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行政级别【微工广角】遇见塞罕坝上“最美的青春”

9月中秋的清晨,凉意渐浓,塞罕坝的农家小院里却炊烟四起、温暖如春。早餐过后,我们早早的搭乘当地的越野车一路围绕塞罕坝新修建的公路慢慢体味这里的五颜六色,听司机小哥讲述先辈们在塞罕坝创业的故事。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这是200多年前清朝牧民
原标题:【微工广角】遇见塞罕坝上“最美的青春”9月中秋的清晨,凉意渐浓,塞罕坝的农家小院里却炊烟四起、温暖如春。早餐过后,我们早早的搭乘当地的越野车一路围绕塞罕坝新修建的公路慢慢体味这里的五颜六色,听司机小哥讲述先辈们在塞罕坝创业的故事。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这是200多年前清朝牧民口中的风水宝地,也是古代帝王狩猎休闲的天然名苑。然而清政府的腐朽致使“木兰围场”被迫开围放垦,林木被砍伐殆尽,直到解放前这里已经全部土地沙化,寸草不生。新中国成立后,为缓解荒沙日趋南下的紧张局势,林业专家曾多次赶赴荒原腹地考察,尝试栽种树苗。当时在塞罕坝植树造林的先辈们曾有一句顺口溜“一年青、二年黄、三年四年见阎王”,可见当时土地沙化严重,植被难以为生的艰辛。60年代初,在党中央深切关怀下,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300多名志愿者先后来到刚刚组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4岁,却毅然决然的挑起拓荒重担,立志啃下这块硬骨头,还美丽的高岭以原貌。然而塞北高原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之久。面对一次次不期而遇的失败,面对残酷的自然条件和美好的愿景所形成的巨大心理反差,他们不迟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虽屡败屡战,但却积累了宝贵的造林经验。现场苗圃育苗、改造进口插秧机器等等,树苗成活率从2%开始逐步提高。每一次改革创新都是创业者们在困境中成长的淬炼。半亩苗圃育新苗,呕心沥血换新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多次赴塞罕坝考察调研,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已形成植被茂盛,绿海碧波的好光景。如今塞罕坝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80%以上,当地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保护华北平原的绿色屏障已初步形成。现在机械林场周边一栋栋小洋楼矗立林间,一排排农家院灯火通明。印证了习总书记的那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秋浓美景至,风冷霜始成,黄花飘重彩,红叶落轻声。一袭秋风,黄了枫叶,厚了衣裳,游人忙。每年的夏末秋初,全国各地的游客便齐聚这片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远离熙熙攘攘的人群、林林总总的高楼,去品味人工造林之美和自然神奇之美。回来的路上,内心仍旧悸动。天空偶尔浮现几朵闲云,与蓝天相衬,与碧波相映,跟随秋的行踪,收获了昔日难得的晴。游人就如蒲公英一般散播着塞罕坝人民勤劳创业的故事,塞罕坝精神就这样辐射四方。它们是“忠于使命的崇高品质”、“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和“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如今这里依旧飘扬着无悔的青春、铭刻着奋斗者的足迹。忙碌的身影后是在绿色经济的带动下,在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塞罕坝人民走在脱贫致富之路的中国梦中。(通讯员:只伟)(总第759期,编辑:申书源)敬请关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ANxq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