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牛杂怎么样阿婆牛杂,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吃下去!

关注品城记微信公众号,ID:gz_pcj 这是品城记2019年第148次推送 阿婆牛杂 一个说起牛杂就会想起的名字 凭借一份三十年的坚持,一份老街坊的情怀,“阿婆”陈桂珍用一档牛杂路边摊,感动了无数人,也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 想当年
原标题:阿婆牛杂,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吃下去!关注品城记微信公众号,ID:gz_pcj这是品城记2019年第148次推送阿婆牛杂一个说起牛杂就会想起的名字凭借一份三十年的坚持,一份老街坊的情怀,“阿婆”陈桂珍用一档牛杂路边摊,感动了无数人,也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想当年,来自各方的食客,无论男女老幼,为了一碗阿婆牛杂,情愿在风里雨里,在阳光暴晒下排队一两个小时,也堪称“都市传奇”了。点击回顾两年前大秋的阿婆牛杂初体验距离当年大秋排队两小时体验“传说中”的阿婆牛杂,已经过去两年了。这段时间里,阿婆牛杂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经营地点的变换、关于“阿婆”的各种流言蜚语、还有不少商家打着“阿婆牛杂”的旗号,大赚噱头钱……而在最近,我们获悉“阿婆牛杂”在越秀区文明路开了新店,开张当天阿婆本人也有出席,并且公开承认已经把做牛杂的手艺传承给了徒弟。其徒弟正是文明路这家“阿婆牛杂”新店的主理人。“阿婆牛杂”终于走出芳村,来到交通较为便利的北京路商圈。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很是惊喜,毕竟阿婆牛杂一直令很多吃货心心念念,但因为各种条件限制却难以一试。如今这道美味主动走到了我们身边,对于各路吃货来说,无疑是一道福音。阿婆牛杂的“官营店”开张当天,是意料之中的车水马龙和人头涌涌。排队的人络绎不绝,只为一尝名声在外的阿婆牛杂。开张不到10天的时间,阿婆牛杂就已经在某知名美食网站上被冠上了“广州小吃榜第一位”的头衔阿婆牛杂.jpg但随着舆论升温,一夜之间,阿婆牛杂也被贴上了“网红店”、“打卡点”等一系列标签,这令人听起来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违和感。这里的“网红店”并不是贬义,而是“网红店”这种在资本和网络潮流催化下的产物,与“阿婆牛杂”这种生于市井、食尽人间烟火气的传统小店相结合,似乎有点格格不入。这不禁让人思考:阿婆牛杂,还是当初的阿婆牛杂吗?阿婆牛杂开业当天盛况夹杂着惊喜、疑惑,或许还有一点点的不安,我最终还是决定前往文明路这家阿婆牛杂的新店一探究竟。店铺位于在北京路和文明路的交界处,店面很显眼,并不难发现。中午12点左右,新店人流量虽然没有开业当天那么夸张,但依然有很多食客驻足等候。靠近店面,发现不少来捧场的吃货都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更有甚者仅仅是路过,但也不忘拍一下照,足见“阿婆牛杂”这个招牌的影响力。店铺门面是极度同质化的“网红复古风”。【民间殿堂级(来自天堂的食物)】几个字确实有点夸张和令人匪夷所思,让人不禁和“标题党”联系在了一起。当初阿婆并没有刻意去宣传自己“食材多新鲜、洗的多干净”。这些,都是得到街坊认可后而逐渐被人发掘的事实,刻意去标榜,反而有那么一点虚伪的感觉?说白一点,这不是一家食店应该做到的吗?*声明一下:仅从文字内容上分析,与食物品质无关。店铺的其他装饰也加入了不少网络元素,比如打TAG(#...#)等等,似乎从一开始就打算走网红路线了。不过“用最新鲜的食材”、“专心做一件事”这样的语句来作为标榜,似乎显得有点多此一举。店铺内忙碌的都是年轻人,没有看到阿婆和徒弟的身影,从收银到剪切、包装全线流水化作业。牛杂有两种SIZE供选择,25元大份or15元小份。一份大份牛杂里面包括了牛杂、2-3块面筋、2-3块萝卜。