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有品味还是很自卑?天价私房菜到底吃的是什么?_认同_朋友_价格

很多年前,也是差不多这个季节,朋友带我去了北京一处胡同里,一路上人家眉飞色舞地对我介绍说要请我去吃私房菜,那时我对“私房菜”没有概念,他说这种是极私人的地方,先带我去长长见识。 说话间,我们七拐八绕地在胡同里走了很久,终于走到一处没有

很多年前,也是差不多这个季节,朋友带我去了北京一处胡同里,一路上人家眉飞色舞地对我介绍说要请我去吃私房菜,那时我对“私房菜”没有概念,他说这种是极私人的地方,先带我去长长见识。

说话间,我们七拐八绕地在胡同里走了很久,终于走到一处没有任何标识的小院门口,朋友敲了半天才开了门,从里面走出一个身穿袍子的人懒洋洋地问我们找谁?

说明来意后,他侧身把我们让进来,迅速转身把门关上,接着带我们一路走进正屋,我充满好奇地打量着里面的陈设,可以说非常简陋:

扭扭捏捏的长凳不知经历了几个朝代,露出原木的八仙桌也不知见识了多少过客,屋内正中挂着三清牌位,朋友悄悄跟我说这是道家的私房菜,要预约的。

这时从内厅又转出来一位仙风道骨的先生,还是那副懒洋洋的语气简单询问了几句后得知我们不过是来看个新鲜的,于是不再搭理我们,礼貌而不失嫌弃地站在一边,用眼神催促我等闲人快快离开。

我们也识趣地致谢然后匆匆退出,随着身后门板很有情绪地猛地关上,朋友跟我说这家私房菜已经预约到了年后,我问他做一桌大概多少钱?他跟我说了个数,在今天看来也属于天价。

从那时起,我对私房菜的印象有如凡人见了雷神,只好奇那手中的锤子到底是个什么锤子?竟能让那么些人在探索神秘的路上永远热泪盈眶?

但想多了都是问题,做多了都是答案。

这些年里也有幸被人邀请去吃了几回私房菜,什么菜系都有,我吃的最贵的一桌粗算下来大概有几万块,对于我等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来说除了感念做东的朋友拿我们十分地当外人以外,对私房菜依旧十分好奇却无感。

因为无论我吃了哪一派的私房菜,眼前摆上的无非就是“精致”二字:

可以有撒哈拉的仙人掌,也可以有瑙鲁岛的生蚝,长白山的酸黄瓜和黑龙江的冻梨齐聚,蓬莱的猪大肠与河间的驴碗口并躺。

无论是哪一路的珍馐,打听一下价格大多令人直呼过瘾,然而过瘾是过瘾了,偏偏每次都吃不饱,只因为盘子很大,菜量很少。女客倒也没什么,我等求量不求质的糙汉子却实在难以得到满足。

可偏偏我光顾的私房菜几乎都学到了法餐的精髓——

大盘子小菜量,摆盘一定要精致。所以麻婆豆腐可以化身西班牙蓝纹乳酪的模样,红烧排骨也幻化成了西西里火腿的风采。

但我真的吃不饱,我发誓。

而且每次上菜后大家不能动筷,要等到旁边一位“执事”高喊一声菜名,与我们介绍菜品的内容和制作过程,最后来一句“请慢用”,一桌子人大眼瞪小眼:

谁敢动筷子?几筷子下来菜都没了。既败人品又下头。

所以只好接着等下一道菜上来,等菜都“凑”得差不多时在心里规划各自的饭量,要做到吃相风雅又宾主尽欢,实在是件难事。

在经历了千百遍折磨总算盼着这段饭快结束的时候,偏偏席上还有深谙私房菜精髓的朋友非要拍照写感悟:

“这道菜做得真棒,和着的佐料把食材调理得层次分明,口感丰富。有幸光临,感谢!”

我不知道该不该感谢,但我依旧没有吃饱。而且当我看到不少人一边吃着一边赞不绝口时,一旁冷漠的主厨嘴角边分明现出一丝鄙夷和嘲弄。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胡同深处的那家私房菜里遇到的礼貌而不失嫌弃。

所以我听说“消费主义”往往以各种匪夷所思的名目夺取人们口袋里的钱和脑中的智商,我深以为然,觉得私房菜已经很温柔了,至少明码标价,不赋予任何意义,爱来不来。

在有些食客眼中,私房菜不是“消费主义”,是“神秘主义”。

其精髓在于——

只有通过这种形式获取某种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比如“懂”、“品味”、“地位”和“风雅”。

据说现在很多地方的私房菜价格都很感人,菜品滋味自然是各说各的,像我这种爱吃白食的人除了不忍否定朋友的好意外,对私房菜并不感冒。但有些人确实能从中找到某种身份认同,就像之前我讲“猫爪杯”时说的:

空虚的人需要借助某种标志获得身份认同,这种身份是外向的,面对社会的。

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在每个阶层中都有新晋的上升者急不可待地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试图获得快速认同。

这种心态在生活中也很常见,这在社交心理学上也是一种自卑的体现,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是一种以社交数量换取社交质量的认同错觉。

私房菜也一样,喜好者看似爱的是菜肴,实际是炫耀和寻求“同类”感。

营造氛围的人也容易抓住这种消费心态,他们知道与其在一群“穷鬼”身上打价格战陷入恶性竞争的闭环,不如直接抓取客户痛点:

要认同?给你精致的虚伪,再给你看似满足的认同,价格就不是问题了。

用市场营销的话说,这叫“差异化经营”。

且对于经营者还节省成本:

一条黄瓜能做两桌菜,一个火腿能用三四年。

这事搁在任何饭馆都是奸商,私房菜不同,人家这叫“品味”。

有人愿意品味,有人愿意回避。

在消费主义几次三番的扑腾下,难以抵制的不是消费主义本身,而是面对错觉认知下,人性中自卑的弱点和人格缺陷。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vgEL6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