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大家说|探讨&警示,应试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馆教育?

6、7月份的考试季,也让各色精彩答卷或奇葩试题陆续在社交媒体传播,有的博人一笑,有的引起热议,也有的引起了社会相关行业的关注。 被应试青睐的博物馆 就在近期,河南郑州一份被称为“博物馆套餐”的试卷引发了相关群体的关注。据悉,这是一份河南
原标题:大家说|探讨&警示,应试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馆教育?6、7月份的考试季,也让各色精彩答卷或奇葩试题陆续在社交媒体传播,有的博人一笑,有的引起热议,也有的引起了社会相关行业的关注。被应试青睐的博物馆就在近期,河南郑州一份被称为“博物馆套餐”的试卷引发了相关群体的关注。据悉,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2018年民办初中综合素质阶段性评价的试卷。试卷的每一部分,分别被冠以“前言”“文明曙光”“定鼎中原”“有容乃大”“盛世荣华”“展望未来”等标题,与河南博物院的几大展区的名字相对应。试卷中河南博物院的“明星文物”——贾湖骨笛、杜岭方鼎等也悉数登场,而且以此为引,融合了各个学科的内容。比如有一道试题即为:骨笛中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很接近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三分损益律,根据给出的相关步骤,推出“羽”的频率是“宫”的多少倍?郑州市2018年民办初中综合素质阶段性评价无独有偶,今年山西省太原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和文科综合试卷中也出现了两道题,与山西博物院密切相关,这些题目分别以山西博物院内的展览或展陈的物件为元素。在语文试卷的第三题“读·写”中明确指出,因为老家的亲戚要带孩子参观山西博物院,请考生写一段话,向亲戚介绍省博的最新展览,并且提醒入馆时间。而且在题中给出的示范例子中,专门提到了省博的“古埃及文明特展”“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两大展览,以及入馆时间。在文科综合试卷中,第一道选择题出现的是山西博物院的各类青铜器图片,其中有“最萌文物”商代酒器鸮卣,还有西周乐器晋侯稣钟、西周叔虞方鼎、春秋舀水器,让考生从这4幅图片中来找到相关的历史信息。太原市2018年中考文科综合卷太原市2018年中考语文卷博物馆业界的思考与警示面对博物馆元素被引进应试教育的考试范畴内这一现象,引来了不少赞许,不少争议,不少质疑,也启发了不少思考。同时,博物馆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提出了不同角度的看法,并以此为延伸探讨对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影响及警示。宋向光特定知识场景的时代体现而已,博物馆教育却需与时俱进以前考察学习成效,问学生鸡和兔子共有几条腿;现在考察学习成效,问学生九鼎共有几条腿。一个是农业社会的情景,一个是小康社会的情景。所以,各种考试的试题中说到博物馆,博物馆人不要太兴奋就好。在这些试题中,博物馆只是考察特定知识的场景而已。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会有不同的场景化表述。博物馆人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当学校教育提出社会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候,博物馆教育的观念、方法是不是也要与时俱进?如果还是“知识点”或“历史事实”或“生僻字”的识读记忆,很可能会辜负了学校老师们的一片苦心。博物馆人是不是也需要做做这些“试题”呢?陈曾路现象并无好坏,提防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偏差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身没有好坏,只是客观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上升这一事实和趋势。对于博物馆人来说,首先我们要以客观眼光和平和态度来认知这个事件。博物馆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属性和发展规律,不要寄希望于把博物馆纳入考试中,就能使学生自身对博物馆投入更多的关注,其能带来的实际效果是未知的。博物馆教育本身是一种自主学习过程,而不是强制性、强迫性的学习方式,这与学校教育、课程教育是不同的。学生喜欢进博物馆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找到想学习的内容,获得自在舒服的体验。如果博物馆学习也变得强制性、程式化,和学分挂钩,甚至采用不去博物馆就扣分的惩罚式激励方法,那么,博物馆在更广泛的学生心目中,其形象未必为上升,可能反而会使原本对博物馆有所关注的那部分学生的兴趣也有所下降,甚至产生反感、厌恶之情。徐纯特殊性导致知识与权力的不平衡,担心博物馆教育走偏近日看到博物馆相关内容进入各种升学考试范畴一事,引起大家争论。私以为这些试题应该是风雅之士茶余饭后的话题,不太适合作为孩子的考题。博物馆是一个非正规教育空间,现在居然登上正规教育并作为“小升初”的民办初中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门槛,这似乎超出了一个小学生应该接受的知识层。同时显而易见的是,这项考试有在凸显这些民办初中的特殊性的嫌疑。这些出题者或许知道,孩子们如果当过河南博物院的小小解说员就会了解相关答案,因为这项特殊性来自于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春秋著名的三分损益律所在的特殊知识层。通过考试后,了解相关答案的孩子或许还会被引导为因为具备对文物有这项特殊性而沾沾自喜。我也不得不怀疑,出题者是否清楚,这些考生的教学指标与考试标准。而对于那些参与了考试而不具备这种特殊性的小学生而言,其实这就是知识与权力的一种社会不平衡状态。