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怎么读文徵明的逆袭:8岁不会说话、30岁屡试不第、90岁成一代男神

转载自菊斋微信号(ID:juzhai02) 稀奇山、停云生、衡山居士…… ▲ 都是区区在下呐! 处暑已经过了, 天气凉快了, 好出去玩了…… “这时候的石湖可凉爽了,约不?” “如果去城外太远的话……去天民兄的浒溪草堂成不成啊?很
原标题:文徵明的逆袭:8岁不会说话、30岁屡试不第、90岁成一代男神转载自菊斋微信号(ID:juzhai02)稀奇山、停云生、衡山居士……▲都是区区在下呐!处暑已经过了,天气凉快了,好出去玩了……“这时候的石湖可凉爽了,约不?”“如果去城外太远的话……去天民兄的浒溪草堂成不成啊?很久不见天民兄,我可有点想念他(家的私房茶)了……”“要不你们过来玩也成啊……”一起玩的人,就这样都被画进了画里。文徵明的画里,没有愤怒,没有悲伤,没有狂喜,没有宗教情绪,也没有哲学思索。只有闲适的小人儿,在山水间逛吃逛吃。和其它山水画里作点缀的小人儿不同,他的小人儿是活泼泼的,好象就在画里生活,一看就让人欢喜。这些小人儿,就是他自己啊,就是他的朋友们,就是他的闲适的生活。他就这样舒舒服服地活到了九十岁。九十岁的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并称画史上的“明四子”;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诗史上的“吴中四才子”;和祝允明、王宠并称书法史上的“吴中三子”;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全才。所有曾经笑他笨、怀疑他智障的人都没熬过他……壹我年少时看《射雕英雄传》,有时候忍不住疑心,金庸写郭靖这个人,是不是照着文徵明的模子套出来的。他们都很笨。郭靖6岁才会说话对不对?文征明比他还猛。书上说文徵明2岁不会说话,6岁站立不稳,8、9岁了还口齿不清,11岁才学会好好说话……——一个官宦人家的孩子啊,骆宾王7岁就会写“鹅鹅鹅”了啊,孔文举10岁就怼死大夫陈韪了啊。26岁开始,文徵明去参加“岁考”,一直考,考到53岁,整整27年啊,交过10次答卷,一次也没考上,一直都是个秀才身。怕是亲戚们都在暗地里偷偷嘲笑这个笨孩子吧。然而他有个很了不起的父亲,这父亲不但放任儿子,不着急,不打骂,而且笃笃定定地说:“儿幸晚成,无害也。”又说:“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我爹说得不错呦,真是个大预言家。“贰这个子畏,就是唐寅唐伯虎。郭靖有个同年生的发小杨康,文徵明就有个同年生的发小唐寅。杨康聪明得不得了对吧。唐寅也是那种聪明得气死人的小孩。平时贪玩不做作业,一旦正经考起试来,就是学霸。他16岁就考中苏州府秀才第一名,四海轰动,29岁又考中应天府举人第一名(解元),让人觉得,过完年中状元简直是分分钟的事。然而,文徵明的这个发小,唐寅,命运和杨康一样一样的!前半生得意无比,后半生潦倒落魄得你都不敢相信,最后抑郁,失落,卒。幸而唐寅还有文徵明这个忠厚木讷的发小,唐寅得意的时候文徵明不嫉妒,唐寅倒霉的时候,文征明不嫌弃,千方百计鼓励他振作。唐寅55岁就死了。唐寅死后,文徵明还活了很久,无论是声名还是成就,都把比他聪明得多得多的唐寅甩了几条街,他90岁死时,已然是画史上的“一代大宗师”、书法史“明朝第一人”。▲文徵明–溪山幽居图(山庄客至图)(1552年83岁,辽宁省博物馆)▲文徵明–琵琶行图(局部)(1558年89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叁笨小孩文徵明是怎么逆袭成功的?无他,老实耳。文徵明身体力行地解释了一句老话:老实人得天下。19岁,文徵明在苏州官学读书,字写得很差,老师给他的评级是三等……文同学被刺激到了,决心挽起袖子,天天临写《千字文》,数量是——每天十大本(写过字的你们应该晓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老实人认死劲。文小同学把这个晨起练字的习惯一直死死保持到文老太爷,九十岁仍能写精整爽利的蝇头小楷。▲文徵明–小楷跋万岁通天帖(局部)(1557年88岁)平时他写书信简札,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结体工稳停匀。如果写错一点,就一定重写。旁人看了都觉得麻烦,劝他说:“看得懂就可以了,何必这么费事呢?”他们并不晓得,文徵明写的,不是信,是作业……从22岁开始跟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再加上这样的老实死磕,没有几年,文徵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了。▲文徵明–小楷琴赋(蕉石鸣琴图跋局部)(1528年59岁,无锡市博物院)温润秀劲,法度谨严,意态生动。哎这样的字真的是,任谁看了也要心生欢喜的吧。当然文徵明不只会写小楷,他兼善篆、隶、楷、行、草诸体。他狂起来的时候是这样子的:▲文徵明–草书湖光披素练诗卷(局部)(1529年60岁)纵逸遒伟、灵动激荡,点画苍劲有力,结体开展奔放、张弛有致,气贯神溢!很有点老夫偶发少年狂的感觉有木有。