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咪蒙中学时读过咪蒙,那时她还没红

本文转载自未读(ID:unreadsky) 书只是通向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入口。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史诗级灾难片《开学》上映的日子。不知道你的暑假作业在最后一天赶完了没有。反正我没有,因为我早就没有暑假作业了...... 过去折磨人的经历往
原标题:中学时读过咪蒙,那时她还没红本文转载自未读(ID:unreadsky)书只是通向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入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史诗级灾难片《开学》上映的日子。不知道你的暑假作业在最后一天赶完了没有。反正我没有,因为我早就没有暑假作业了......过去折磨人的经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消解成美好的回忆,校园的记忆便是这样。本期“未读话题”,恰逢开学季,我们找来了几位朋友,聊了聊他们中学时代读过的课外书。说起这个话题,我们总是会想到《海底两万里》《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西方文学经典,要不就是安妮宝贝、小四、韩寒、张悦然......中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似乎总有些并非巧合的雷同,还有些千百年雷打不动的意味。横跨在“中学生必读经典”和青春、网络文学之间的巨大鸿沟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初恋这件小事》然鹅,在回想起中学时代读过的书时,我们发现这段记忆中还包含着其他惊喜。有人谈起了当年在《女报》上写专栏的咪蒙;有人讲到了自己暑假看言情小说,“随手一翻就是色情场面”的神技;有人回忆起了“杂志里夹问卷,买书看书去书店”的年代……“不知道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看些什么呢?”以上这些抚今追昔的“老叔叔老阿姨们”最后都发出了这句感叹。“咪蒙以前是专门写古人轶事的。”@大狸子猫中学在读什么啊?《哈利波特》,张爱玲、木心,还有郭敬明啊。(笑)嗯,其实我中学的时候喜欢看一本叫《女报》的杂志。咪蒙还没有红的时候在上面有专栏,那时候她的文章和现在公号上的风格很不一样。她之前是专门写古人轶事的,后来好像也有在韩寒的杂志《独唱团》上写文章,风格还是和以前那样。咪蒙作品《圣人请卸妆》咪蒙也是南方系的啊。以前应该是在深圳?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去深圳找工作的吧,到深圳这种全是异乡人的城市打拼。《女报》也是这个风格:在都市努力生存的女生。咪蒙以前不红的时候写得很潇洒,现在写公号是认真钻研过套路的,写得特别拘谨。最近她好像离婚了,我还挺难过的。“我妈带了上百斤言情小说回家!”@X大叔每次别人说到日本文学时,我都会蛮自豪地表示高中时看完了所有我能找到的日本文学。大概是因为我比较变态吧……想起来初中一年级暑假,我妈从一家倒掉的租书店带了上百斤的言情小说回家。那种一捆一捆的,你知道吗?那些小说我全看了......最后练就一个神技:不管哪一本,随手一翻就是色情场面。“有点想念那个网络不发达的时代。”@COCOON我妈和绝大多数优秀的家长一样,会根据“中学生必读的100本经典”来给我买书。所以,很幸运,我高中时读了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不过,对于时刻渴望着小众的我来讲,就算再“经典”,也还是觉得不够,没个性啊。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可以说花光了我所有的运气。纪伯伦《沙与沫》我们那儿的书城有“盗版一条街”的美称,在那些油墨味满满的书架上,我“偶遇”了中学时代最喜欢的三位作家:纪伯伦、泰戈尔、梭罗。还因为这份缘,给泰戈尔写了一首诗,一度被家人当成是早恋的证据。现在想起来也是很羞耻。不过啊,突然有点想念那个网络还不太发达的年代了:杂志里夹着“读者调查问卷”,买书看书需要去书店。“这是从母胎里带来的差距啊......”@了了我高中的时候念的是外国语学校,也算是走在潮流最前端了。那时候我们班有个“读书角”,我们集体订阅了《南方周末》和《VISTA看天下》,在全班传着看。语文老师逼我们读刘瑜、熊培云,还要做好词好句摘抄,现在想想,都是什么鬼哦。后来大学我读了文科实验班。我们班分了“文、史、哲”三个方向。有一次我真是惊呆了。我们班里有个学哲学的同学,据说他高中就在读黑格尔了,还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什么的。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差距简直是从母胎里带来的。“侄子借走了我10年前买的东野圭吾。”@Lemon我侄子升初三了,前几天他被爸妈带来我家,说要向我请教一下学习经验,问问我读什么书。我看他不好意思开口,就先问他在看什么书,得到的答案都是“初中生必读”和“语文老师推荐”的那几种。但当我俩独处的时候,他悄悄问我:“姑姑,你看过《白夜行》吗?”侄子说他看不懂这本小说,一堆人名搞得他很乱,就找来日剧看。我劝他对前一百页保持耐心,东野圭吾擅长在前面用一条条线索织网,“收网”的时候会很精彩。我其实有点吃惊,因为这是我在他这么大的时候读的书,想想已经过去10年了。那时候这本书刚刚上市,我和朋友在书店看到,也不知道是讲什么的,就觉得黑白封面很酷,买下来轮流看,结果完全被迷住,然后我俩轮流买东野圭吾其他作品,基本把那前后三年东野圭吾的作品都看过来了。侄子看着书架上的一排东野圭吾,特别兴奋,还拍照在qq上发给他同学看。我答应借他几本,但要他期中考试进步再来换其他的,他用力点着头。走的时候他紧紧捂着书包,还跟我使眼色,好像我俩之间达成了什么神秘契约似的,我都被这中二boy逗笑了。我上豆瓣看了看,《白夜行》已经有超过22万人评分。对于一部火爆的院线电影,这个数据很正常,而对一本书来说,这简直是奇迹了。不知道我侄子跟同学聊天的时候,会不会把东野圭吾写成“dygw”这种00后暗语,不过我知道我和他之间有同一本书在连接着,这感觉还是挺好的。如果有机会给中学时代的自己推荐一本书我会推荐这本在法国家喻户晓、长销12年的《苏菲的哲学课》这本书出自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法国的哲学家、大学哲学教授他亲自为不知道如何学哲学的女儿写了这本入门路子超正且简单易懂的读物这本书是父亲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非常适合送给正在念中学的朋友让中学时代的课外书不只有“必读书目”30堂哲学启蒙课,每堂课15分钟用碎片时间也能掌握哲学基础真正“引起兴趣,找到目标”让哲学入门变得轻松有趣苏菲的哲学课:哲学家父亲写给女儿的30堂哲学启蒙课[法]多米尼克·贾尼科|著黄广凌|译2018年9月未读·思想家出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YVMN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