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教授工资苏大教授登上央视《国家宝藏》!他“盘”的是哪件国宝?

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广受观众点赞追捧。日前,《国家宝藏》端出了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而它的“守护者”,正是来自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张朋川教授。 戳视频了解张教授与国宝的故事 ↓↓↓ 《国家宝藏》为何找到他?
原标题:苏大教授登上央视《国家宝藏》!他“盘”的是哪件国宝?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广受观众点赞追捧。日前,《国家宝藏》端出了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而它的“守护者”,正是来自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张朋川教授。戳视频了解张教授与国宝的故事↓↓↓《国家宝藏》为何找到他?据悉,当时为了拍摄节目,《国家宝藏》栏目组最先找到了甘肃博物馆,得知其三件“镇馆之宝”——铜奔马、驿使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均与张朋川教授有关。获知情况后,栏目组立即派遣了一组人员来苏与张朋川交流,了解整个过程后,决定邀请张朋川“守护”国宝“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不论是前期交流还是录制节目,哪怕是每个脚本的细节,张朋川教授最为重视的是“内容材料的真实准确”。他告诉记者,如果在这些基本信息上有问题,那再好的宣传都没有了意义。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中央工艺美院壁画系毕业的张朋川追随梦想,前赴世界壁画宝库甘肃敦煌。1969年,张朋川作为最年轻的成员加入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小组,那次考古发现了名扬海外的“铜奔马”;上世纪70年代,张朋川在嘉峪关期间与同伴发掘出土213张壁画,填补了魏晋美术史上实物资料的空白,其中一张就是“驿使图”。张朋川教授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之间又有什么渊源呢?张朋川教授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相遇”是在1978年,张朋川在甘肃省内寻找仰韶文化彩陶时,在秦安县一户农民的家里发现并保护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氏族社会还没有文字和语言,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体现出对女性祖先的原始崇拜,”张朋川教授说,“很好地展现出东方女性的含蓄、智慧之美。”张教授与苏州的渊源2000年,张朋川教授时任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受苏州大学邀请,他决定举家搬迁苏州,出任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的博士生导师。之后,他帮助苏州大学从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拿下了除了清华大学外的第二个设计艺术学博士点。近20年来,他成功筹办苏大博物馆,带出21个博士生,现在77岁高龄依旧尽心带着3个博士生做研究。不仅如此,多年来,张朋川教授用专业眼光与智慧,为挖据苏州文化“宝藏”立下了汗马功劳。★张朋川教授曾经考察发现了虎丘塔中的五代灰塑浮雕图像,这是有确切年代的苏州最早的假山石图像。他在这些浮雕图像中还发现了最早的立轴画装裱形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大多是清朝晚期民国初期,张朋川教授在安徽发现了一张国内最早的乾隆嘉庆年间的保存良好的桃花坞年画,现存于苏大博物馆中。★张朋川教授还辨识出在两张流落日本的桃花坞年画其实是一张画,通过他的修补后,向世人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清代雍正年间的阊门图。“画幅1.2×1.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精细的套色木刻版画,能看出当时苏州阊门地区贸易繁荣的景象。”张朋川教授说。张朋川教授表示,苏州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其交通发达顺畅有关。如今在新形势下,苏州更要把握好自身的文化特色,用开放包容的城市心态,迎接好正在到来的智能时代。延伸阅读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彩陶,瓶高32.3厘米,口4厘米,底径6.8厘米。1973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趣生动,体现出远古先民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从制作手法上看,这件彩陶瓶上的圆雕人头像已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等不同的雕塑手法。瓶身图案的韵律节奏及对称均衡的形式美,不仅显示出当时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也浓缩了先民的审美意识及其丰富的社会内涵。来源:苏报融媒崔阳阳,视频来自CCTV3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7MXL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