说实话,就路边牛杂的标准来说,这个分量有点对不住它的价钱。牛身上的每个部位也是2-3块左右,牛杂的清洗是比较到位的,很干净,新店在这点上似乎做到了,特别的甜味和花生酱香味也似曾相识。只不过焖煮时间似乎不太足,肉质有点韧,不够入味,有可能是生意太火爆压缩了制作时间的缘故。←面筋整理调味是OK的,但是不够入味。萝卜→同样也是不够入味,没有起渣,但是也不够淋甜。以上就是阿婆牛杂新店的一些基本情况有点感受距离在陆居路吃的第一碗也是唯一一碗阿婆牛杂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其实早已忘记当初排队一个多小时的牛杂是什么口味,只记得是“好味,和味”,要从口味上去对比阿婆牛杂的“前世”和“今生”,于我这种非死忠粉来说有点困难,只能说:新店的出品不差,牛杂的味道也还行。但是,曾接触过陆居路巷子中那家阿婆牛杂的人应该也能体会到:这家“阿婆牛杂”的的确确少了些什么……传统老店之所以能成为传统老店,除了长时间以来被人认可的口味之外,更包括一种重要的元素:人情味。所以我们也不难看到,有些传统老字号即使味道上没有十分突出的地方,依然每天高朋满座,靠的就是这一份人情味。回想一下当初去吃阿婆牛杂时的心情,除了对味道的一份期待之外,更多的是因为阿婆的那一句:“我自己都不敢吃的,我不会给别人吃”。30年如一日,阿婆从采购到清洗、加工到销售全线独力完成,握着一把剪刀,从黑头剪到白头……这份坚持与执着,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敬仰,令这份味道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去等待,都值得一试。而这家“阿婆牛杂”的新店,徒弟或许真的能继承阿婆的衣钵,发扬阿婆的“牛杂精神”,甚至把味道做得更好。但新派的装潢、工业化的生产与包装、目光呆滞、机械化操作的员工,还有一众只是过来拍照并不是过来赏味的食客……都不禁会令人心生疑问:阿婆牛杂还是阿婆亲自做的吗?这么大的店,如果全部由阿婆亲自做,应该负担不来吧…味道是否还跟当初一样?工业化生产,牛杂会不会没有当初洗的那么干净了?事实暂时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这些疑虑存在,“阿婆牛杂”就不是当初的阿婆牛杂了。当然,传统与革新本来就存在本质上的对立,两者也无分对错。生产力在发展、资本在不断累积,传统小行业,特别是阿婆牛杂这种源于市井的传统手作行业希望在市场经济中存活并发扬光大,就必须适应社会生产的规律。工业化的生产与包装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阿婆年纪也大了,也有自己的家庭,谁不想让家庭的生活更好一点呢?说着冠冕堂皇的话让年近90的阿婆继续在小巷中卖牛杂,也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我以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盲目地保留传统,也不是一味地追求变革,在传统与革新之中求同存异,让两者趋于平衡,才是在这个时代保留传统的正确做法。没错,这堆都是废话,小学语文80分以上的都能写出来,只不过,这么废的话,谁会真的去思考,去落实呢?“阿婆牛杂”从民间小摊“登堂入室”变为红极一时的网红店,口味的保留与提升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如今的盛况很大程度是在消耗阿婆当初积累下来的情怀。时间一久,当这份情怀被消费殆尽,就很有可能变成一家普通的牛杂店。广州那么大,这家是不是最好吃的牛杂呢?于我而言,咁又未必。/思考大家对传统手艺的逐渐工业化和网红化是怎么看的呢希望能在评论区听到你们的声音请各位股东文明交流,不吹不黑在这个问题上,无分对错各位看官觉得好的话请多点几下港告小卡片给主持人加鸡腿!左边\"阅读原文\"美食爆料投稿!右边\"在看\"给小编加5毛工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91LL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