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原创 这部2020最浪漫的电影,提前预定年度十佳!

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了2020的电影市场,延期、撤档漫漫无期,值得讨论的佳片更是寥寥。好在第70届柏林电影节早已于2月中下旬如期举行,避免了欧洲疫情的大爆发。今年也是柏林电影节的“大年”,勇夺评审团银熊奖、登上热搜榜的《从不,很少,有事,

原标题:这部2020最浪漫的电影,提前预定年度十佳!

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了2020的电影市场,延期、撤档漫漫无期,值得讨论的佳片更是寥寥。好在第70届柏林电影节早已于2月中下旬如期举行,避免了欧洲疫情的大爆发。今年也是柏林电影节的“大年”,勇夺评审团银熊奖、登上热搜榜的《从不,很少,有事,总是》激起了对弱势女性的讨论;不疯魔不成活的《我想藏起来》也演绎出了“意大利梵高”的传奇一生。

在一系列极其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获奖影片中,这部《温蒂妮》则备受瞩目。虽然它因为疫情无缘大银幕,却仍然被专业影评人奉为2020最浪漫、最唯美的电影,甚至已经“预定”了年度十佳。

背景解读:

这是一部需要“说明书”的电影

可能中国的观众不太熟悉“温蒂妮”这个欧洲文化中的大icon。她是欧洲古代传说中的水之精灵,生活在水边的女神。她长相秀美,歌声曼妙动听,来到人间获得灵魂、得以生存的条件很简单,就是获得一份真爱。倘若被人背叛,她就要手刃渣男,并重新回到水中。《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也是以温蒂妮为原型而创造的。

佩措尔德的这部《温蒂妮》自然也是“命题作文”式地讲述这段传说故事,但是他另辟蹊径,将古老的中世纪传说搬到了现代德国,并辅佐以冷色调、历史、政治隐喻将“神话”的外壳剥去,只留下相关人物的设定。这样的创新或许会为故事注入新的灵魂与极强的导演个人特色,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较高的观影门槛。

观众在观看本片之前需要一本“说明书”,这部书中需要讲清楚“温蒂妮”的神话背景,否则电影就会变成一部空有唯美外壳的狗血剧。

这部书中还需要阐明近代德国政治、历史,其中包括东西德对立,建筑史、工业史,否则导演匠心独具埋藏的暗线和隐匿的符号、政治隐喻就会被忽视。最后,观众需要事先懂得一些电影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否则就会被电影一开始的怼脸特写、无数越轴、扭曲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所“劝退”。

可能会有人说,需要“说明书”的电影就已经被过度文本化,不再是纯粹的视听语言艺术了。但是换一个角度,导演或许已经默认了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不会在观影前查阅简介词条来了解电影吧。

镜头语言解读:

在被分离的水陆中探寻历史与爱情

佩措尔德这版《温蒂妮》的主题,是爱情。因为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在漫长的不安和敏感的情绪之中,唯一能抓的住的、可靠的就是爱情。温蒂妮是与爱情共生的生物,她的爱情和童话一样烂漫而神奇。如果认定了爱,就要一往情深,一旦背叛,就是复仇与死亡。

影片中第一场分手戏基调很慢,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放大了温蒂妮的绝望。后续解说戏中的故作镇定,却一直挂念着男友是否会继续等候,极富生活化的女生情怀与台词,寥寥数笔,就成功构建起了观众与电影之间勾连的桥梁。

在与观众建立联系后,温蒂妮的焦虑、窒息也是观众的忐忑不安,此后在咖啡店中与第二任男友的邂逅,打碎水族缸等看似神奇的蝴蝶效应也意外显得“合乎情理”了起来。在角色细腻的情感和导演行云流水的“运镜”之中,观众开始“入戏”。

后现代视域下扮演的童话传说本身就带有与相应环境相背离的“间离”感。传承了德国电影惯有的冷静、克制、疏离,本片也袭承了德国当代文学中的“间离”手法。男女主乌托邦式的爱情本身就很失真,然而在这段极致浪漫的情感宣泄中也充满着危险。

狭小空间的公寓戏本身就会干扰观众的空间判断,导演又加入了大量的不合理越轴镜头、细碎的特写镜头、长篇累牍的学术台词,增加了陌生感、逼仄感,在另一方面也倒逼观众停止“入戏”,间离在故事之外再次反思一切,为悲剧的到来进行情感上的铺垫。