不过文徵明到底是内敛的性子,没有像他的老师沈周那样,一路向粗头乱服狂奔而去……沈周自中年以后,愈来愈粗放,“细沈”就没有再回到“粗沈”过,文徵明不一样,时而粗,时而细,“细文”“粗文”交替出现,青绿水墨轮番上阵,工笔写意任性切换,人物山水样样皆能……所以明四子中,只他与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领袖,长达50年之久。19岁学画,20岁拜在沈周门下,90岁写着字忽然仙去,70年啊,手里的笔他就没有停下来过。▲文徵明–雨余春树图立轴纸本设色94.3x33.3厘米(1507年38岁,台北故宫博物院)《雨余春树图》是他早期的细笔佳作。这一年他38岁,受沈周影响尚深。全图师沈周青绿山水法,以赭石染平台山坡,以赭墨分面,再以青绿分染,皴少染多,层次分明。人物林木用笔尚稚拙,但已呈现出清雅的面目。这是他送给北上友人濑石的留别之作。▲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立轴绢本设色100.8x35.6厘米(1517年48岁,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一卷《湘君湘夫人图》写于1517年他48岁时。文徵明画人物很少很少,这一回,他原本也不想自己画的。仇英从太仓来,文征明请他画一幅湘君湘夫人,好送给王宠。仇英画是画了。可是,老文不满意啊!他重新画了一张饶有“古意”的。画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语,风神意韵,直越元明而远追东晋顾恺之。(顾恺之的画,晋人的评价是:“有苍生以来所无”……)▲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天津博物馆)手卷纸本设色28.6x238.5厘米《林榭煎茶图》卷尾署\"徵明为禄之作\",\"禄之\",是苏州著名书画家王谷祥。这是文人雅集、唱和酬酢留下的印记。在文徵明多年的生涯中,文人雅集、唱和酬酢可是很重要的。此画介于粗细之间,粗的地方疏朗开阔,细的地方笔墨精到,不遗余力,山石画法尤吸人眼睛,花青、赭石色染后,焦墨干笔反复皴擦,墨色浓重。正是亦粗亦细,工写结合,好一番收放自如。▲文徵明–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1548年79岁,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79岁,文徵明给徐缙画了《仿赵伯骕后赤壁图》。说起来唏嘘,徐缙收藏有赵伯驹《后赤壁图》,官吏索取献给严嵩之子世蕃,徐缙不愿给,文徵明劝他不要因此惹祸,就为他画了这一卷青绿仿制品。说是仿自赵伯驹,然而画中色调的处理,青绿的铺陈,浓而不腻,已然是元代以后文人青绿山水的画法。在侬丽的色彩中,别有一番文徵明自己的淡雅风致。▲文徵明–玉兰图卷(1549年80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80岁时的《玉兰图卷》,是文徵明在庭院漫步,突然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于是画兴大发,“戏笔”而作。画法依然秉持了文征明擅长的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画法,这是陈淳和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先河。▲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卷(局部)手卷纸本设色23x578.3厘米(1554年85岁,辽宁省博物馆)1554年,文徵明85岁。不仅沈周已经谢世多年,而且唐寅和仇英也相继故去。文徵明用沈周处学来的粗笔法画了这卷《桃源问津图》。虽是粗笔,然而细加端详,亦是格外严谨,绝无流俗之笔——苍劲浑厚而不失温润,粗而不怪,简而不率,笔墨没有干枯狂燥之弊,勾皴点染巧妙地运用了书法用笔。这是文徵明粗笔山水的高超过人之处。▲上图:文徵明–幽兰(1527年58岁)下图:文徵明–墨竹(1558年89岁)文徵明的兰竹也负盛名。他画兰,取赵孟坚的繁与郑思肖的简,合二为一,并糅以自己高超的书法线条,通过变化莫测的提按,将兰草的飘逸、婀娜、刚柔、翻卷表现得十分传神,迎风绝尘,满纸幽香,令人惊叹。他的竹也与前人不同,锐利劲挺,不求其秀,人称“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当然,人家文徵明娶的媳妇,她外公是夏昶啊。夏昶以画竹闻名,他的竹子在当年就卖得很好,还在活着的时候,就有“夏昶一箇竹,西凉十锭金”之谣。文徵明的楷书和竹子,大概多少跟夏昶是有关系的。肆话说回来,文徵明再会娶媳妇,我们也学不了啊。我们可以鼓励自己学的,好象就是一天十大本……看看上面的小楷、行草、细文、粗文、亦粗亦细文、青绿、花鸟、兰竹、人物……是不是觉得很励志。如果连这也学不了……好吧,好象只能跟文徵明学逛吃逛吃了。文徵明画里的这些逛吃逛吃,我超级喜欢。▲文徵明–关山积雪图(1528年59岁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雪白假期之山中岁月。