经在我另一档节目《一千零一夜》中,介绍过另一位汉学名家孔飞力的名著《叫魂》。孔飞力的这本名著里就有一个观点,与欧立德《乾隆帝》这本书中的观点很类似,就是清朝的皇帝,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具有那么大的权威,这些帝王的许多权力,一旦延伸到了下层,其实都会被腐蚀掉。表面上,皇帝的权力大过天,但是正是因为他权力大过天,其实他不可能完全盯住这么大的国家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朝廷里每一个官员的一举一动。所以,底下的人就有更多的空间去利用帝王的喜好,制造出许多有利于自己的案件与事件,尤其是种种的冤假错案。本文内容由“看理想”提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梁文道全新节目《八分》目前已在看理想微信公众号及看理想小程序上线▼即可收听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42wKlonodA.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