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节 快速问医生佛洛依德恋母情节的理论,并不根本

然后是公理九: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说了潜意识是记忆的全部及记忆的交集。由于公理二和公理八,其实可以推导出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我也在前面的章节中论述过这点。现在简单来说一下原因。意识的产生是由于先天和
原标题:佛洛依德恋母情节的理论,并不根本然后是公理九: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在前面的章节中,我说了潜意识是记忆的全部及记忆的交集。由于公理二和公理八,其实可以推导出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我也在前面的章节中论述过这点。现在简单来说一下原因。意识的产生是由于先天和后天力量共同决定的。那么后天力量,主要是环境。而环境的刺激因素和条件,是无法全面掌握的。也就说,你无法保证是那条前意识进入,就说进入大脑的信息,有随机性。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摸到的……这一系列的感觉器官的接受,有随机性。所以这会触动哪条潜意识是不确定的。再加上意识具有矛盾性,和记忆必然的不完善,必然可以推出人的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梦表现的离奇,跨度大,就非常好理解了。这个我在前面的章节解释过。最后再总结一个公理,公理十:从遗传和发展角度共同来说,意识总服务于如何更好的存在。这个观点受益于弗洛伊德的启发。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两个概念非常明显:潜意识和性。潜意识理论大概是这样的: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为了研究潜意识,他有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还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oralstage)、肛门期(analstage)、性器期(phallicstage)、潜伏期(latentstage)和生殖期(genitalstage)。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生殖期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期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他甚至主张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指恋母情节。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性器期,儿童的性要求在亲近的异性家长中得到满足。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相传希腊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父亲的情况。他认为男孩对母亲会发生爱恋,而对父亲怀有杀机;为取得母亲的爱情而与父亲竞争,既潜意识地想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同时又很现实地承认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从而压抑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并在心理上以父亲自居,把对父亲的恨转为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这种恋母情结是儿童性欲发展的过程,也是性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在通常情况下,男孩由于害怕父亲的惩罚——阉割,而产生阉割焦虑,并对此进行压抑,恋母情结便逐渐消失。弗洛伊德的这种主张受到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批评,认为恋母情结的理论没有科学根据。弗洛伊德也承认许多人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情结,许多儿子和父亲、女儿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无敌意。但弗洛伊德辩解道,前一种情况是由于恋母情结完全被压抑了,后一种情况是同性恋的表现。还有一句大家都听过的,关于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关于这一点,佛洛依德一定是错的。新佛洛依德学派的质疑是可贵的。佛洛依德关于人格理论发展,把过多的因素归结为“性欲望”满足,这是夸大行为。甚至有诱导行为。如果你翻开《梦的解析》这本书,你会发现,好多插图,都是和性有关的。而且佛洛依德学说,对于西方各个画派的画家,都有广泛的影响。客观的看,我们不能否认性欲望是一个遗传因素,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是永恒的主题。我自己也写诗歌之类的文学东西,对于性也不避讳。就说明我承认了这点。但不夸大性的驱力。现在我来分析一下,佛洛依德为什么是错的。首先第一点,根据公理二:意识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动的。那么性属于先天力量,所以在人格发展理论里,如果没有加入大量的后天力量的驱使因素,就显然是一种缺陷。不具有客观说服力。通过我们对洞穴里“觉石”这个人的存在。我们会现,没有后天发展,人几乎就是动物,甚至行为表现不如动物。其实就说明,一个社会中的人,后天力量驱动占比远远大于先天。如果一定要给出比例数字,先天占30%,后天70%。这是一个不严谨的数字。因为根据公理五:概念性的东西,必须是后天建立的。而这是让一个人成为人的关键,是理性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说这些概念建立的驱力是性欲望。没有这样的指向。第二点解释:公理四表明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社会性关系本身也是一种驱动力。社会关系和性是两个概念,尽管我们知道性影响社会关系的建立。所以夸大性的驱使力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不对的。我喜欢佛洛依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论点。就是他关于本我,自我,超我这个结构,很形象。也符合先天和后天作用指向。所以关于人格发展理论我们肯定要提出修改。比如佛洛依德说梦是潜意识的满足。这个观点不全面。和对错没有关系。梦是意识的一种。根据我的观点,此意识和彼意识是没有区别的。梦这种意识和其他内容意识没有区别。如果说梦是潜意识的满足,那么前意识也是潜意识的满足,意想也是潜意识的满足,幻想也是潜意识的满足。所以说这样不严谨。所以我就不赞同。我在前面分析过,梦是潜意识的满足。那么意想呢?大家回过头去看看。梦的奇异和特殊性,其实在于做梦中的人,他接受的刺激信息有限,和提前潜意识内容的不确定,所以跳跃大,更自由,更符合满足平时不能实现的画面。根本原因是这样的。不是他说的那样。还有关于恋父,恋母情节也是这样的。如果从遗传角度来讲,对于异性的吸引应该是同一的。就是只要是异性,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就好像说一个男人,他看到所有女人,在遗传方面讲,所有女人对他都是有吸引力的。但他为什么喜欢这些女孩,不喜欢那些女孩,这是后天“概念”的建立而导致的。通过后天的发展,会建立一个所谓理想的择偶标准。比如善良,漂亮,胸大,多金,个子高,生育能力强,口才好等等。所以说恋父和恋母情节,是存在的。是因为孩子离父母近,父母对他好或不好,会产生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来对比异性。这是一种习惯。但一定不会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情节。如果这个孩子,是由奶奶爷爷带大的,或者哥哥姐姐带大的,从未见过父母。那么是不是说,这个孩子有恋奶奶爷爷情节。所以这就是尴尬了。那还有师生恋,姐弟恋等等。所以俄狄浦斯情节理论不可靠。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因为这个产生的,显然是不对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遗产性的本质来讲,人就是动物。那么从动物的角度讲,你能因为这个,而给动物总结出俄狄浦斯情节吗?肯定不行啊。而且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一个人遗传因素里面的“男性或者女性”成分,有时候是不明显的。这是同性恋的本质原因。有一个人叫魏宁格有本书叫《性与性格》。他有很多罗列说明,说明有时候性别是模糊的。这个时候,你如何说这个人恋母还是恋父?但我不建议大家读这本书,我也是粗略的看过。此人23岁自杀。因为自杀而这本书火了。他有点歧视女性,反对女权主义。所以综合来说,人的人格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公理十:从遗传和发展角度共同来说,意识总服务于如何更好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一起意识都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不仅仅是梦是这样的。大家仔细琢磨一下。写到这里,我们应该回顾一下,总结的10条心理学公理。这也是记忆的方法。公理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机理别无差别。其他表述:此意识和彼意识无本质差别。公理二:意识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动的。公理三:生命体体征存在时,意识时刻存在。公理四:社会中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公理五:概念性的东西,必须是后天建立的。公理六:真伪的概念存在,但无法界定。也可以这样表述: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识的,即人的意识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公理七:意识产生于行为之前。公理八:记忆机制表明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公理九: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公理十:从遗传和发展角度共同来说,意识总服务于如何更好的存在。其实就像我一直在书中写的,我们问题永远没有最后一个。这就是通过仔细和严谨的思考,一定可以有公理十一,十二。尤其关于脑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和遗传学的研究,对于意识发展的贡献,肯定会很大。如果你是相关从业者,或者专业是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或者你是超级爱好者,欢迎你们来补充和批评。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科普书籍《探索生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g3E1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