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60年代的作品&诺奖作家多丽丝·莱辛两部短篇小说集出版_写作

12月19日,北京单向空间·大悦城店迎来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世界”。她的两部短篇小说代表作《到十九号房间去》和《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于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青年作家文珍、

原标题:诺奖作家多丽丝·莱辛两部短篇小说集出版

12月19日,北京单向空间·大悦城店迎来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世界”。她的两部短篇小说代表作《到十九号房间去》和《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于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青年作家文珍、邓安庆同样深谙短篇小说写作的幽微。他们怀着对莱辛由衷的热爱与敬佩,与在场数十位读者畅谈了莱辛及其短篇小说创作。

新书发布会现场

一出生就具有世界性的视野

对谈伊始,两位嘉宾跟读者分享了莱辛之于其他作家,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邓安庆羡慕莱辛的身世,生在波斯(今天的伊朗),又随着家人移居非洲津巴布韦。她像一个世界公民,在全球留下踪迹,因此“一出生就具有一种世界性的视野”。

青年小说家邓安庆

邓安庆特意念了一段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学院的授奖词,其中提到:“多丽丝·莱辛曾是富有社会里的一个穷人,男人当中的一个女人,黑人当中的一个白人。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独立的知识分子。她揭示了奉献于乌托邦和倾心于集体的诱惑力,说明了一个胜利的意识形态如何能虚假的救赎方式欺骗我们。她描述了幻想的破灭,描写了乌托邦的虚假,描述了各种灾难,描述之清晰,令人毛骨悚然。”

邓安庆指出,正因为莱辛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写作,所以她不论对男人、女人的两性关系,还是对政治议题等都有自己的深层思考和关注。

在文珍的印象里,莱辛是一位非常温暖的作家,“温度比一般作家高”。作为一个在殖民地长大的女孩,“她正好有沾染这种殖民地的火热和非洲偏远地区的视角。”

“因为她看到过很多苦难,她加入共产党,她小说里面有非常多的问题是在讨论左派的问题,讨论我们如何帮助穷苦的人,如何才是真实的美德,怎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受苦的人和受苦的动物。……她也在不停问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做点什么。”

文珍认为,阅读这样一位宝藏作家,短篇小说是非常正确的打开方式。

对世界、对物种足够平视

莱辛的短篇作品一大的特点就是清晰。两部短篇小说集里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事件,都是以非常清晰、有力的笔触写就的。

被问及最为喜欢和惊喜的篇目,邓安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天堂里上帝的眼睛》。这个讲述一对英国夫妇或称情侣在二战六年后去一个德国村庄——战胜国的国民去战败国的村子——旅游的故事所捕捉到的两国国民的内心情绪,让他觉得就像“你睡在床上,总感觉下面有什么东西扎着你,你仔细摸摸又没有,但是一躺下去又扎着你,就那种很细很细的扎人的东西,那些东西是隐藏在厚厚的棉被之下的东西,但是能感受到”。

同为写作者,邓安庆体会到莱辛写作这个故事时可能会有的艰涩时刻,以及为顺利推进故事,莱辛可能有过的愁苦与兴奋,这种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让他更为珍视这个故事。

青年小说家文珍

文珍则选择了《恋爱的习惯》一篇,她“感动于一个女性作家对另外一个性别的理解”,莱辛在故事中所展现的“平等、理解和温柔到现在看起来都是很前卫的一种女性主义的观点”;此外,故事里“还是有一种相信,相信两性沟通是可能达到的,这个理解是可能发生的”。

面对“如何看待莱辛那类女性与猫的短篇”和“从《穿过岩洞》这个颇能展现少年心气的故事,谈谈少年时代对一个作家的写作有着怎样的影响”两道专属题目,两位嘉宾分别给出了极为动人的回答。爱猫人士文珍实实在在感受到莱辛对猫的感情,看出莱辛之所以把猫“写得这么活灵活现,写得这么独立、这么美丽,写成跟人平等的生命体”,是因为她具有很多跟猫相处的生活经验,是因为莱辛“不会过卑过亢”,对读者足够信任,“对世界、物种足够平视”。

邓安庆回忆,《穿过岩洞》是他上大学时接触的第一个莱辛的短篇。这个以小男孩的视角写的故事跟莱辛其他小说很不一样,是她较为罕见的一类视角。故事本身特别简单,小男孩为了跟陌生伙伴较劲,不断练习海底憋气,努力穿过海里岩洞。由此,他点出,“少年时代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我需要命名这个世界,我需要让这个世界在我脑海中建构成我自己想象的一个样子。”

写作是“孤独但饱满的过程”

对谈后是热烈的读者交流环节。有读者问道“近年来女性主义写作是否被过多提及”?文珍从身边以及近十年来女性所处的现实和网络环境谈起,指出女性主义写作对于提高整个社会对女性处境的认知及切实改善其处境所具有的严峻的现实意义。她清楚地表明,女性主义写作不是“要特权”,而是“大家要发出声音”;不是在强调两性的“对抗性”,而是“我承认我的女性视角,我承认我受限于我的性别,男性也同样受限于他们的性别,这样才有对话的可能。”

对于读者提问的“天分和勤奋,对作家的写作哪个更重要”,邓安庆从自身的写作经历出发,说明写作者除了天分这个先决条件外,“要有非常辛苦的劳动”,写作中“很细微的感受一定要从长期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

他借由《穿过岩洞》这个故事里小男孩长时间默默练习憋气,最后成功穿过海中岩洞的经历,指出写作是一个“孤独但饱满的过程”。热爱写作的他说,写作“就是我穿过岩洞,浮出海面,看到蓝天的过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K9jj6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