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博物馆”教育”,指的应该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正如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教育定义为:让孩子在博物馆这个空间找到方法,可以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划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范畴,才能防止博物馆教育陷进那种揠苗助长的”教育”中。顾洁燕无奈与迫不得已下的博物馆教育现状与期许把博物馆相关内容纳入到考题中,通过政策的强力推动作用,希望让孩子进到博物馆去学习,实属无奈之举,也显得迫不得已。一方面,因为这种动力机制是源于外部环境的,在功利目的驱动下,学生不得不前往博物馆,而非出于学生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没有政策因素去调动,确实很难吸引学生群体去博物馆参观。现实状况中,在博物馆的未成年参观群体中,还是以低年龄群体为主,而少数的中学生群体多是出于学校任务和应付考试的目的而来,即使是学校组织的春秋游、游学之类的活动,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任务推动下的参观行为。2015年针对15岁中学生的PISA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原生兴趣、科学自我效能等方面,跟其他国家的学生差距还很大。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这其实挺悲哀、也挺无奈的。我不是反对将博物馆纳入应试内容,这是在当下实际情况中不得已之举。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博物馆、学校和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需要怎么一点一点来调整优化,进而能促使孩子从小萌发对自然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等的兴趣,并使其成为一种终身喜好,一种非功利的喜好,一种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他或她的个人素养、思维方式或价值观的喜好。杨应时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可用,博物馆教育本质却不可违在当今中国,学校教育开始关注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应该说是值得肯定和欢迎的好事。但我想提醒注意的是,博物馆本身并不是学校,博物馆教育也不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学校教育,更不是畸形变态的应试教育。博物馆是素质教育和终生学习的场所,博物馆教育突出的优势和特色是:基于实物、情境开放、形式多样、受众丰富、资源整合。在学校教育日益看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今天,博物馆教育更应进一步发挥自身所长,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补充,让博物馆成为有助孩子们减负释压、激发自主求知热情的理想去处。如果有一天,去博物馆参观成了学生们新的沉重负担,他们从学校刚刚下课又要去博物馆上课,还必须应付令人头疼的考题,那就不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失败,也是对博物馆教育自身意义的调侃。HONGBO编者按记得2017年高考北京卷的语文试题中,就出现了三个阅读材料均是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体现“让文物走近大众,合理利用文物,发挥文物价值”的当代价值观,从当时的热展海昏侯、妇好墓,到博物馆APP和数字化保护,并与学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相联系。(拓展阅读:难住千万人的高考题,半年前就已“现身”博物馆!)而备受试卷青睐的博物馆热度延续至今,一方面的确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对博物馆的关注持续增加,而这种关注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编者暂时无法断言;另一方面,这看起来更像是对关注时事与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编写要求的呈现,换言之,博物馆内容的呈现更像是试题需求中的一个(看起来像是随时可替代的)知识场景。所以说,平静看待这些现象,在浮躁的现实中踏踏实实走出博物馆的路或许会更有意义。此外,延伸来说,在面对与学校教育(正规教育)的合作时,博物馆教育还是需要明确自己所代表的非正规教育的本质,保证其应有的教育意义,维护这片少有的可以提供自主学习动机的知识净土,以免在博物馆教育领域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博物馆教育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教育原则、教学模式和课程规划,断不可粗糙地把正规教育强加在博物馆教育的身上,正所谓挂博物馆教育之虚,行应试教育之实。编者坚信,当博物馆教育体系得以充分发展构建成型之后,博物馆教育模式散发出独特的教育魅力之后,自然会梧桐花开,凤凰自来。特别鸣谢(按文中出现顺序排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上海博物馆陈曾路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徐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顾洁燕中国美术馆杨应时整理自弘博网专访、新华社、光明日报、山西晚报图片来源于网络编辑:Mark仔#City责任编辑: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Z6P5myr8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