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白 旧梦&王新民:魂牵梦绕是乡愁|中原作家_农村_故乡_回大

作者|王新民 来源: 河南文艺出版社 (官微) 周瑄璞《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 这是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人口两千多人的村庄——河南省临颍县大周村的由来、传说与故事

原标题:王新民:魂牵梦绕是乡愁|中原作家

作者|王新民

来源: 河南文艺出版社 (官微)

周瑄璞《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

这是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人口两千多人的村庄——河南省临颍县大周村的由来、传说与故事。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在大周村度过了童年时光。人类有着寻根的欲望。离开故乡40年后,作者重返魂牵梦萦的大周村,倾听、观察与采访,重新认识与感受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捕捉它不为人知的热闹与冷清,聆听日常生活的喧嚣之声,感受乡亲沉默时的内心诉说,从而达到情感的共振。扑面的乡音与乡情及内在乡愁缠绕作者笔端,纤毫毕现地呈现了农村巨变背后的世态人心与乡村表情。

大周村,“一个热乎乎的真实人间”,既是中原乡村当下风貌的留影,也是中国广袤乡村的现实缩影。

回大周记,是作者一次从精神故乡到文学原乡之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家出身的人们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笔者如此,周瑄璞也不例外。

尽管我们离开故乡在外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在故乡的时间,但魂牵梦绕的常常是故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以及发生在故乡的故事。尤其是作为作家,故乡还是他或她创作的源泉或基地,贾平凹是如此,莫言是如此,周瑄璞也是如此,其长篇小说《多湾》是例证,《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以下简称《回大周记》)也是例证。

这是一部非虚构的纪实文学,是一部真实的当代中国“三农”的信史。

▲《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目录

过去,由于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书写乡村的作品大多是歌颂的,所谓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也。近年来也有少数作品将乡村描写得一片凋敝一无是处。

曾生于斯长于斯的周瑄璞在通过长期多次回乡仔细的观察、深入的了解和亲身的体验,用她饱含深情的笔描写出当下中原乡村的真实面貌,正如其书中所道:

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苦难之地,而是一个热乎乎的真实人间。这里有淳朴善良、踏实肯干、热情乐观的人们,也有懒汉滑头、奸佞小人、鸡鸣狗盗。人性有多么复杂,这里就多么丰富;生活有多么广阔,这里就多么深厚。

比如书中主要人物周大国身体不好,但大脑发达,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成为新一代“地主”,在广阔天地里大有用武之地,为粮食生产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却在外地投资商盖的楼房中打主意,谋利益。

又如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举家族之力想在自家宅院盖房,终因自家叔叔的性格原因和涉及宿怨或利益者的搅扰和阻挠而未遂。对于要打官司解决房子问题的叔叔,作者和叔叔的儿子主张和为贵,指出:“这官司,你就是打赢,也是个输,为了盖房,把乡里乡亲都得罪了,咱今后还咋好意思回来?”

▲《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内文插图

这是一部描绘新时期农村变迁的史诗。

在书中,我们看到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着沧桑巨变,农村学校不断萎缩,有条件的学生们纷纷进城上学,农村女青年几乎倾巢出动到城市打工,男青年娶妻成家难,农村家里哪怕有楼房也不行,丈母娘法则是要娶我女儿,就得在城里买房子,婚姻成为在城市安居乐业的跳板。

也有安于在农村施展才能的且大有作为的,比如《耕读王永杰》一章所写的种薯大王王永杰不仅勤劳能干,带领村民大种红薯,巧存红薯,而且好学上进,与人为善,正如书中所写:

繁忙的事业,挣钱的目标,没有让王永杰放弃对文化的追求,白天奔忙,夜晚读书,有时候写点小文章,写几幅字。好在农活是一阵一阵的,闲的时候,他把自己交给阅读和书法。

他抄写《心经》《金刚经》,以祈祷天下康宁,人寿年丰,众亲友平安吉祥。

这是一部记录游子乡愁的心史。

作者父母在西安工作,将她留在大周由爷爷奶奶经管抚养,她可以说是最早一批留守儿童。虽然10岁离开家乡,但她魂牵梦绕的是家乡,时不时有归去来兮的愿望,她起初支持资助叔叔在老宅盖房,因故不成,又准备买单元房,又因产权等故未遂。她认识到:“看来,乡情只是隔着车窗看看风景,只是远远地想起时才会生发的虚幻情愫,一旦置身其中,是件麻烦而严峻的事情。”

即使如此,作者也要“尽我一支弱小之笔,此生书不尽,写不完。”“只有尽可能真实地记录,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个普通又典型的村庄,将这些平凡又各具特点的人和事,推送到文学语境之中。”她一边叹息着“回不去的故乡”,一边又深情地咏叹:“正因为回不去了,才会热爱与思念。”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令人感动。

▲《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内文插图

农业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越一粒米、一碗粥的狭隘概念。农业是根本,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解决了吃、穿、用等基础问题,才有工业发展的前提,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工业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和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形势下,农业将再次成为社会一切压力的泄洪池,因为疫情影响的第二、第三产业被辞退的农民工还得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因为脱贫之后还要振兴乡村的政策吸引住了过去外出打工者的心,因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需要外出打工者留在家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从本书中也能看到有些农民因残因病致贫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这就是《回大周记》一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也是此书出版的现实意义所在。

注:本文作者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员。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等著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547k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