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年糕飘香年味儿浓_赵加卿_丁相梅_夏庄镇

赵加卿、丁相梅夫妇制作的年糕用料真、口味好,备受消费者喜爱。 陈光金 摄 中新网日照1月19日电 (梁犇 宋洪飞)俗语说“无糕不成年”。临近春节,在山东日照的乡村,传统的年糕加工作坊又开始热闹起来,街头巷尾飘着阵阵年糕香,给冬日里的乡村增

赵加卿、丁相梅夫妇制作的年糕用料真、口味好,备受消费者喜爱。 陈光金 摄

中新网日照1月19日电 (梁犇 宋洪飞)俗语说“无糕不成年”。临近春节,在山东日照的乡村,传统的年糕加工作坊又开始热闹起来,街头巷尾飘着阵阵年糕香,给冬日里的乡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随着年糕进入销售旺季,买年糕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山东日照莒县夏庄镇夏庄二村的赵加卿、丁相梅夫妇比以前更为忙碌。

大集上村民争相购买年糕。 陈光金 摄

凌晨三点,赵加卿、丁相梅夫妇就已经早早起床,忙着烧火架屉,开始准备制作当天要售卖的年糕。“一般每天三点起来,五六点钟就出门往大集去卖。”赵加卿说。

“莒县做年糕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清末时期,夏庄村民就开始制作和食用年糕,因年糕承载着年年高升的美好寓意,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今年79岁的薛庆慧介绍说,莒地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夏庄年糕打破传统年糕以糯米、黍米为主料的做法,取材更为丰富。

赵加卿、丁相梅夫妇正在烧火做年糕。 陈光金 摄

夏庄年糕除了用糯米、黍米外,还选用豇豆、爬豆等,不但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烟酸、钙、磷、钾、镁等营养元素,而且柔软细腻、不黏不腻、口感舒适,无论煎、炒、烤、还是煮火锅,都不会融化,味道也不会改变,形成独特的风味。

赵加卿做年糕20多年,在传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又根据人们口味的变化,进行调整。经过揉、搓、搅、蒸等一系列过程的组合幻化,产生了奇特美妙的香甜味道。

“年糕制作,食材的选择尤为重要,尤其是主要原料糯米、黍米的选择更不能有丝毫含糊,它直接影响着食物的口感,现在市面上不仅有糯米、黍米,还有加工好的糯米粉和黍米粉可供选择。”赵加卿介绍,当地人喜欢加入豇豆,在增加营养的同时,也赋予了“将都”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赵加卿正在准备制作年糕的材料。 陈光金 摄

利用烧水的功夫,赵加卿先把50斤糯米粉和煮好的豇豆掺混在一起,然后把用热水化开的红糖,倒进混合好的材料里,不停地用手揉搓搅拌,让食材充分融合。“湿了就粘,干了就发白、很硬不好吃”,赵加卿一边揉粉一边感受着材料的干湿程度。手起手落间,精确的配比早已融进了他的掌纹里。

灶膛里熊熊的火苗舔着锅底,蒸汽萦绕在锅上,慢慢的爬上房顶。丁相梅把混合好的材料缓缓地散进蒸屉里,铺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水蒸汽在头顶飘着、聚着,散出的香充满了房间。这一层层的叠加,一层层的积累,赋予了年糕“年年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

由于赵加卿人实在,用料真、口味好,除了赶集销售外,现在上门订年糕的人也越来越多,进了腊月就更紧俏。村民董庆田说,看到热气腾腾的年糕,闻到了浓浓年味儿,也找回了儿时的感觉。

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邢葆东说,在中国,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新年吃年糕的习俗。每到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都要准备点儿年糕,借着年糕——“年年高”的谐音,表达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寓意。“年糕已从2000多年前用以充饥的食物,逐渐演变为民俗节日中的应景食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PRjK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