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髯大汉张飞是一个虬髯粗鲁大汉?真实的他心细如发!

宽窄说 虎须钢髯黑煞神,丈八蛇矛摄人魂。 皆道张飞一猛将,说破英雄惊煞人。 当阳奇谋截曹兵,江州谈笑收老臣。 可叹百年千秋后,只记翼德勇力浑。 后世对张飞的了解,多半是从演义小说和戏剧中得来,如果要说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张飞,那就不一定
原标题:张飞是一个虬髯粗鲁大汉?真实的他心细如发!宽窄说虎须钢髯黑煞神,丈八蛇矛摄人魂。皆道张飞一猛将,说破英雄惊煞人。当阳奇谋截曹兵,江州谈笑收老臣。可叹百年千秋后,只记翼德勇力浑。后世对张飞的了解,多半是从演义小说和戏剧中得来,如果要说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张飞,那就不一定都清楚了,可能还多有误解,比如他的真实形象和秉性,就很容易被《三国演义》所误导,甚至就连他的名字,也可能都没弄清楚。那么历史上真实张飞的英雄本色,又是什么样子呢?1、名不正则言不顺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提到张飞,首先当然要弄清楚,他真实的名字是什么。《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有准确的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这段史文告诉我们,张飞准确的名字是:名飞,字益德。“益德”的益,是增益的益,收益的益,利益的益。古人有名,还有字,两者的用途并不相同。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避免混淆。而字,后世叫做表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场合中显示礼貌。大体的规矩是:称呼别人,一般要称他的表字,以示尊重。称呼自己,则要称名,以示谦虚。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张飞的益德,就是不断增加品德的意思。当时的人,用“德”字来取名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刘玄德、曹孟德、程仲德。这实际上,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盛行的折射和反映。但是,张飞的名字,却在千年之后,被人擅自更改了。是谁这样胆大呢?就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罗贯中大概以为,你张飞要飞,没翅膀怎么飞?看你二哥关羽,都有长羽毛的翅膀,你也应当有翅膀嘛!于是自作主张,把人家张飞的表字改了。怎么改呢?改成羽翼的翼,意思也是翅膀,这不就同关羽的羽,配成了一对羽翼了吗?这样你们两个,既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也是刘备的一对翅膀。所以《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就说:“姓张,名飞,字翼德”。那么,这会不会是偶然的笔误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书中多次提到张飞的表字,都是羽翼的“翼”,可见绝非偶然,而是存心。这样一改,不仅破坏了张飞原来名字的文化含金量,而且从此谬种(指荒唐、错误的言论,流派等)流传,不知忽悠了多少三国迷。弄得现今的游客,甚至还是很有文化的诗人,到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看到张飞塑像前面的说明牌上,写的是“字益德”,还说是没文化,写错了。可见,影响之深远。2、画蛇添足先来看看张飞“喝断长坂坡”的故事,这大概是张飞在一般读者心中最熟悉、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那么在这段故事里,张飞有什么精彩表现,其中又有哪些内容是被扭曲的呢?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张飞跟随刘备,经受了一场生死大考验。当年九月,曹操出动大军,杀向南面荆州的首府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荆州,还要把寄居在此的死对头刘备,一并灭了。荆州的行政长官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仓皇向南撤退。曹操立即抽调精锐骑兵跟踪追击,一天一夜急驰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在今湖北省当阳市)城北的长坂坡,把刘备一行追到了。虎将张飞,首次独当一面大发虎威,就在长坂坡前。话说刘备在前面打马狂奔,张飞与二十名骑兵在后面掩护。当时的长坂坡前,有一条河横断道路,虽然并不宽广,但是水深流急,难以涉水横渡。刘备一行刚刚通过木桥,张飞当即指挥手下健儿,把桥砍断拆毁。等到曹军骑兵来到北岸的断桥头时,已经无法过河。张飞立马南岸,横长矛,睁双眼,高声发出流传青史的怒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这里的“身”字,乃是当时的常用语,意思就是“我”。