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活的12准则行动中的公民:一些关于公民生活的回顾|城与邦

行动中的公民: 一些关于公民生活的回顾 前言 人如何成为一群人?人与人的分离如何可能?如果政治哲学仍无法很好地避开那些理解“一群人”的、反之不然的定义方式,那么政治哲学便会永远受到当下政治的左右,蒙上飘忽不定的阴影,汉娜・阿伦特的思考
原标题:行动中的公民:一些关于公民生活的回顾|城与邦行动中的公民:一些关于公民生活的回顾前言人如何成为一群人?人与人的分离如何可能?如果政治哲学仍无法很好地避开那些理解“一群人”的、反之不然的定义方式,那么政治哲学便会永远受到当下政治的左右,蒙上飘忽不定的阴影,汉娜・阿伦特的思考工作仍值得我们反覆阅读、挑战与超越。点击“标题”或“品名”即可阅读。欢迎各位读者分享你们对寻贝人的想法。1政府管制不好吗在一个现代国家中,无处不在的政府管制覆盖了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运转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对于政府管制的批评同样不绝于缕。桑斯坦在《权利革命之后》一书的前两章中回应了针对政府管制的几种常见批评,并且列举了支持政府管制的几点重要理由。围绕政府管制的争论显然不可能通过一两篇文章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桑斯坦为政府管制提供了几条值得被认真对待的论证。品 名:为什么需要政府管制?|城与邦译 者:晓辟关键词:治理、服务性权威2服从的义务在苏格拉底的故事中,“公民有义务遵守法律”“无论如何,既然是法律就需要被尊重”“法律就是法律”的信念受到了挑战。事实上,在启蒙运动之后,对神权、王权、专制的批判和反抗,对个体意愿、权利的确认和强调,就早已动摇了“服从”的地位,服从不再被认为是天然正当的,而必须被解释、被证成。简而言之,我们虽然大体认可服从是重要的,但是要求服从必须提供一套令人信服的理由。品 名:因何服从:政治义务观念的前世与今生(一)|城与邦作 者:孙金昱关键词:同意、公平原则、自然义务3运动主体尽管问世于冷战终结时分的“历史终结论”至今依然不绝于耳,但全球资本主义所造就的封闭性历史视野,却已然在此起彼伏的民众抗争运动的冲击下展露出裂隙。面对这样的历史形势,如何发掘并激发社会运动的解放性潜能,使之不仅能够表达民众的不满,而且能够为人类社会开启真正的另类选择?这是摆在今日左翼思想家面前的关键难题。品 名:“诸众”天然是运动的主体吗?:哈特、奈格里新书《集会》|城与邦作 者:尤玲关键词:社会运动、政治参与者4回到马克思1本文试图讨论的,是这版耶鲁版《宣言》的五位贡献者(包括编者Isaac)在五篇文章中提出的理解《宣言》的不同方式。他们在这版《宣言》中的讨论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后苏联时代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提供了一些切入点,促使读者理解在当代的政治议题中,马克思主义占据的,以及可能占据的地位。品 名:《共产党宣言》的来生│城与邦作 者:骆斯航关键词:《共产党宣言》5回到马克思2资本主义是正义的吗?这个简单直接的问题背后掩盖着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界中的一场重要争论。用另一种方法来构建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询问的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否建立在任何一种道德理论的基础之上?诚然,马克思从不认为道德可以成为一种革命性的社会批判工具,但在他的写作语言中,充满道德意味的词汇又毫不鲜见。品 名:艾伦·伍德:资本主义是正义的吗?|城与邦作 者:骆斯航关键词:道德6思考的普遍事实上,康德与马克思都曾对革命热情及其散发出的道德理想主义气质给予过高度的赞赏,而这一赞赏体现出的则是两位思想家对人类在一个祛魅的环境中理性所达边界的宏观思考。无论是康德还是马克思,他们都清楚地看到革命来临之际人类的见识是如何被“黑云压城”的氛围所锻造,而革命过后它又在参与者与旁观者心中激起怎样的崇高理想。当Lea逐一揭开这两方面的答案后,我们自然会看到,那把斗争视为历史前进动力的康德,以及在冰冷的利益分析外曾讴歌过激情的马克思。品 名:革命者因何而无畏?