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西:“非遗”闹春 别样年味_文化_技艺_手工

湖北郧西:“非遗”闹春 别样年味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鼓点落下,唢呐吹起,两只形态各异的狮子踩着节拍,时而跳跃,时而打滚,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1月13日,湖北郧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成果展在该县文化体育中心举行,郧西七夕、郧西糖

湖北郧西:“非遗”闹春 别样年味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鼓点落下,唢呐吹起,两只形态各异的狮子踩着节拍,时而跳跃,时而打滚,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1月13日,湖北郧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成果展在该县文化体育中心举行,郧西七夕、郧西糖画、乞巧花馍、罗氏根雕技艺、申氏榨油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喜迎新春。

郧西县文化和体育中心场馆外民间艺人舞狮表演。白阳摄

“我要一个兔子!”“再画一只蝴蝶吧!”……郧西糖画展位前,一群小朋友将小摊团团围住,目不转睛地盯着师傅的一招一式。

只见师傅手执小圆勺,舀起小锅中的麦芽糖稀,在银白色的铁板上作画。晶莹剔透的糖液缕缕洒下,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子便呈现在众人面前。等到糖的温度降下,糖画逐渐定型,老张便把竹签往上一贴一提,一幅作品正式出炉,惟妙惟肖的神态引得游客争相购买。

糖画师傅名叫张庆山,是郧西手工糖画第五代传承人,郧西糖画于2021年被十堰市文旅局评为市级非遗项目,张庆山于2022年被郧西县政府评为“郧西工匠”。

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风采,非遗展现场热闹非凡。

好漂亮!玫瑰、月季……但是,非遗乞巧花馍的展位为什么卖花?展位旁边的李丽正捧着一束“花”仔细端详。

“您再仔细看看,这花可是馍馍做的,红色的面加了红曲米,这朵粉色的是用仙人掌果汁调出来的!”乞巧花馍坊卢芸说着摘下一朵“花”递给李丽。

“郧西七夕”民俗乞巧花馍“巧食”吸引了游客驻足欣赏。邹景根摄

“乞巧花馍作为七夕‘巧食’,流传了数百年之久,是‘郧西七夕’民俗传承中重要内容,2022年乞巧花馍被评为县级非遗项目。”乞巧花馍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卢芸介绍,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郧西七夕、郧西糖画、乞巧花馍、罗氏根雕技艺、申氏榨油技艺等多个非遗保护项目集中展示。邹景根摄

近年来,郧西县登录入档的非遗资源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技艺、戏曲、民俗等十大类100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4项、市级17项、县级128项。

“手工织的围巾和平时买的围巾真的不一样,特别柔软!”郧西手工织布技艺展位前,熊思琪正拿着一条围巾爱不释手。两天前,熊思琪从随州市来郧西旅游,听说有非遗展,她起了个大早赶来探访。

“你有兴趣也可以来学,我们这里提供原材料和免费教学。”郧西天河七巧坊非遗传承人王立兴介绍说,“非遗展的举办让我们的技艺走进大众视野,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为传承非遗文化营造好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郧西传统手织布技艺于2014年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展会是宣传非遗文化的好时机,王立兴早早准备了手工织锦围巾、金牛送福和画鹊兆喜绣花枕以及手工拖鞋等多种产品。

“用展会形式让非遗‘活’起来,使更多人走进郧西非遗,了解郧西丰富的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创造转化、创新性发展。”郧西县文化和旅游局文旅局党组副书记高齐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成果展从1月13日开始,通过现场表演、技艺展示、作品展示等方式,全方位展现郧西七夕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津古镇文化、地域传统文化的魅力。(邹景根、白阳)

郧西县组织书法家协会志愿者为群众书写春联。邹景根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qDz7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