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Mirror头条】《乐队的夏天》:“解药”还是“毒药”?

有人说,夏天代表着蝉鸣、汽水、热浪和音乐。而这个夏天,榜单上多出的一个席位,属于乐队。 六月伊始,一部人在各个音乐节穿梭,切身体会一把狂欢的滋味。也有人躺在家里,喝着“快乐肥宅水”,迎接《乐队的夏天》。 5月25日,爱奇艺《乐队的夏天》首
原标题:【Mirror头条】《乐队的夏天》:“解药”还是“毒药”?有人说,夏天代表着蝉鸣、汽水、热浪和音乐。而这个夏天,榜单上多出的一个席位,属于乐队。六月伊始,一部人在各个音乐节穿梭,切身体会一把狂欢的滋味。也有人躺在家里,喝着“快乐肥宅水”,迎接《乐队的夏天》。5月25日,爱奇艺《乐队的夏天》首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乐队、舞台狂欢下的乐迷,都让大众的目光聚焦在这一档等了八个月的节目之上。节目播出两期后,爱奇艺最高热度升至67.86,综艺排名第6,豆瓣评分7.4分,作为初播成绩来说,显然是合格的。但有多大的热度,也就有多少的争议。依旧是乘着小众文化的这场“东风”,《乐队的夏天》经历了怎样的争议?又刮来了什么样的未来呢?“春天”在哪里?“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就是那种昔日重来,他们小孩想起碟片,我们想起的是那个光芒万丈的摇滚时代”。当面孔乐队的《梦》演唱完毕,高晓松忍不住转过头对张亚东说道。怀念又感慨的神色间,是对中国乐队黄金时代的追忆。说起来似乎成了颇具时代感的话题,乐队也曾是中国乐坛光芒万丈的存在。1994年12月17日,被中国摇滚乐时间长河镌刻下的演唱会,以魔岩三杰为代表的乐队唤醒了一代人被束缚的灵魂,直白、自由的旋律和歌词一次次冲撞固有的音乐“思想”,香港记住了魔岩三杰,时代同样记住了这场爆裂疯狂的巅峰时刻。“他们空手而来,这是一个没人见过,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演出。在没有人能预料的状况下,几乎全程陷入了不可思议的状态。”魔岩时代的策划者张培仁曾在《中国摇滚乐的春天》中写道。作为贝斯手参与了演唱会的欧洋说起这段经历依旧热泪盈眶。只不过几十年时光荏苒,当年23岁的他如今被高晓松调侃“比那时候老了很多”,曾作为顶级代表的面孔乐队也经历了解散、重组、和重新启程。如今再次站在《乐队的夏天》的舞台上,即使依旧让听众感叹“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但他们仍是只得到了126票,仅仅居于首期11支乐队中的第五位。时代记住了他们,但显然盛世不再属于他们。在这个“夏天”来临之前,国内的乐队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而后在漫长的“倒春寒”的过程中,四散分离。面孔乐队这支成团30年,带着时代烙印的老牌乐队的经历,在轻描淡写的“走的我们欢送,来的我们欢迎”的回忆中,似乎进一步昭示着那个曾经属于摇滚乐队的“夏天”,已经化为“曾经”。与之相对的,是更多小众音乐下更多新乐队的野蛮生长。如果说第一期节目中略显不伦不类的BongBong乐团是偶像时代下的产物,那么在最新一期《乐队的夏天》中更多的“无名”乐队的出现,则完整的展示了新乐队的“尴尬”。九连真人、斯斯与帆等等乐队皆是小众音乐的代名词,在巨大的差异鸿沟中,台下的导师与乐队们,几乎没人认识他们。在“界面新闻”对于米未的采访中曾提到,中国有几千支可查证的乐队,每年有数百场大小音乐节,但构成年轻人文化娱乐生活一部分的乐队始终没有进入更广泛大众的视野。一面是断层,一面是代沟,两代人站在山的两端,遥遥相望,这是乐队难以维持的平衡。《乐队的夏天》是什么味道的?《乐队的夏天》是这样开场的。“五音不全”的马东说着段子,搭配着五颜六色的插画式风格,如果不是确定,大概有人会将它当作《奇葩说》。