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原住民面对人生终极问题,澳大利亚原住民树皮画上的回答

《儒拉津勾氏族葬礼》,1967年,马瑟曼·马瑞卡,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藏 选择这幅由马瑟曼·马瑞卡创作的《儒拉津勾氏族葬礼》来介绍原住民文化的原因主要是它描绘的场景较为直观,表达的内容较易理解,能以点带面地理解原住民的宗教信仰与丧礼风俗。
原标题:面对人生终极问题,澳大利亚原住民树皮画上的回答《儒拉津勾氏族葬礼》,1967年,马瑟曼·马瑞卡,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藏选择这幅由马瑟曼·马瑞卡创作的《儒拉津勾氏族葬礼》来介绍原住民文化的原因主要是它描绘的场景较为直观,表达的内容较易理解,能以点带面地理解原住民的宗教信仰与丧礼风俗。第一眼看上去,最引人注意的是上半部分的彩带,或者说射线,这不同寻常的构图也有助于阐释这幅画作想表达的内容。光线被粒子散射时,会形成一道“光束”,云层后的太阳、枝叶间透过的光线、夜间的手电筒都很容易产生这种效应,这便是丁达尔现象。画中上部的线条也正代表着这些“光束”。结合下半部分理解,便是:葬礼在黄昏时分举行,参与送葬和舞蹈的人群扬起了地上的尘土,映射出了夕阳的光辉。下半部分的人物图像分红、黄、黑三色。红色代表逝者的灵魂,黄色是负责接引逝者的精灵,黑色则是参与送葬的人。仔细看最下方的两个黄色精灵,左边的手持打击棒,右边的在演奏迪吉里杜管。这两样都是原住民传统的演奏乐器。这里需要再插入一段关于澳大利亚原住民分布情况的介绍。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原住民曾有250多个不同语言的族群,算上其衍生的方言,能有高达700多个社群,但是因为历史和其他原因,现在能保留下来的远不及过去。不同族群拥有各自独特的风俗和传统,临近的族群可能会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说回前面的葬礼。所以这幅作品描绘的仅是这一族群或者说在阿纳姆地的葬礼习惯。画中还展示了原住民的原始信仰。他们认为,人在过世之后,灵魂会与祖先们团聚,然后再以其他形态回到这个世界。这种万物皆有灵和轮回的概念与佛教的观点非常相似。乌拉碧兰《葬礼》这幅由乌拉碧兰创作的《葬礼》在展厅中的位置比较特殊,它没有按地域被归为阿纳姆地东部、西部或中部,而是与树干棺木放在了一起。与其说它是幅画作,不如说它是一篇“记叙文”。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从下往上看:下方左边和后边分别是两种常见的下葬方式:天葬和土葬。这是处理遗体的第一步,虽然也有隆重的仪式,但如果说丧礼是为了和已故之人做一个了结的话,这才只是个开始。数月之后,肉体自然降解,只留下森森白骨。这在原住民眼里,是象征着“净化”。这时候真正的丧礼才会开始。遗骨被裹为一包,然后置于空心树干棺木中。不论是第一次下葬,还是第二次遗骨的入棺,都有相应的仪式来悼念亡者。丧礼之后呢?中国的古代,也许有不适宜工作生产的守孝三年,其后还有祭日、清明的扫墓。但在原住民的信仰中,丧礼就是书本的最后一页,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在此之后再也不应该提及或念起已故之人。这源自他们对来生、对死后灵魂去处的信仰。他们认为如果提及已故之人的名字,或保留已故之人的音像、影像都会让逝者的灵魂无法得到安息。终日被呼唤,念想而徘徊于这个世界不得与祖先神灵们团聚。这块的敬告牌就是提醒原住民这一点的。敬告牌正因为原住民的传统信仰,所以他们没有扫墓这项活动。树干棺木上精美的绘画,绘画中所饱含的知识、信息就在风吹日晒中消逝。口口相传的文化、历史被外来入侵者打断后,完整的传承也变得非常困难。现在,许多原住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地参与到文化的保护、记录工作中。但是,出于对他们文化和信仰的尊重,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不能对他们进行影像或音像的记录。树干棺木上精美的绘画未知生焉知死也好,向死而生也好。在面对人生终极的问题上,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态度,但都高度浓缩了各自的传统和信仰。《曼翰如顾葬礼中的图腾》,1966年,戴维·马澜纪,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藏(本文作者谢凡来自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温馨提示:“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展览已接近尾声,看展需抓紧哟~)展览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展期2018/7/4-9/2地点北11展厅展览预告|“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下月将在国博展出跨越山和大海,澳大利亚树皮画与中国观众的约会|布展手记树皮画是如何创作的?(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MYVDw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