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我的青铜缘

上世纪90代末,我的金石老友张文康兄曾赠我一个青铜小鼎。文康兄是近代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的入室弟子,朱老仙逝后,为继承弘扬青铜文化,他将朱老生前设计的中华宝鼎按比例缩小,以为礼器之用。这之前,我也经常在濡墨书写时,用朱老设计的一对青铜饕餮
原标题:我的青铜缘上世纪90代末,我的金石老友张文康兄曾赠我一个青铜小鼎。文康兄是近代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的入室弟子,朱老仙逝后,为继承弘扬青铜文化,他将朱老生前设计的中华宝鼎按比例缩小,以为礼器之用。这之前,我也经常在濡墨书写时,用朱老设计的一对青铜饕餮纹饰镇纸来压镇案上的书画纸张。我的书斋,也因着这青铜特有的气息,平添了一份别样的雅趣与古意。可以说,青铜器那种特有的带有远古神秘气息的魅力,在我的求艺之路上,一直萦绕左右。上大学时,我的家离上海博物馆仅一江之隔。于是,休息天会经常乘摆渡过黄浦江去看那些有着奇诡古魅纹饰的鼎彝鉴盘……虽然并不能十分清楚地读懂上面的纹饰字样,但是,青铜那绮丽、璀璨、斑驳、幽深的气质,每每观赏,都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啊!既沉静雍穆又华丽浪漫,既高古雄浑又灿烂多姿……就这样,青铜那与众不同的美,深深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1994年暑假,我孤身一人历时两个月,游历了西南、西北地区七个省,在陕西和青海两省的博物馆,又一次近距离看到那些三代古器。偌大的展厅空无一人,那些展品也不像现在一一用玻璃罩隔开,我甚至可以用手直接触摸它们,仿佛一下子感受到了华夏文明三千年的历史温度。那种兴奋和满足感,迄今仍不能忘怀。对青铜的钟爱,随着年龄的递增也越发深沉起来。年前,我的恩师吴颐人把他家藏多年的一个青铜盘器赠予了我,这着实又让我兴奋激动了好几天。铜盘内壁无任何文字铭铸,但四周粗犷素朴的纹饰和整个器皿散发出的远古气息,早已擒摄了我的内心。于是我兴致勃勃地从花鸟市场买回十几个水仙花头放入其中,日日换水沐阳。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这盆水仙花竞相怒放,竟足足绽放了百来朵。想起以前看过的明代大画家陈老莲的画集,里面有一幅博古荷花清供图,而此刻眼前,我书斋案牍上的不就是一幅真正有生命气象的博古图吗?清香扑鼻,风姿绰约。后人评清代大家邓石如的印“刚健婀娜”,眼前这盆怒放的的水仙,不也正是这样吗?这盆用青铜盘种出的水仙,让所有来我家的亲朋好友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年!我与青铜的缘,也让我在选择书法篆刻的表现风格上偏好那种古质而充满原始神秘气息的文字与氛围。我爱吉金纹饰的沉稳和灵动、璀璨与抽象,爱吉金文字的雍穆与诡丽……这一切,无不彰显着华夏民族敬畏天地、歌咏自然、创造美好的生命力,也彰显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原始艺术魅力。古人那种既整饬又自由、既守于规矩之内又驰骋千里之外的丰富想象力,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青铜带给每位金石篆刻作者以丰富的创作灵感,真有发蒙溯源之功!在那一个个鼎彝盘鬲上,引领着无数后人去寻找到梦幻奇妙的点、线、面和空间、排序、章法以及想象、变化、巧饰……还有艺术创作表现及审美欣赏的种种。在“一言九鼎”印的创作中,我巧妙借鉴了青铜兽面纹饰,使最难处理的“一”字得到了稳妥的安排。镌刻过程中,以老辣的用刀将线条刻得苍茫古质,在造型上很好地突出了抽象意味。同时针对“鼎”字结构对称的先天优势,灵感突发,把“九”字镶嵌到“鼎”字的腹部,形成合体写法。为了不露痕迹地表现出青铜特有的神秘瑰丽气息,我又把它做了反写处理。小小的一方印,其中两个笔画最简单的文字,竟费了最多的神。传世宝鼎“皿方罍”与湖南省出土青铜器特展之前均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为此,我数次前往上博近距离观看,每一次都大饱眼福。那段时间里,一闭上眼睛,我的眼前全是翻绕的龙纹、夔纹,而“心手双畅”印就是这样的心绪下创作出来的。吴昌硕先生曾写下“食金石力,养草木心”,这是沉浸深处者,才有的切身体会啊!每当夜深人静时,翻看《毛公鼎》《散氏盘》等拓片上奇妙的文字,想象着古人创造出如此美妙的文字,也许就是一个不经意的抬头仰望,苍穹间闪耀着的繁星点点,在呼啸的山风吹拂中坠入了这些鼎彝盘鬲的腹中,开出了朵朵生命之花。夜色里,我的耳畔又回荡起“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声音,久久不息……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KWADd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