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绝北京烤鸭原创北京旅游尝京味,为什么吃北京烤鸭总是面皮不够?真相竟这么讲究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璀璨夺目。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在各行各业,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体现。而这些东西正是大国底蕴。北京,中国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脚下!京韵文化更是我国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为一部电影“老炮儿”
原标题:北京旅游尝京味,为什么吃北京烤鸭总是面皮不够?真相竟这么讲究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璀璨夺目。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在各行各业,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体现。而这些东西正是大国底蕴。北京,中国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脚下!京韵文化更是我国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为一部电影“老炮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地道北京人骨子里的傲气和“爷”气。但除了这些,每个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浅谈一下京味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如果没有深入腹地且长时间的熏染,接触到的绝对是皮毛。就如我对北京菜的理解,仅停留在北京烤鸭和京酱肉丝这两种菜品身上。因为这两种菜是大家普遍比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带有京字,自报家门嘛)。从这两种菜品出发,我对北京菜的总结是,喜欢用酱,口味偏甜。但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尝一次北京菜后,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1:酱汁是北京菜的灵魂纵观当天的菜品,几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酱拌着,北京人钟爱麻酱的程度,犹如我们重庆人热爱辣椒一样。在地道的京菜里面,很多经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酱作出。吃面要放一些,吃点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尝到的是麻酱土豆泥。其实北京所谓的麻酱就是芝麻酱,这个东西在全国也不算稀有,在我们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现。但不得不说,一个地方一个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样有辣椒,但就是没有四川的舒服。麻酱同样如此。北京的麻酱,除了香,还十分的有口感。听说这小小的酱料,不仅仅光是芝麻,里面还有花生以及各种辅料,可谓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酱之外,甜酱也是经常见到的,比如开篇的京酱肉丝就是由甜酱作出的经典菜品。2:由摆盘来宣传文化,不仅独特,还意义深远当天的菜品,还是那道麻酱土豆泥。但实际上别人的全名是兔爷土豆泥。简单的说就是土豆泥做成兔爷的形状。兔爷是什么呢?其实外地人对于这个还真不明白,但通过网上的解释,你就会知道,兔爷其实是有着北京特色的传统手艺品。一开始是玩具,后来把这个形象拟人化,比如雕塑成金盔甲武士,骑着狮子,大象的勇士等。兔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功能为一体。现在兔爷已经成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用菜品摆盘打造一个造型其实并不稀奇,但能做到造型和文化同步的就不多。再好的造型,如果没有故事,顶多就是多看一眼。但有了故事,文化做支撑,这个菜会让人过目不忘!3:吃北京烤鸭,为什么总觉得面皮不够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我的。在老家,我们也点北京烤鸭吃,但每次都发现他配送的面皮不够,每次都需要另外花钱再买一份。而这个问题,在郭德纲的一段相声里得到了解答。原来吃北京烤鸭是非常讲究的。每只鸭片出108片鸭肉,而且形状呈丁香叶。去头去尾,放在一小碟里,放在当天用餐最尊贵的人面前,俗称有头有尾。面皮攥起来成坨,松手还要成张,如果黏住了就不过关。重点来了,5片鸭肉蘸料放在面皮里,加上大葱黄瓜丝等辅料,裹在一起,这是一卷。行家之间问:“您吃了几卷?”这才是正解。所以这里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外地人吃北京烤鸭,总感觉面皮不够,因为我们基本上从来没有一张皮放5片肉。感觉那样太奢侈,总是1-2片肉,在放一些辅料入口。所以才会导致皮总是不够。听故事,品美味,学知识。这是我们在不断在做的事。每一个地方,一个文化,都包涵着耀眼的光辉。它就像是一杯香茗,喝下之后,味苦之后是回甜。我喜欢听故事,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不知道各位看官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图文均为老黄带你去旅游原创,未经允许,不得盗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zZbm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