前面说了,当时称呼自己,照例是要称名,以示谦卑。现今他称呼自己,不说张飞,而说张益德,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这是有意抬高自己,表示对敌人的藐视。对朋友要尊重,对敌人要藐视,他是很有原则的。他这一声怒吼发威,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史书说的是:“敌皆无敢进者,故遂得免”。刘备和诸葛亮一行,安然脱险,这是事实。但是,把脱险的原因,说成是“敌皆无敢进者”,就不免夸张了。虽然曹军对张飞的威名,确实是如雷贯耳,但是,要说对方就恐惧得不敢向前冲了,那也未必。因为对方来了五千人马,其中的主力,又是赫赫有名的“虎豹骑”,也就是虎骑兵和豹骑兵的合称。《三国志》卷九《曹仁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曹魏军队的虎豹骑,被称为骑兵中的“天下骁锐”。现今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豹骑司马”的官印。相形之下,张飞只有二十多名骑兵,你说对方敢不敢向前冲?其实,对方止步不前的关键原因在于,河流的阻挡。桥梁被毁,水流湍急,很难强渡,再加上张飞的怒吼发威,最后才收到了特别的效果。那么罗贯中是怎么画蛇添足的呢?《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对上面这段真实的历史场景做了改编。张飞的怒吼,《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上原本是“身是张益德也”,清清楚楚六个字。罗贯中改成了八个字“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这就有问题了。首先,他加上的“燕人”两个字,意思是先秦时期燕国故地的人。但是,加这两个字,增添不了张飞的光彩,反倒灭了他的威风。为什么呢?想想看,如果你是某个领域顶尖的天王巨星,骨灰级的、王牌大腕儿,只消报出尊姓大名,就能把对方吓倒,对不对?比如在篮球界,只消说“我是乔丹”,在足球界,只消说“我是小贝”,那就足够了。姓名前边还要加上,自己是何方人氏的说明,这就清清楚楚地证明:你的知名度还不够,腕儿还差得多,所以生怕对方不晓得。其实,自从关羽在万军之中,杀了袁绍手下河北第一名将颜良之后,“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的威名,就在曹营中打响了、传遍了。正是因为自己大名鼎鼎,所以张飞才会在断桥边上,有这大声一吼。既然名声在外,人尽皆知,那么在战场上的同行面前,还用得着加“燕人”两个字吗?万一对方把“燕人”,错听成了发音相似的“阉人”,不是更糟糕、更搞笑吗?所以,罗贯中这一改,实在是画蛇添足的败笔,而且还损害了张飞张三爷的知名度。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始作俑者,还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此之前问世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就已经把张飞的表字“益德”,改成了“翼德”。在长坂坡前的那一声怒吼,也写成了“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可见整个过程,是《三国志平话》在先,《三国演义》在后。今天我们要想来认识张飞的真实形象,就不能不把来龙去脉搞清楚。3、智勇双全后世流传的张飞,被弄成了一个作风鲁莽、性格暴躁的粗线条人物,与程咬金、李逵有得一拼,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却完全不是如此。证据不用多举,只消来看,张飞第一次取得的辉煌胜利,也就是“义释严颜”的江州之战,就会完全明白。建安十八年(213),刘备喧宾夺主,动手攻占益州。益州的军政长官刘璋,在成都顽强抵抗。为了加强攻势,刘备便在第二年,从荆州紧急召唤张飞等人,跟随诸葛亮率军赶往益州增援。江州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古往今来,从江汉平原进入天府之国,最近便的交通大动脉就是长江。张飞等人沿江西上,很快就到达益州东部最重要的军事要塞江州城下。江州,在现今的重庆市区,当时是巴郡的首府。不过,江州虽然地位重要,这时的防守兵力却相当薄弱,因为刘璋的主力兵团,已经集中在江州的西北方向,正在全力保卫益州的中心城市成都。因此,张飞很快就将江州的城池拿下,生擒了对方的主将严颜。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中,记载的生动一幕。张飞责骂被捆绑的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我们大军来到,为何不举手投降,还敢出兵顽抗?严颜毫无畏惧,也高声叫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你们不讲道义,侵占我们益州。我们益州只有不怕死的断头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张飞听了勃然大怒,高声传令:把严颜拖出去斩首示众。