符号解读:

用后现代元素和隐喻成就诗意

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水”,一方面是为了呼应暗示温蒂妮“水之精灵”的身份,另一方面,也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合理谈“童话”与“矛盾”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诞生的,首先是分身的概念。

分身、替代是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动机。紧随约翰尼斯的离去而出现的克里斯托弗,可以被认为是在温蒂妮视角中爱情的“分身”与替代品。虽然他声称自己听了温蒂妮的讲解才被她吸引,但是在第一场讲解戏中,导演却在刻意回避着听众的出现,让克里斯托弗是否在场存疑。

其次,咖啡馆中被置于高位的水族箱和克里斯托弗工作的堰塞湖形成了对应,水族箱中的潜水员雕塑仿佛就是克里斯托弗本人的映射,无疑被摔断腿的小雕塑也暗示了后续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咖啡店中的水族箱,仿佛是电影中童话色彩的索引,封闭的环境,也是女主正在拼命遏制的内心世界,能让她平和地融入进现实社会,保证古老的诅咒不会灵验。当一切因为女主的内疚垮塌之后,水族箱和亲密关系共同崩裂瓦解,潜水员的位置被复活节神像替代,“童话”已经被推向黑暗的“现实”,并附上了神秘主义色彩。

悲剧的丧钟也开始敲响。这种崩裂瓦解带着侵略性和暴力,却能在一向平和的浪漫主义中异军突起,成为吸睛的焦点。

脱离于爱情故事之外,不得不注意影片的另一支话语——政治、历史隐喻。女主的工作是讲述东柏林的建筑史,而男主的坐标则位于柏林之西。佩措尔德一贯热爱探讨的东西德问题在本片中依然没有缺席,也成为了对亲密关系中两极的映射。

电影中曾提到柏林名字的由来,即“沼泽之中的陆地”。这部电影的架构,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柏林土地上的交合,也正如柏林城扎根于沼泽一样,是水和泥土的混合体。

浪漫的水与现实的土地割离,新的建筑与旧的建筑互相包容,18世纪的古老城堡还要被迫行使着21世纪的新使命,违抗着现代建筑的理论。至此,整部电影也不仅仅是在讨论肤浅的“爱情”,而是在通过看似并不和谐元素的对冲,违抗着传统电影叙事的规范,来表达“新”与思考。

表演解读:

95后的柏林影后与学院派导演

本片的女主角葆拉·贝尔通过本片的精湛表演夺得了柏林银熊奖的最佳女主角。令人惊讶的是,这位95后在本片中却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成熟。

简单的感情故事、特殊的人物设定,如果表演稍有不慎,就成了用力过猛的狗血剧。但葆拉却将温蒂妮细腻、痴情、神经质的情感拿捏地非常得当。溺死约翰尼斯的那场戏表现地杀伐果断,又不是传统圣女形象的悲悯。

在恋爱中温情少女,在回忆中出神游离,在讲解中冷静执着,在克制情感时冷漠疏离,奔向死亡时又圣洁洒脱。葆拉的表演充满着矛盾与分裂,但又是极其和谐并灵动的,棱角分明的“浓颜”也充满着可塑性和张力。

作为柏林电影节的常客,佩措尔德已经凭借现实主义的《芭芭拉》斩获一座银熊,又凭借和本次阵容几乎完全一致的《过境》获得口碑,在本片中,虽然神秘主义和符号隐喻的特色没变,但是在故事架构方面,他开始跳出舒适区的勇敢尝试,用新的“瓶”去装老故事和老“酒”,并引发出新的思考和答案,比起一味使用魔幻而讴歌礼赞的商业电影来说,又多了一丝高明的意味。

短短的90分钟,叙事、细节、张力、格调一应俱全,行云流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回归水中的温蒂妮将雕塑还给了克里斯托弗,目睹其重获幸福,从人间消失,正如安徒生笔下化为泡沫的小美人鱼一样。

奇幻与爱情碰撞出了浪漫的诗意,隐晦的间离为电影留白。就像流浪在人世间的孤岛上,每个人都会被困住,但是他们都在依靠着残存的深情与希望,在虚无中重新寻找着激情与动力,重塑自我,寻找人生的意义。这或许就是《温蒂妮》给出的答案吧。

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VjkBd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