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贵州岑巩:一碗锅汤 一种情怀 一抹乡愁_羊桥土家族乡_代政坤_食材

贵州岑巩:一碗锅汤 一种情怀 一抹乡愁 周燕 陈昆 吴念 寒暑易往,四季更迭。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代政坤一家守着一门老手艺,满足着无数人的记忆味蕾,唤起心中的缕缕乡愁。 39岁的代政坤是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羊桥村人,在羊桥乡的集镇上经

贵州岑巩:一碗锅汤 一种情怀 一抹乡愁

周燕 陈昆 吴念

寒暑易往,四季更迭。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代政坤一家守着一门老手艺,满足着无数人的记忆味蕾,唤起心中的缕缕乡愁。

39岁的代政坤是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羊桥村人,在羊桥乡的集镇上经营着一家牛锅汤店。每到赶集日,一家人格外忙碌,凌晨5点就起床准备新鲜食材和调味佐料。

“平时一天卖三四千元,赶集日要卖六七千元。”代政坤说,为了满足食客们的消费需求,早起备足新鲜的供应食材,让新老客户吃得放心、吃得尽兴。

清洗牛肉、切细备好、制作汤料、下锅煮熟......准备工作就绪后,从十里八村来集市赶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老板,给我煮一碗牛锅汤。”很多人径直来到店里,吃上一碗升腾着热气、鲜香带劲的锅汤后,瞬间能量满满,不仅积蓄了逛街的力气,也治愈了心情,乏味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

“刚出锅的牛锅汤,汤汁很鲜,肉很入味,又有嚼劲,配上折耳根、辣椒面和葱花,太好吃了。” 67岁的羊桥土家族乡姚寨村村民夏家凯,每逢赶集日,都会带着爱人来店里吃一碗锅汤。老夏说,以前生活不易,劳作辛苦,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农活,很少上街赶集,一年到头都很难吃上几碗牛锅汤。现在日子好了,农活少了,交通也方便,趁着赶集日,乘车10多分钟就来到集镇上,花上10元钱,就可以饱饱地美餐一顿,一天的日子过得惬意舒爽。

锅汤又叫汤锅,以牛肉、牛杂为主要食材,以姜块、大蒜、豆瓣酱等混合炒制出的“底料”与水按照合适配比熬煮成汤汁。客人点餐时,将提前煮熟的牛肉牛杂,放入备好的汤汁中用大火煮沸煮透入味,加入折耳根、葱花等佐料,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锅汤就“新鲜出炉”了。

“锅汤最关键的就是要熬好汤,火候、作料配比、水的分量都要恰到好处。”代政坤说,从事牛锅汤生意十年来,一直坚持诚信经营,以优质食材打造舌尖上的地道味道,从曾经的摆地摊到如今的建房开门面,生意一直不错。目前,代政坤还在江口县的民和镇开了一家牛锅汤分店,每个赶集日也都需要300多斤牛杂供应。

“牛锅汤吃的不仅是一道味道,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正在店里大快朵颐的郑培松,是岑巩县水尾镇人,他告诉记者,6年来,每到赶集日,他都会开车来羊桥街上吃一碗牛锅汤,在牛锅汤的美味中,寻味儿时记忆,慰藉记忆深处的乡愁。

锅汤,不仅藏着地道的市井生活,它还承载着历史,蕴含着不一样的乡味。

羊桥乡是岑巩县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有1400多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早期,农户耕田种地都在高山深壑中行走,耕牛常在悬崖陡坡边滚落。面对伤残的耕牛,村民们忍痛将其宰杀,趁赶集日在街边垒砌一个小灶,切细用锅煮熟,一碗一碗地卖给赶场人吃晌午。

随着时光流转、社会变迁、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锅汤经过代代相传改良,逐渐成为了街头一道独具风味的美食。目前,“羊桥汤锅”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羊桥集镇共有“羊桥牛锅汤”专卖店6家,一些专卖店还将食材和佐料进行深加工,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销往省内外城市,牛锅汤已 成为羊桥特色美食的一张“金名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yZXb6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