1528年,文徵明59岁,这年冬天,他和王宠借宿在苏州上方山的楞伽寺,那年苏州下了很大的雪,“积雪盈尺”,王宠不知道是不是有备而来,“出佳纸索画”,文徵明本来就爱雪景,欣然从命,乘兴作《关山积雪图》。▲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纸本设色21.9×67厘米(1518年49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日游之无锡惠山泉。无锡惠山有个“天下第二泉”,是唐代的“茶圣”陆羽评定的,认为这泉水煮出来的茶特别好喝。文徵明很爱喝茶。1518年清明时节,正是新茶上市的时候,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跑到无锡惠山,在山麓的“竹炉山房”取泉水烹茶,吟诗唱和,留下一段佳话佳画。茅亭泉井旁,文徵明和友人席地而坐,一个展卷颂诗,一个聆听;茶几上放着各种茶具,几个茶童,有的备茶,有的照顾茶灶,山路上还有人迤逦而来。明人饮茶成风。文徵明更是毕生嗜茶,常以唐代的卢仝自况,诗文书画四绝中,传世的茶诗、茶画不计其数。▲文徵明–品茶图(1531年62岁,台北故宫博物院)来来,一起到我的山中茶室喝个茶。“山中茶事方盛,能饮一杯无?”1531年谷雨过后,文徵明在林中茗舍煮茶接待陆子傅,茅屋正室中内置矮桌,桌上只有一壶二杯,主客对坐,相谈甚欢。这便是文征明、陆子傅二人。陆子傅就是陆师道,这年大概二十岁,和文徵明亦师亦友。这个草堂,是文徵明常与好友聚谈品茗的地方,“以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设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颇符合文徵明对茶室的要求,在这里读书看画,寒宵独坐,接友待客,长日清谈,真真美事。▲文徵明–浒溪草堂图纸本设色26.7×142.5厘米(1535年66岁辽宁省博物馆藏)浒溪草堂之常常去玩。这幅图画的地方,是沈天民的浒溪草堂,文徵明经常和友人在这里雅集。沈天民世家浒墅,后来虽生活在城区,但仍不忘先祖的桑梓生活,便在城中修建草堂,取名为浒溪。沈天民好客,于是家中常常高朋满座,看,有人已经坐下来和主人聊天了,还有人在过桥,有人乘舟而至……▲文徵明–真赏斋图纸本淡设色28.6×79厘米(1549年80岁上海博物馆藏)华夏家的霸气雅集。虽然还是有茶童,不过,到真赏斋只喝茶就真的太浪费了。华夏是江南重要的收藏家,人称“江东巨眼”,真赏斋是他隐居无锡时在太湖边荡口鹅湖东沙泾造的私家斋园,藏有诸多法帖名画、金石鼎彝,当时名流几乎都去过他的住处作客,其中沈周、文徵明、祝枝山更是常客。注意看中间这张,这次在书案上展开的,没有万儿,也有八千呗。童子手里还捧了一卷物事。左室无人,满满当当的都是书籍简牍。(……话说我也好想有这样的壕友人)▲文徵明–游吴氏东庄图纸本设色73.2x34.6厘米(1513年44岁)到东庄过个故地重游的初夏。1513年五月初六,大约端午前后,文徵明与吴爟、蔡羽、钱同爱、汤珍、王守、王宠、东禅僧德璇八人同游东庄。东庄是吴宽父亲吴融在葑门内的别墅。文徵明跟吴宽学文,跟沈周学画,而沈周和吴宽呢,一辈子都是好基友。吴宽、沈周和文徵明,在东庄交游唱和、赏花品茗、晴耕雨读的日子想起来多么美好。1513年两位师父都不在了,但文徵明和东庄的感情却仍在。归来后,文徵明就画了这张《游吴氏东庄图》送给吴宽侄吴弈。这基本上也就是“东庄十友”的一次雅集了。▲文徵明–拙政园图册(1533年64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来,来,来,拙政园就是我家。我们男神对拙政园的感情不要太深!正德初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回乡,寻了一块地建园子,眼光毒辣的他寻的这块地,是唐代陆龟蒙的宅第,元代的大弘寺。王献臣的拙政园造好后,便邀文徵明来玩,文徵明对园子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写了《王氏拙政园记》,画了《拙政园图三十一景》(1533年),并为每一景点题诗一首,还在东面一角亲手栽种了一棵紫藤。从《拙政园图三十一景》来看,拙政园的每一寸地、每一株草,文徵明大概都研究了一遍……就这样,一直逛吃逛吃到老吧。伍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二月二十,90岁的文徵明正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写着写着,执笔端坐而逝。他没有任何痛苦地走了。想来,他在世间,也没有任何放不下。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安然恬适。城中尘土三千丈,何似两翁麋鹿踪,隔浦碧山供一笑,离离自领晚凉风。这是他在《松荫对坐》中的题识。也恰似他的一生,闲淡,从容,与世无争。他在拙政园东面一角亲手栽种的紫藤仍旧茁壮地成长着。后来拙政园屡易其主,紫藤却生生不息,每年,拙政园的文藤,都是此城独一处的风景。四百多年了,别来无恙么。-END-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VM8od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