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门正对卫生间终于有一部国产片敢正对「死亡」

有这么一句话,「生活过得不如意,就去医院看看」。 那里有死亡,也有新生,这会让人从盲目而机械的日常中超脱出来。 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忌讳「死亡」,尽力回避这个晦气不吉利的字眼。 可这注定是个无法回避的,终有一天需要面对。 有没有想过,
原标题:终于有一部国产片敢正对「死亡」有这么一句话,「生活过得不如意,就去医院看看」。那里有死亡,也有新生,这会让人从盲目而机械的日常中超脱出来。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忌讳「死亡」,尽力回避这个晦气不吉利的字眼。可这注定是个无法回避的,终有一天需要面对。有没有想过,你会如何离开这个世界?在哭泣的亲人面前逝去,还是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走开?终于有一部国产纪录片正对死亡,却起了一个向死而生的名字——《生命里》口碑甚好,豆瓣评分8.9,却没多少人看过。特别要提及一下本片的旁白,万茜。「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当万茜用平静的声音说出这句话时,鱼叔不觉心里一震。是啊,在死亡面前,人如此渺小。无力回天之时,只能依托神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地点,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镜头对准了医院一个特殊的病房,安宁病房。这里收治的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病人的生命所剩时间,大多不超过三个月。这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回首过去一年,安宁病房大概收治了200多个病人,其中死亡人数为180人。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在这个地方,平均两天会有一人去世。弥留之际,病人会被送进一间特殊病房,关怀室。在这里,病人可以平静而有尊严地告别。舒缓疗护,又称安宁疗护。「是为临终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全方面照料,使得他们的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以提高,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模式已经十分成熟。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因此,这部纪录片记录下了在这条路的起点上,人们努力尝试的点滴。老人鲁胜兰,主动入院,因为她不想死在女儿家里。入院时预计生存期一个月左右。她刚住进来,隔壁老太就去世了,护士怕她心里有压力。鲁奶奶却开朗地说自己不怕,这里一切都很好。生命的最后,常常充满无奈。老人们倚在病床上,逐渐丧失生机。但只要一回忆过去,依旧神采飞扬。想想年轻时经历过的美好,这一生足矣。对于鲁奶奶来说,新疆是她曾奉献青春的地方。她现在还留恋着新疆西瓜的味道。她回来好几年都不吃上海的西瓜,因为新疆的瓜实在是好吃。「吃瓜的时候,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此时老人脸上的神情,带着久违的光彩。黑子叔17岁来到上海,现在87岁,仍然一口乡音。他亲眼见证了抗战胜利,当时的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描述起来还是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患者王学文说,自己年轻时候恋爱过好几回。以前不像现在业余生活这么丰富,但那时候,他认真地谈恋爱,谈了很长时间。生命走到最后,回过头来看,没有人记得自己这一生赚了多少钱、做过几件大事,留在心里的,永远是这些闪光的平凡瞬间。但人活着,总会愚蠢地舍本逐末,抛弃生命本身的价值,而去追逐太多外在的东西。也许只有躺在这里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老人老了,身体各个零部件都已经退化,加上病痛折磨,意识时而模糊时而清醒。同一个问题,会反复问好几次。有位老奶奶问女儿,这里是几楼啊。女儿凑到耳边,大声说了好几遍“二楼”。老人依旧听不清楚,还反问,这里是一楼吗?女儿见势赶忙说,是的是的,这里是一楼。老人说,我死了房子留给你们,也算对得起你了。女儿说,你不要想这么多。然后摸了摸老母亲的头发。这样的细节,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在任何一个有老人的家庭当中,都会经常发生。老人变老,却越来越像小孩,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他们变得天真、脆弱,却充满感恩之心。面对子女的照顾,经常说「谢谢」、「我很满足」、「我给你们添麻烦了」。一位老人被三位女儿环绕着,她很满意女儿们的照顾,「我生也好,死也好,我一点也不忧愁了。」女儿们拿出老太太年轻时的照片给她看,指着照片认人,回忆当时的趣事。