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灯笼儿时雪夜灯笼会,烘了灯笼才是英雄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元宵节留给我的,没有太多繁琐习俗,反倒觉得,小时候元宵节就属于我们,就是儿童间的灯笼会。盼望着夜幕降临,每个人拿着母亲巧手做的灯笼走街串巷,我们的灯笼变成一条记忆彩带,不仅有大人们的笑语连连,也有竞赛般的斗灯笼大赛。
原标题:儿时雪夜灯笼会,烘了灯笼才是英雄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元宵节留给我的,没有太多繁琐习俗,反倒觉得,小时候元宵节就属于我们,就是儿童间的灯笼会。盼望着夜幕降临,每个人拿着母亲巧手做的灯笼走街串巷,我们的灯笼变成一条记忆彩带,不仅有大人们的笑语连连,也有竞赛般的斗灯笼大赛。王九云|文今年正月初五晚上,一场久违的喜雪莅临安阳,虽算不上大,也足够迎合人们渴盼下雪的心理。一大早,朋友圈雪事爆屏。我顺着钢三路向南走,去伺候儿媳月子,看到路上一串串一排排的灯笼,水灵红肚,银冠覆顶,甚是养眼,便忘记初衷,用手机咔嚓几下,把那红、那白,连同雪中的那树、那车、那行人和狗,一块抓拍过来。这种瑞气和祥和,激发了我的灵感,便胡诌几句,发在朋友圈:大年初六雪打灯,上边白来下边红。苍天不负世人愿,莹盈瑞气兆年丰。我不懂格律诗和古绝什么的,只觉得读起来顺口,表得想表达的意思就完事儿。帖子发出后,点赞的、热捧的接踵而来,然一位挚友把我批得狗屎不值,其中说“雪”不能打灯,“正月十五雪打灯”是固定俗语。我没去求证批得是否有据,倒是瞬间想起儿时正月十五的雪夜灯笼会。巧的女人糊的灯笼才有味道儿时没有市场,过小年孩子们挑的灯笼都是大人糊的。过完大年,大人便忙着给孩子糊灯笼。那时糊的灯笼都是长方灯,制作不太复杂。先用八根高粱杆儿,分别绑成两个正方形,再将四根稍微长点的高粱杆,用细麻绳分别固定在两个长方形的角上,成长方体,最后把薄木板用细铁丝固定在长方体的下端,作栽蜡烛的底座,这样灯笼架子就做好了。看起来这是粗活,但如果有高粱杆的长度不够精确,或者绑不牢,糊出的灯笼就是扭扭咧咧,不工整。灯笼做得好看与否,后期制作同等重要。那时候还没皱纹纸和电光纸,都是用糊窗户的白纸。裁剪之前,把四张适合灯笼侧面长和宽的白纸摞起来,留出一指宽贴边,一剪刀剪下来,用白面糊涂整齐地糊在灯笼架子四周,在四个侧面上再点缀些装饰,就大功告成。灯笼漂亮不漂亮,就看当家女人的手巧不巧。灯笼上的装饰,一般是用写春联的大红纸,剪出人物、动物或植物造型,贴在灯笼的白纸上,晚上点着蜡烛以后,蜡烛的火光映着白纸上红色的图案,煞是好看。有的大人不会剪纸,干脆用蜡笔比葫芦画瓢,画上写花花草草。我母亲是剪纸高手,不比样子不画图,一把小剪刀随心所欲,剪裁镂空,水到渠成,剪出的喜鹊争梅、二龙戏珠、莲年有鱼等多种经典造型,大有呼之欲出之感。母亲还在灯笼底座上挂上各色丝线做成的穗子,做成的灯笼非常有味道,因此每年我点的灯笼都会让小伙伴羡慕不已。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也许是全球变暖的缘故,记忆中每年小年都比现在冷许多。多数时候还应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那句俗话。记得有一年正月十四阴沉沉的,十五早晨起来,雪花大团小团的从空中斜扫着就滚落下来。一个上午,地上的雪就积了脚脖子深,整个村庄白白胖胖,臃肿得像穿上了白棉袄。我把玩着母亲做好的漂亮灯笼,心里那个急啊,那个失落啊......一年一度的灯笼会,错过一日就错过一年呢。傍晚,我眼巴巴地看着飘飘扬扬的雪花终于少了,便急不可耐地穿上厚厚的棉衣、笨重的棉鞋,围上围巾,戴上棉手套,挑上自己心仪的纸灯笼,踩着咯吱、咯吱的白雪,忽悠悠地走出家门。这不是我的脚印我喊上一个胡同住的小伙伴儿,走到大街上,回头再看,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一行行小小脚印,我们咯咯地笑,像摇响一串串银铃。我们寻着光源,与其他小伙伴越聚越多,自然排成长长的灯笼队,大点的孩子打头,小点的孩子随后,“唧唧喳喳”地走街串巷,忘情地扯着嗓子唱:“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那股疯狂劲儿把灯笼会推向高潮。待街道、胡同游走得差不多时,我们便三五成群的围成圆圈儿,兴高采烈地比花灯,看谁的最亮,谁的贴花最美,谁的点的时间最长,那个开心哟,真是没得说。烘了灯笼的才是英雄我们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最恼人的是男孩子使坏。男孩子之间有时候相互取闹称雄,拿花灯向对方撞击,一不小心“轰”的一声,灯笼瞬间化为灰烬,只剩下个黑乎乎的灯架子。使坏的烘了灯笼倒不沮丧,还是笑着闹着,装着很不在乎,烘了灯笼自己才是英雄的样子,给看热闹的大人们增添了不少乐趣。也有些男孩子很有才,他们就地取材,随便在哪儿捡个白菜疙瘩,用削铅笔的刀在中间挖个坑,填上老套子,倒点机油,插根小棍儿,火柴一点,“轰轰”燃起来。他们举起自己的杰作,趁我们不注意,迈着猫步,冷不防在我们面前抡几下,吓得胆小的“哇”的一声退出老远,生怕燃着了自己的灯笼。这捣蛋鬼便为自己的恶作剧嬉笑着,得意着抡着白菜疙瘩灯箭一般逃走了……忽明忽暗的烛光,把我们彼此的小脸映得通红,笑声里浸透着纯洁无邪的快乐,大人们也被孩童的天真感染着,说笑着,清冷的夜空仿佛温暖了许多。夜很深了,我们仍无倦意,大街上依旧烛光点点,笑声不断,直到大人们催促,才念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的小曲儿,恋恋不舍地各找各妈,各回各家。在甜美的梦乡里,还反复再现着“漫漫长夜漫漫雪,云遮月伴雪打灯”的醉人场景……(图片来自网络)作者简介王九云,安阳人,教师,文学爱好者,喜欢乡土文学,文章散见于多家报刊,散文《萤火微光亮童年》曾获得2015《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8Y896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