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文化喜讯!又一文化金名片,兰溪获评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 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18年度“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兰溪市被评为传统戏曲类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我省继嵊州之后第二个以戏曲命名的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事不宜迟 来看看兰溪究竟是 历史 兰溪戏曲文化繁荣,有“一县两
原标题:喜讯!又一文化金名片,兰溪获评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18年度“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兰溪市被评为传统戏曲类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我省继嵊州之后第二个以戏曲命名的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事不宜迟来看看兰溪究竟是历史兰溪戏曲文化繁荣,有“一县两戏祖,徽戏发祥地”之称。据史料记载,东晋年间,兰溪籍历史文化名人黄初平黄大仙就在家乡搭台演话剧,劝人为善,一时之间,民间演戏之风极盛,黄大仙也被戏曲界认定为中国话剧之祖。南宋之后,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兰溪的戏曲发展进入快车道。南宋时,永嘉南戏传入兰溪,杂剧《目莲戏》《焰口戏》《木偶戏》开始在境内流行。明末清初,兰溪戏剧在弋阳腔、宜黄腔的底子上,加上了昆腔的新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流行与金华及其周边地区的婺剧。清初,苏州昆山腔由杭州溯钱塘江经入兰溪。抗日战争时期,戏曲活动发生变化,当地学校进步学生竞相演出话剧、歌剧、活报剧,时称“文明戏”,并相当活跃。外地剧团也纷纷驻足兰溪演出,宣传抗日。建国后,戏曲复苏,一批传统优秀剧目相继上演,著名高腔艺人江和义,口授记录西安、西吴高腔剧本20余本。剧种流行于兰溪的剧种主要有婺剧、摊簧、昆曲、徽戏四种。婺剧婺剧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是集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摊簧、时调六个剧种之大成,统称为婺剧。解放前,兰溪婺剧班社中出现过不少名伶,江和义、范寿棋、申爱凤姚艳姣、姚艳秋、姚艳妃、叶竹青等等驰名婺剧界。解放后,兰溪婺剧团演员中新秀辈出:刘联芳、张莲姣、吴莲姣、黄志宏、吴凤花、许永芳、陈咪咪、方友高、陈晓峰、刘建晖、张向军等,他们在省、地(市)婺剧会演中皆获二等奖以上。摊簧婺州摊簧可分金华摊簧、兰溪摊簧、东阳摊簧、衢州摊簧、浦江摊簧等五类。兰溪摊簧唱腔较以细腻,婉转见长。男工有净、丑、生、外,女工有花旦、正旦、老旦。曲调有金、木、水、火、土五音之别。兰溪摊簧主要剧目有《断桥·覆钵》、《酒楼·醉归》、《梳妆·跪池》、《借茶·活捉》、《思凡·下山》、《昭君和番》等二十多个。经典曲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1958年,市工人文化宫曾编摊簧现代剧《红色女儿》,参加金华地区群众文艺会演深得好评,后又被邀参加浙江省劳模大会上作招待演出。2016年兰溪摊簧节目《南下干部》参加全省曲艺大赛,获省群星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曲艺大赛。2017年-2018年连续应邀参加全国曲艺展演,获精品展演奖。昆曲清嘉庆年间,苏州昆腔班由杭州溯钱塘江而上,先后到兰溪、金华演出,兰溪人喜其戏,跟着学习,学成后回原地组班演戏。当时金华、兰溪昆班的唱、白、做工和行头与苏昆同出一辙,乐师、鼓板手,多请苏州籍人担任。兰溪最早的昆班就是李渔所办的家庭昆剧班,康熙四年(1665),李渔携歌姬家伶50余人,周游全国演出达二十余年,所到之处,全国九州“历其六七”。兰溪昆腔的表演艺术,既保留苏昆的细腻园润,婉转缠绵的本色,又融入徽戏、乱弹中的粗犷豪放,起落跌宕的特色。唱词通俗易懂,加上乡音俚语,更易本地观众的接受,人称“草昆”。清代中期,徽商源源不绝进入兰溪,徽戏传入后,昆曲开始中落。