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一个阶段,年轻时候不喜欢拍合照。特别是家庭聚会上,拍一大堆丑丑的照片,有啥意义?后来,越长大越明白拍照的重要性。拍照不是为了现在的此刻,而是为了未来的某一刻。当逐渐走到生命之崖的边缘,想要追忆往昔之时,人们能够借由照片,坐上时光穿梭机,重温当时的美好。看着照片,脸上就能泛出微笑。而这种事情,恐怕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懂得。毕竟人变老的标志之一,就是开始怀旧。年轻人怎么会懂这些,他们手里攥着大把时光,永远有着无限精力。看望完老人,他们会匆忙离开,赶赴下一场约会。世界永远新奇,下一次冒险在等着他们。但对于老年人,热闹和风景,全在照片里。记得以前每次去外公外婆家,外公总是会颤颤巍巍拿出几大本厚厚的家庭相册,让我们一起看。过年时的大合照、过生日的照片,我们几个孩子从满地爬到现在的样子,一遍又一遍反复看。可能是因为,那是他们唯一仅有的,与我们共同的回忆。老人们都爱回忆,但他们面对死亡的状态各不相同。有人接受死亡,想要确保自己体面地离开。13床住着一位老奶奶,她要求亲自确认死后的遗像。就连护士都说,这对于老奶奶来说有点残酷。看得出,她年轻时候是个美人,现在依然对于美有着追求。有的人留恋尘世,放不下至亲之人。一个月前,一位中年男人刚入院。入院评估时,预计生存天数一个月。刚入院时,他乐观地说,此刻最大的心愿就是站起来,然后再锻炼锻炼,多活几年也许能看到女儿结婚,看到她生小孩。但25天后,在意识尚未完全消失之前,他努力用手握住笔杆签字,要把攒了一辈子的钱留给女儿。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大多数病人家属缺乏护理常识。一位病人刚送进来的时候,情况特别差,医护人员为他清洗全身,发现「指甲缝隙里面都是大便」。打听过后才知道,老先生以前是上外教授。妻子尚在,儿子也在身边,可都缺乏护理常识。在他清醒的时候,已经交代好后世,要求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病人入院。有一位老人名叫汪明昌,喜欢音乐,爱吹葫芦丝。乐观健谈,看上去是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老人的主观要求是,不想没有生存质量地活着,所以希望最后不要进行任何积极的抢救和治疗。他说,以前礼拜天如果没什么事情,夫妻二人都会去淮海路吃广式早茶,吃吃点心聊聊天。护士小姐夸赞他,「爷叔老浪漫的」。看老人有这么好的心态,大家都跟他开玩笑,您老两口当初是谁追的谁啊。老爷爷毫不犹豫立刻表态,是我追的她。老人开朗,看上去并不像生病的人。他说,「人活这一生,觉得蛮开心是最大的幸福。老了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年轻幸福不算幸福。」老伴老伴,老来才是伴。但有时候,即便都还健在,也不能相伴。一位老人惦记着住在另一个社区医院的老伴。护士替老人去看望,还录了一段小视频。老奶奶就对着手机嘱咐了几个字,「第一,吃。第二,睡。」言简意赅,却表达了老人最深的牵挂。生命的最后,除了追忆过去,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为了让老人不带着遗憾离开,护士会和家属一起,尽量完成他们的心愿。一位老人临终前就想看看老家嘉兴的风景。从上海到嘉兴,路程不远,才一个小时的车程,却是老人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儿子替她完成了这次旅途,用手机拍下家乡的草木,拿回来给老人看。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的愿望都能满足。另一位老人生前的最大愿望就是见到自己的女儿,可不管医院如何劝说,女儿都不愿意见她。老人最终带着遗憾走了。但鱼叔觉得,这件事有可能会变成两个人的临终遗憾。其实很多人来到安宁病房,就是想有尊严地、安静地、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但有的时候,家属强行要求输液,或者医疗环境要求必须输液,病人会很辛苦,为了家属活,为了医疗环境而活。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离开的方式,最是痛苦无助的。也有人觉得,进安宁病房就是等死的。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偏见,背后反应的是中国人看待死亡的态度。就譬如病房对面的居民楼,很多人家窗外会挂着镜子,人们认为病房不吉利,挂个镜子可以把晦气反射回去。一个人从生到死是必然规律,既有优生也有优死。但人们只知道优生,却忽略了。生命就是这样,没人能违背自然规律优死也应该是一个人享受的基本权利。死亡,是最终归宿。临终,让人悲伤恐惧。但如何走过最后一段路,在孤独中离开还是在平静中离开,也许每个人都该想想。鱼叔觉得,可能想也没啥用。因为如何死的答案,不在死亡里,而在生命里。这也是这部纪录片名字的意义。还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好好活着吧。在临终前能想起一些瞬间,让我们的丑脸上泛出微笑,那便是活过的最好证明。在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B8K8r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