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里略巴萨张恩利及奥斯卡·穆里略双个展上海K11开幕

新华网上海3月22日电(沈梅)60后中国艺术家,生于吉林,现在上海生活、工作。 80后哥伦比亚艺术家,学于伦敦,“空中飞人”,经常飞往世界各地创作。 两位出身年代、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艺术家,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共同的空间中感应
原标题:张恩利及奥斯卡·穆里略双个展上海K11开幕  新华网上海3月22日电(沈梅)60后中国艺术家,生于吉林,现在上海生活、工作。80后哥伦比亚艺术家,学于伦敦,“空中飞人”,经常飞往世界各地创作。两位出身年代、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艺术家,在上海chiK11美术馆共同的空间中感应、对话、探讨,展示出心灵、理念、实践多方面的关联。国际知名艺术家张恩利和奧斯卡·穆里略大型双个展正在上海chiK11美术馆展出,这场对话式的展览将延续至5月31日。看展:在同一空间中感知关联3月21日,张恩利及奥斯卡·穆里略双个展开幕,张恩利、奥斯卡·穆里略以及本次策展人刘秀仪现身chiK11美术馆,与观众交流,现场人气火爆,观众在艺术作品前久久驻足不愿离去。观众在观赏张恩利作品《无题(地砖)》新华网发张恩利以聚焦生活中的静物细节的绘画闻名。近年来,他转向从各种建筑表面、空间和环境中汲取灵感,延展观看绘画的更多可能性。本场展览呈现了张恩利近年来的三组作品:《墙面1-4》,艺术家在上海chiK11美术馆内的墙面直接作画,营造一个充满怀旧感的沉浸式场景。《无题(地砖)1-2》则由一系列铺在地面的绘画组成,其棋盘图样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老洋房的地面装饰,同时又让人联想起马戏团的超现实意象。《工作室》来源于张恩利参与由K11ArtFoundation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合作推出的「艺术家驻留计划」,在为期一个月的驻留内,他创造了这个一间房间大小的绘画装置作品,这是该作品在国内的首次呈现。艺术家邀请观众进入装置内部,让观众的行动痕迹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让观者对与物件和环境的空间关系产生了新的认知。展览现场,观众与张恩利作品《工作室》互动新华网发与张恩利相似的是,穆里略同样从其工作环境中汲取灵感。穆里略常常在飞行的旅途中灵感涌现,航行的飞机将世界隐没在云海下,穆里略则将熟悉的空中视角融入了《飞行》系列纸本绘画,这些在飞行中完成的作品散布于展厅内,层层覆盖的记号似与张恩利的创作有所呼应。此外,他的作品《共和协会》则运用他旧绘画作品的多余布料,以多层黑色油墨留下痕迹,直到饱和、结晶,让人印象深刻。《集体良知》中略微发黄、形状不规则的人像雕塑,则使观者突然从虚幻的甜美中惊醒。奧斯卡·穆里略《飞行》系列作品之一新华网发交流:共通观点现场迸发展览开幕当天的下午,张恩利、奥斯卡·穆里略与本次展览策展人刘秀仪现身开幕论坛,现场进行艺术交流。张恩利、奥斯卡·穆里略与本次展览策展人刘秀仪在开幕论坛交流。新华网发刚刚看过展览的观众都对两位的艺术创作有所感悟,认为他俩存在各种共通之处。正如策展人刘秀仪表示:两位艺术家对空间的反应、结构的运用都有不约而同的地方。论坛上,两位畅所欲言,迸发出更多不约而同之处。在谈到“身份对创作的影响”时,张恩利率先表示,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抛除身份,这样脑海中才会“出现另外的东西”。奥斯卡·穆里略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他觉得:“应该在作品中体验身份。先考虑身份背景,再去看作品,这种方式比较廉价。”在探讨“对时间的了解”这一话题时,张恩利不假思索:“思维应当跨越时间。如果思考问题特别具体,就会被琐事缠绕。”奥斯卡·穆里略呼应:“我曾钻研跨越时间的空间,尝试用各种材料,达到想要的效果。后来,我看到了张恩利的作品,非常大胆、珍贵,他强大的原创力具备跨越时间的精神力。”策展人刘秀仪结合两位的作品与观点给出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总结:“在张恩利与奥斯卡·穆里略的作品中,时间的并非线状,而是点状,可与任何时空产生联系。”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g5Apr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