它的阵容搭配方式也的确像是“音乐版《奇葩说》”。在音乐行业纵横二十多年的张亚东、吴青峰以及还未出场的欧阳娜娜代表着三个时代的音乐之声,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也呈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乐队的态度;调侃自己“七个音唱对四个”的马东和以乐迷身份入场乔山则是“小白”,负责提问和幽默;而对什么都能侃上一二的高晓东,则像是两个群体间的“润滑剂”,负责和观众普及音乐知识,和乐手们聊曾经的辉煌。除了“导师”方面的对于各个圈层的“照顾”,《乐队的夏天》中31支乐队同样也是颇有时代的意义。代表着中国乐队辉煌时刻的老牌摇滚乐队“面孔”;对80后90后影响至深的痛仰、反光镜等;此外还有诞生于偶像时代的BongBong、Vogue5等,节目中的乐队纵使未能囊括当下所有的音乐类型,但却可以从其中一窥目前中国乐队的现状。对于集结了31支中国乐队,最终要角逐出TOP5的《乐队的夏天》而言,不论是阶梯式的嘉宾选择还是乐队阵容,《乐队的夏天》的前期的野心已经显而易见。但相比于阵容方面所带来的安心,节目内容本身更具争议。有媒体拉片第一期《乐队的夏天》后发现,2个小时的节目中,开场投票15分,访谈部分54分钟,乐队表演25分半。从篇幅来说,或许也就不难怀疑为何有人将其定义为“《奇葩说》中穿插乐队表演”。事实上,从“台柱子”马东以“先天音痴”的自我介绍为开场开始,《乐队的夏天》大概在专业之外为普通群众开启了“小白晋升之路”的副本线。不过当具争议性的对于朋克的理解等话题出现,也难免让人怀疑其蜻蜓点水式地简单呈现。另一方面,在不少乐迷看来,节目中对于乐队科普是稍显多余的。豆瓣网友April直截了当:“所有火的节目都是沉浸式的,从来没有一个科普类节目可以S级,优质的竞演类节目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让演出本身去介绍演出者,而非用大量的辅助说明。”在第二期节目片头,《乐队的夏天》特意强调了“纯享版”的原因,大概也是基于此。必经之路事实上,这不是乐队们的综艺首秀。2018年,《中国乐队》播出。在各个平台发力原创小众综艺、圈定高价值用户的档口,《中国乐队》也曾被寄予掀起“乐队元年”的重任。但节目播出过后,其所面临的则是完全二元分裂的局面。挑剔的圈内的人在豆瓣为其打下了5.0分的低分,而懵懂的圈外的人却对它一无所知。没有人身价暴涨百倍,没有任何流行语诞生,没有人学会比摇滚手势。对比着热闹的民谣、嘻哈和街舞,赶上小众圈层大好时光的乐队显得格外的冷清。有网友将原因归结为乐队演出的本质不同。虽然同属小众,但相比于舞者、rapper对于自我的展示,乐队则更像是在表达自己的音乐而非音乐人自己。而乐迷们,针对嘉宾阵容、乐队表演时间、音乐的诠释方式,分化为“乐队要火了”和“乐队要完了”两种声音,摆明了和乐队一样的“不好搞”。大概所有小众的表演形式,在出圈的过程中都要经历这样一次自大众的道德审判。有人力挺,也有人痛骂,但无论是消解还是新生,依旧可以肯定的是,这都是它们的必经之路。当乐队突然迎来大量并不属于这个圈子的粉丝,谁也无法预料事态将会如何发展。不过,故事才刚刚开始。就像《乐队的夏天》第二期的黑马九连真人。在舞台之前,没人知道他们是谁,舞台之后,一首用客家话唱的《莫欺少年穷》让他们脱颖而出。“当年他们像战士一样,用歌词写成的一颗颗子弹,混着一腔热血,向一切旧的音乐传统发起攻击,现在,他们自己变成旧的音乐传统时,凭啥不能被更新的乐队发起挑战?”知乎上,在“如何评价《乐队的夏天》中,一位网友这样说道。—TheEnd—总编|韩英楠编辑|昆仑校对|黄平END张雪迎:期待、享受、满足,在表演的世界里舞蹈为什么你的抖音号始终无法变现?END商务合作|约稿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Z6Ppzqp6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