严颜视死如归,神色不变,又顶了张飞两句:“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砍头就砍头,你发怒干什么!结果张飞对严颜的骨气很是欣赏,当场把他释放不说,还作为上宾热情招待。史书中,对这场战役的具体作战经过一笔带过,却把张飞和严颜的对话,忠实记录在案,可见对此,更加重视。而这一历史场景,确实也很精彩。在严颜这一方,前面四句回答,可谓义正辞严,很有骨气;后面两句不仅视死如归,更是暗含讽刺:砍头就砍,发怒干什么!言外之意,你恼羞成怒了,我的话戳到你的痛处了,把严颜的硬骨头精神展露无遗。其实写严颜,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衬托张飞。张飞越是被对方斥责、顶撞甚至讥讽,他反而越是欣赏对方,这才能够显示出,他那罕见的度量。总之,张飞在这里的形象,已经不是一个粗鲁残暴的武夫,而是一位心胸宽广、赏识人才的君子。但是,如果这杯茶只品到这里,真正的味道,其实还没有品出来。真正的味道在于,张飞处置严颜的背后,他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细密考量。严颜的籍贯和家族,陈寿的《三国志》,完全没有记载。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地方志,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书中卷十二记载,严颜是“临江人”。这临江是巴郡的属县,即今重庆市的忠县。古代巴蜀的巴,是以现今重庆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了所谓的“三巴”,即巴郡和相邻的巴东、巴西两郡。当时这个地区的民风,据《华阳国志》卷一记载,有两大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其民质直”,即朴实耿直。二是尚武精神,将领辈出,所以俗语总结为“巴有将,蜀有相”。而严颜的严氏家族,又是临江县的土著大族:“临江县:严、甘、文、杨、杜,为大姓”。孙吴的名将甘宁,就出自临江县的甘氏家族。而严颜家族,排名高居五大家族的第一名,地位还在甘氏家族之上。严颜之所以会有非凡的骨气,一是深受本地耿直民风的熏陶,生性就当不来软骨头。二是他的家族是当地第一名门,他不能给本家族丢脸。三是他就在巴郡家乡本地,保卫第一军事要塞,更不能给本地的将领群体丢脸。知道了严颜的背景和性格,再来看张飞对待严颜的一系列举动,就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君子风度,而是极具政治眼光的深谋远虑了。深谋远虑之处,至少有三点:第一,严颜既是巴郡将领群体的代表,又是巴郡地方大族的代表,优待他,对于争取益州本土,上层社会强势群体的支持,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第二,严颜的性格朴实耿直,一旦成为座上宾,他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你,而不会搞阴谋诡计;第三,要想获得严颜的真心支持,必须先给足严颜的面子,让他充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硬骨头精神之后,再来释放他,这样才能保护他的形象不受损害,避免他以后被人耻笑,这就是争取严颜时,在方法上的周密细致考虑。明白了以上这三点,再来回味张飞的言行和举动,就别有味道了。这一切充分说明,真实的张飞张三爷,不是戏剧当中,“彪呼呼”的粗鲁莽撞人,而是具有深谋远虑的细心周到人。《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说,张飞义释严颜之后,“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从此,张飞一路顺顺利利,就打到成都,同刘备会师了。可见义释严颜,收到的政治效果,确实非同一般。关羽在樊城抓到勇将庞德,三下五除二,就把庞德脑袋砍了。相比之下,张飞就比他二哥,心思更加细致,考虑更加长远了。关羽有两个形象:一个是历史记载的,可以称为历史关公;另一个是文化塑造的,可以称为文化关公。张飞与他二哥很相似,也有两个形象,即历史张飞和文化张飞。但是,关羽形象变化的特点是不断被美化、被拔高;而张飞的形象变化特点,则是一再被损害、被矮化,这实在不公平。所以,认认真真替张飞维护一回,他应有的权利,正是我们认识他英雄本色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至少对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言,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完全适用的。不是说这部小说写得不好,只不过是不能把它视为,正规的史书来相信而已。其实,就是正规的史书,孟子的话也用得着。我们如何来看待历史:1、用史实来解剖历史;2、用世事来推测历史;3、用实时来印证历史。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Pyy8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