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诗无穷数 竹城唯一座_赤水_竹林_竹编

认真烹饪的一桌美食,是当地人用心生活的侧面写照。 杨昌芹与她的竹编。 张浪 摄 小小竹笋有着不同的烹饪方式。

认真烹饪的一桌美食,是当地人用心生活的侧面写照。

杨昌芹与她的竹编。 张浪 摄

小小竹笋有着不同的烹饪方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旻佳 李舒涵 黄怡雯 张斌

《礼记》有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在文人墨客笔下,竹是气节的象征,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有着“此君志欲擎天碧”的傲气,有着“君心节直更心虚”的风骨,更化为笛声吹一曲鹧鸪飞。

君子当如竹,气盖冰霜,风骨不改。深藏在中国西南贵州的赤水,将竹的生命以另一种形态延续。这里的人与竹一样,坚韧、努力,充满向上而生的希望。每一寸破土的嫩绿,都在歌颂这片土地的生机,竹丝在指尖的舞蹈,让人与竹一同“步步高”。

赤水竹丝舞动指尖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游走在竹林深处,远方一身素衣的杨昌芹循竹而行。

这位省内知名的“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如此年轻,却是推动竹编从赤水走向全世界的重要人物。

跟着杨昌芹来到位于赤水市大同镇的极竹堂竹编基地,推门而入迎面所见是一份独属于竹的宁静。

这里是竹的另一个世界:竹编的灯耀着温暖的光,似乎是那一盏等你回家的灯;竹编茶具静静不语,等待着有缘人与它耳语;竹编的椅稳如磐石,摇动之间穿越百年时光;竹编的杯承载乡愁,岁月的水化作生活的温柔。

且看杨昌芹点“竹”成“金”。一根普通的慈竹,在编艺人手上经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比纸片还薄的竹丝。

围坐一起的姑娘们,指尖沾水,用纤纤细手一篾一折,三两下编成一个结。一来一回中,无数个结编成线,无数的线串联成幅,不一会儿杯盏便穿上了一身竹编的“新衣”。

在姑娘们的手中,竹丝格外听话,不仅将一丝丝竹丝化为竹编,更是让小小竹编化为财富。

杨昌芹宛然一笑,说道:“从2012年至今,接受竹编技艺培训的人群涵盖了周边的留守妇女、易地扶贫搬迁户、残疾人、学生等,每年我们培训达万人。”

此外,她还与当地学校合作,将竹编带进中小学课堂,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让非遗技艺有了更好的传承。

这是天然竹资源与非遗手工艺的美好碰撞。古时说,云烟过往,归往竹林深处。今日言,可盼之期,得于竹林之意。

人间至鲜藏于竹间

一场冬雨,万种愁绪,凛冽的风告诉人们,仲冬时节正式开始。虽然气温已降,但是寻找鲜食的脚步,还在竹林里穿梭。

与想象中的皑皑白雪不同,郁郁葱葱的竹林让贵州赤水有着好似春日般的活力。

绿色,就是生机。此时,虽已过大雪时节,未破土的竹笋,在土地里积蓄力量,计划着在春天一鼓作气。可偏偏积攒力量之时,当地人发现泥土覆盖着的冬笋,似乎比以往更加美味。

灶火一起,烟火的气息给冬日平添了一丝温暖。三五个冬笋,切片后与竹下奔跑的乌骨鸡炖在一起,无须过多佐料,已是自然鲜香。这冬日寒冷中,捧上这碗热汤一饮而下,暖流遍布全身,鲜美充盈口鼻,吃在嘴里满是乡愁。

赤水,竹乡,竹子在当地人的手中化为一桌宴席,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除了这一碗冬笋炖乌鸡,烟熏过后的筒筒笋烹饪后爽口味美,自家腌制的糟辣椒炒制方竹笋酸辣可口,虽然只是几味家常小菜,香气却早已萦绕舌尖。

小小竹笋有着不同的烹饪方式,也有着不同味蕾体验。

吃竹,也更懂竹。一片竹林一片金,利用苍苍竹海的庇荫,当地人因地制宜种植羊肚菌,朵朵冒头的羊肚菌不仅营养价值高,更是为食客们所爱。而自家饲养的土猪被当地人以传统的手艺腌制成香肠腊肉,烟火气熏制数月,切片后腊肉晶莹剔透、香肠脂香四溢,闻着味儿大概已经馋哭了隔壁小孩。

认真烹饪的一桌美食,是当地人用心生活的侧面写照。

品竹,爱竹,便是当地人用心生活的侧面写照。《日日三餐,早·午·晚》中这样写道,“常日三餐对我而言,绝不单单只是果腹生存之必要,更是滔滔人世奔忙生活里的安顿依归与喜乐源泉,非得认认真真、全心全意全念面对不可。”

一桌竹笋盛宴,是自然的味道,也是乡愁的味道。

赤水,一处独特的宝藏之地,竹成为特殊的食材来源。在竹中,他们领悟到了自然的更迭,感受到了生态的馈赠。

“中国竹都”风华清靡

赤水坐拥竹林面积138.2万亩,占全国竹林面积的1.3%,占当地国土面积的49.2%,是全国少有的竹林面积过百万亩的资源大县,产业覆盖竹农率达100%,居全国县(市)级第一。

依托丰富的竹资源,赤水市的竹产业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已初步建成了竹资源培育、新型竹质材料加工、竹浆造纸、竹笋加工、传统竹工艺生产、竹林下经济和以竹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与康养一体化的竹产业全产业链体系。

近日,经专家评审通过,赤水市获得林草产业特色区域品牌“中国竹都”培育试点单位资格。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在北京组织召开贵州省赤水市“中国竹都”林草产业特色区域品牌专家评审会,专家对由赤水市林业局报送、中林联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赤水市“中国竹都”品牌培育试点申报书》进行线下评审,赤水市相关单位通过视频连线进行汇报和答辩。

中林联研究院对赤水市此次委托开展林草产业特色区域品牌——“中国竹都”编报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技术团队到现场开展实地调查和走访,按照开展区域品牌培育试点的相关要求,多方面收集材料和开展座谈交流,在地方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经过详细核证、沟通和交流,凝聚团队智慧和力量,形成了赤水市“中国竹都”品牌培育试点申报建议书,并提交专家组进行审核。

为确保“中国竹都”能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将采取动态跟踪的办法,包括融合相关渠道和平台资源,支持赤水市竹产业的发展,让赤水市竹产业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经过深入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赤水市“中国竹都”申报材料基础工作扎实,内容全面,目标明确,任务合理,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竹产业是赤水市的主导产业,资源特色鲜明、品质优势明显、生产历史悠久,产品市场认可度高,特色主导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代表性和竞争力。

在评审会上,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如何做好赤水市“中国竹都”林草产业特色区域品牌培育试点工作,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和意见。建议赤水市要进一步提高品牌培育建设的工作意识,把“中国竹都”林草产业特色区域品牌培育工作推向深入,在统筹好相关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品牌培育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竹产业发展规划工作。

这是一种植物和一座城市独特的相濡以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4wDZGn0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