从康德到马克思|城与邦作 者:周一川关键词:革命、运动者7运动中的生命政治逻辑Bargu在该书中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各式各样自我摧毁(self-destruction),包括绝食,自杀袭击,自焚等极端手段会成为反抗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些手段彻底违反了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性逻辑,对参与人员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如果仅仅是为了保障个人尊严和自由,抗议手段和目的之间明显存在着矛盾。另外,土耳其政府对绝食行动的不成比例的激烈反应也表明从官方的角度看来,绝食抗议的活动目标远远不局限于监禁条件,而是对国家权力本身的挑战。品 名:用身体挑战政府权威—土耳其政治罪犯的激进反抗运动与生命政治|城与邦译 者:先锋谷关键词:反抗、暴力、生命政治8哲学家对运动的看法:康德令人费解的地方恰恰在于,尽管康德也意识到了现实世界的政治有滑向“暴政”的可能,但他却始终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都没有革命的权利。那么,这其中的逻辑究竟何在呢?介于法权理论与革命学说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又该如何去理解呢?事实上,一些西方现当代的学者已对这一难题作出了回应。品 名:面向一种启蒙叙事的康德革命学说|城与邦作 者:周一川关键词:康德、权利、自由9哲学家对运动的看法:罗尔斯在一个有合法性的法治国家里,个人为什么可以不服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他们为什么可以组成团体,走上街头,占领公共场所,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抗议的公民简单视为罪犯和暴徒?支持公民抗命的理论存在哪些问题?本文试图以罗尔斯的经典公民抗命理论为起点,讨论公民抗命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品 名:【五月专题】公民抗命:罗尔斯和他的反对者|城与邦作 者:骆斯航关键词:罗尔斯、公民抗命的三个要素10哲学家对运动的看法:巴枯宁在巴枯宁看来,一场毁灭现有秩序的革命必然来源于对于一个普遍理念的宗教式热情。而这理念根植于世界无产阶级对于自身苦难历史性的直觉以及对于自由生命的渴望。通过这本极具煽动性的小册子,巴枯宁提供了一种否定性的视角:虽然我们无法确知一个纯粹无政府注意的社会意味着什么,但我们近乎直觉的觉察着“国家制度”以及各种权威对于生命本能和需求的压迫与剥削。品 名:反理论的生命:《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中的“理念”|城与邦译 者:匡辰关键词:无政府主义、革命11弥赛亚的淑世精神尼采试图通过依凭福音书中的只言片语重新展现救主的一般心理学类型。尚未呈现研究的过程,他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结论:在尼采看来,与其将耶稣称作英雄,不如将耶稣称作孩子;与其说他是天才,不如说他是白痴;与其把耶稣当作违逆犹太教士压迫的革命斗士,不如把他当作犹太虚无主义的最终形态。那么,这三个形象是什么,当它们串联起来的时候,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样的救主形象呢?品 名:尼采笔下的耶稣|城与邦作 者:任舒怀关键词:尼采、卢梭、生活狐狸和狮子的老师长什么样?|城与邦(马基雅维利主题回顾)阿年,自由主义是什么?|城与邦(自由主义主题回顾)是社会太现实,还是理论太羸弱|城与邦(契约主题回顾)历史海滨上的寻贝人:阿伦特主题回顾|城与邦(阿伦特主题回顾)本文各篇文章为「城与邦」作者原创与读者投书转载或投稿请联系polis2016@163.com「城与邦」是成立于英国与北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政治哲学写作小组,提供新鲜原创学术思想,激发政治哲学热情,互相督促写作。我们期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WrBvEX0r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