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书法所有书法技巧全在此二字,看懂之后,对书法的理解就不浅显了!

在书法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字中有阴阳”,那何为“阴阳”呢?方块汉字中真的有“阴阳”吗? 回答是肯定的,字中确实有阴阳,不过要看如何理解了。稍微有些国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自古“一为阳,二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非但在书法中,即使在
原标题:所有书法技巧全在此二字,看懂之后,对书法的理解就不浅显了!在书法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字中有阴阳”,那何为“阴阳”呢?方块汉字中真的有“阴阳”吗?回答是肯定的,字中确实有阴阳,不过要看如何理解了。稍微有些国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自古“一为阳,二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非但在书法中,即使在我们的手中,都有阴阳。一手五根手指为阳,双手十根手指为阴。日常吃饭用的筷子,上头的方的,下头是圆的,所谓天圆地方,筷子为一双为“阴”,一手控之为“阳”。故古人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天下万物皆有阴阳之说。书法中何为“阴阳”?其实如果懂得看“阴阳”,就会明晰为何王羲之的字是“集大成”,是最值得学习的。因为“字中的阴阳”并非是直观的,而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说起的,所谓“一阴一阳”实则指的就是对比矛盾。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道”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高下相随,恒也。意思就是这些矛盾的对比,都是相生相克的,故而说“书法中有阴阳”,并非是直观的,而是在说“长短,粗细,轻重,黑白,奇正,连断”等等对比矛盾。题外话:王羲之书最得中和之气,是阴阳调和最好的,所以学其书可得无数风格。迅捷之有米芾,肥媚之如松雪,闲散之如王宠,跌宕如王铎,狂放刚正如平原。意思就是说,把握好字中的阴阳矛盾,只要寻一点变化,就可自成一格,故王羲之的书法引后世人追捧,千年无有人能撼动其地位,至于都说李世民捧,估计是没看过晋人书录了,上至魏晋同宗,下到南北朝初唐皇室士大夫,皆求王氏墨迹。阴阳把握的最为平衡,所以是更近于“道”的,至于前文说米芾,得之迅捷,但失之稳健,如同阴盛阳衰,所以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学米都会盲目的表现“风樯阵马”这种快意,注意不到米芾“不失稳健”之处。都说赵孟頫的字肥丑,俗。确实赵松雪的字得之肥媚,失之纤瘦。但这只是表象,如此说的人是因为没有在赵字中“见其骨”。后世中书家,各以不同的方式学王,能者也各得一处。所以“书法中的阴阳”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根据个人理解的高低,性格开阖,能各得一处。把阴阳调的最为中和,这是王羲之难以被逾越的地方。当然,上述个人只是笔势,气韵中的取舍,层面较高,大多数人学不到那个层面。基础一些的层面就要从简单的法说起。“笔法”“结字”“章法”中的“阴阳”如笔法中一条线“曲直”“藏露”“向背”比如这个“二”字,只有两笔,但是两个横,一长一短,一直一曲,上歪下正,一藏一露,上取“向”,下去“背”。这些都是变化,如初学,肯定是只在乎两横的位置,大体上不会关心这么多。这也就是所谓的矛盾了。当然,每个人写“二”都有不同的手法,有些人两个横都是藏锋,或者露锋。有些人把两个横写的都是平的。这个也有可能,因为矛盾对比太多了,阴阳变化多种多样,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全的,都是依据个人的习惯而定,至于用出多少,就看个人追求了。写字是一件下意识的事情,所以这些矛盾变化都是出于无意之间,非常能看出这个人的书法技巧的水平,但是不代表书法水平。但是也有些高手,比如王羲之本人,就常常只去两三种变化,故而比较平和。“连断”“提按”“转折”“虚实”看其中连断的变化,包括一些转折的应用,王羲之大题上海保持在“121212”这个感觉,比如书谱,连断就会有“123123”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定律,只是一个大题的规律,而且也未必全准确,只做辅助理解。这些变化,其实是检验一个人笔法能力的标准,临帖时,只有做到像,创作时只有无意之中用到很多,才能说明吃的比较透。比如二王中部分转笔很肥,也不多。但是我临帖的时候,会让“转”多一些,偶尔也会让“折笔”多一些,这些都是自己控制来的。包括其中的“连断”,有人写字“油滑”意思就是不懂得断笔,到笔势尽时断,到意尽时断,才能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美感。再比如结字上,左奇右正,也是一种对比,一个字左右结构的两部分就有对比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变化。再比如左边点画之间比较密,右边比较散。中间一大块空白可谓“中空外实”,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变化。至于用笔上,细节里还有一些笔势上的变动,非常灵活,是有违日常书写习惯的,很难把握。这就是王羲之表现的比较突出的地方,王羲之在“阴阳”矛盾对比变化上,字里是最全面的,而我们学字,一学形,二学理。“理”才是根本,颜真卿就是得了“理”所以即使字形与王羲之非一路,用笔也与王羲之非一路,但是在字的处理上却也异常精妙,这就是学了“理”。其实只要看到这些“阴阳变化”,学字就容易了些。所有的对比矛盾都是“阴阳”,至于看到多少,就需要自己去一点一点发掘了。字形上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发现的,难处就在刚才所提及的笔势的转变,如按习惯,味道就不对,如不按习惯,写起来就很有违习惯,这个是比较难的,我个人也是偶尔才能察觉,这个需要对帖临的非常熟悉,才能体会运笔中这种变化。即使发觉了这些,也还有一些高手更关注的事我们没看到,所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笔耕不辍,临多一点,就有机会发现多一点,水平高一点,眼力也随之高一点。再有就是章法中的“阴阳”,我向来不排斥国展作品,因为国展作品在“技巧层面”表现的是最多的,所谓“竞技场”就是这个意思,国展章法于表现力上颇多可学之处,但是最好只学理,不学“风”,否则就容易前人一面了。比如上图中,虚实,布白,轻重,浓淡干枯对比等等,可谓章法中的阴阳。其实字的细节未必全漂亮,因为这种字中的线条,很多是我认为质量不够的,虽然字有出处,章法漂亮,但是很多字的用笔质量,我觉得不太合格,但是评委比较看大面(因为作品大多都是八尺大小,大字用笔失真正常,所以章法比较重要),故而这种章法搞得好的入展就很容易。包括一些学一两年书法就能入展的人,也都是章法搞得好,细节并不行。当然这是题外话。此只想解释书法中的“阴阳”,理解起来很容易,看起来也比较简单,但是学起来就非一朝一夕了。初学时看古人临帖临一本三五年,我觉得实在太慢,后来才觉得这是临的快的,也比较粗糙,只学大面的那种。多了解传统文化,尤其百家经典,对理解书法有帮助,我在没学书法时对这类书籍下的功夫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学起书法来理解表皮之下的内容也并不难。学书法之后,你还会发现,对传统艺术的理解能力就更上一层,以前听不懂的戏曲,逐渐能听到其中的妙处了,跟书法又有暗合之处,传统乐器的古曲,如晦涩一点的“古琴”比古筝要难得多,听起来味道也更足了。希望此文对大家有帮助吧,千万别看别人谈书法中的“阴阳”就骂“玄乎”,这不会显得自己有多本事,反而更显无知。不知不觉写这些快两个小时,请大家点个关注支持一下,谢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E3YrgY.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