徽戏乾隆年间,安徽徽班随徽人的经商活动,沿新安江而下,经淳安、建德传入兰溪、金华、龙游、衢州等地。徽戏具有古老浑朴,粗犷豪放,唱腔独特,鼓乐丰富,易懂好学的特色,一经传入,就深受农村群众的喜爱,原来占据优势的昆腔,也渐渐被徽戏所融化或替代。据调查,明、清、民国期间兰溪境内有十响班(坐唱班)387个,其中学唱昆曲的71个,占总数18%;学徽戏的307个,占80%;学摊簧的9个,占2%。班社目前,兰溪共有戏曲类文艺团队339个,民间剧团12个,专业剧团1个。其中,兰溪人创办的木马剧团、棒棒糖儿童剧团采取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努力探索戏曲传承发展新模式,不断开拓戏曲演出新市场,取得良好成效,已成功在杭州、苏州等大都市落脚。特别是,兰溪是全省为数不多拥有国有专业剧团的县市之一。兰溪市婺剧团建立于1950年,是省内婺剧徽班中的重要一员,为全省二等甲级剧团。1962年5月,剧团首次赴杭州东坡剧院汇报演出《百花公主》、《两狼恨》,折子戏《神州打擂》、《漆匠嫁女》、《挡马》、《米栏敲窗》等剧目。省电视台,省电台向全省现场直播,为全省最早通过电视录像播放的剧团之一。同年9月,叶竹青随浙江婺剧团进京,主演《三请梨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陈叔通、彭真等接见。1989年创作排演清装戏《李渔别传》,参加金华市三届戏剧节,被评为全优剧目。参加省第四届戏剧节获得16个奖级,为剧团有史以来获得最多奖级的演出剧目。1990年被省文化厅遴选为浙江省戏剧代表作。浙江电视台分别为《李渔别传》和《君子亭》摄制成电视戏剧片。《李渔别传》又被中央电视台作多次播映。《双阳公主》、《三姐下凡》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灌制成磁带发行。1995年,剧团创作排演歌颂党的好干部杨东海先进事迹的五场现代剧《东海魂》,不但在市内城乡演出,还受邀去海宁、桐乡、平湖、嘉兴、湖州、长兴、安吉、临安等二十多个县市演出,观众达10万余人次。在参加省市第六届戏剧节中,剧团获演出群英奖、剧本奖、优秀音乐奖、舞美奖,一、二、三等演员奖。省内外新闻媒体,对该剧连篇屡续地作了报导和评论。1997年,剧团为了配合全国第五次诸葛亮学术研究会在兰溪召开,特创作排演了《孔明罢相》,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2014年,编排廉政婺剧《胭脂河》在金华大市巡演。2016年,创编新戏《笠翁传奇》参加省第十三届戏剧节,受到与会专家好评。2017年,在兰溪剧院创办李渔周末剧场,更是场场爆满,大量周边县市戏迷周末赶来兰溪看戏。兰溪是戏剧大师李渔的故里,是正宗徽戏的发祥地,戏剧在兰溪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最普及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民间素有逢年过节,修厅圆谱演大戏的习俗。目前全市超过1/3的行政村有每年固定时间演戏的传统,例如诸葛镇诸葛村、长乐村、双牌村,永昌街道社峰村、樟林村等地。演大戏的日子都是村里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看戏团聚。闲暇时光,农村群众在田间地头,城市居民在公园广场,三五成群,吹拉弹唱,过过戏瘾。近几年,随着戏曲进景区工作的推进,丰富了兰溪景区特别是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诸葛村景区、长乐村景区、芝堰村景区及地下长河景区已形成在每年固定时间演戏的习俗,这成为了几个景区吸引游客的一大卖点。此次,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兰溪认定为传统戏曲类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对兰溪戏曲历史和戏曲工作的肯定,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李渔”文化和传统戏曲文化的挖掘培育力度,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融入群众生活和文旅产业发展,打响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图片提供:小兰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RRLE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