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卫光明——蒸肉飘香_美味_年代_老人

在洛宁,蒸肉美食那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且在地域上是独一份,是洛宁本土美食的代表,也是洛阳“非遗”代表项目。 洛宁蒸肉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老辈人只知道代代相传至今。名曰“蒸肉”,其实洛宁蒸肉主角是本土另一种食

在洛宁,蒸肉美食那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且在地域上是独一份,是洛宁本土美食的代表,也是洛阳“非遗”代表项目。

洛宁蒸肉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老辈人只知道代代相传至今。名曰“蒸肉”,其实洛宁蒸肉主角是本土另一种食材——红薯粉条,肉只是配角。

在解放前,生活艰难、物质匮乏的年代,肉对老百姓而言,那绝对是奢侈品,仅有的能力买的一点点肉还不够一家人塞牙缝呢,怎么办?老祖先们就用粉条和一点肉汇合,用面粉拌成一大堆,再拌入大葱等调味品,上笼蒸透,这样蒸出来的“肉”,姑且叫肉吧,去除了肥腻,鲜香可口,更重要的是各种食材搅拌均匀,再经过长时间蒸出来的那股浓香,合“味”为一之精华。

洛宁蒸肉是家乡特殊年代、特有地域环境的特殊产物,一如洛宁百姓人纯朴、忠厚、实诚的个性。洛宁蒸肉传统的吃法也与众不同,它不是分而食之,而是起笼上桌,热气腾腾、满满的一大篦子,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尽享美味,一边谈笑风生,气氛热烈,就像是一个超大火锅现场。

在历史上,因为条件不允许,蒸肉只是普通老百姓无尽的期盼和梦想,不到过年、过节等重要时间是吃不到的。蒸肉在过去,对人的诱惑有多大?现代人可能想象不到。

老家有个传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某地猪场掩埋了一头病死的猪,一群年轻人经不起诱惑,就像电影里偷地雷似的,在一个深夜里,把死猪偷了一点点回来蒸蒸肉吃了,什么安全啊,都没有眼前的饥肠和美味的诱惑重要,众人忐忑不安地过了几天,啥事也没有,而且还无比享受,简直是终生难忘的美味。原本是一件大丑闻,说好的保密,最终,也因个别人的情不自禁和得意忘形给暴露了。

在特殊的年代,蒸肉也和春节一样,因为稀有而宝贵,每年只有过年、过节、全家团聚的特殊日子才能吃到。除了过年过节,最常见的是家里盖房,在上梁或打上盖、封顶的重要日子,主家必定蒸肉待客;还有老人过寿等日子,家乡农村老人生前,一般请工匠师傅到家给自己做棺木寿材,这是件大喜事,老人的亲友们一般都以“瞧匠人”之名义,带上礼品探望老人,蒸肉待客那是必须的。我小时候经常跟着木匠父亲打下手,许久以后,很多都遗忘殆尽了,唯记得蒸肉真香、真好吃。

蒸肉,配料虽然简单,但想要做出鲜香馋人、可口美味的上品之佳肴却不容易,配料搭配比例、预制、入味时间先后、长短,调味品的添加顺序、量次都决定着一笼蒸肉的质量瞎好。蒸肉的质量、口感从食客的“下饭量”能明显体现出来,一笼好的蒸肉,会使人食欲大开,吃到饱腹,而不佳的蒸肉,人们吃不了几口,自己就吃不下了。

蒸肉有一个特性,二次蒸熘口感更好,所以,一般制作蒸肉量都很足,一次吃不了就留待再次蒸熘享用。招待客人时,如果说客人食肉殆尽,说明蒸肉做得好。我奶奶生前蒸肉技艺超好,村里很有名气,乡亲们蒸肉待客,好多人家都预备好材料,请奶奶过去帮助最后把关,久而久之就形成为习惯了。

洛宁蒸肉,在历史上基本都是在本土自嗨,没有走向市场,进入新世纪二十年代,以非遗洛宁蒸肉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君平兄弟为代表的洛宁蒸肉美食,正逐步走出洛宁,面向更广阔的大市场。最乡土的,恰是最宝贵的,洛宁蒸肉一定会前途无量。

洛宁蒸肉,飘香了上千年,那是家乡原汁原味、家乡乡土的味道;那是亲人、乡亲的味道;那是远方游子最思念的味道。

作者简介:卫光明,洛宁涧口院西人,六九鸡,漂泊打工半生,工作之余,读书、码字、自娱自乐,资深红楼迷,自号、网名追梦人、红楼为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WOq5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