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树的画法南山讲堂|画法与学理:《中国画花鸟白描》新书发布暨研讨会纪要

2019年3月17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教学丛书\"《中国画花鸟白描》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杭州南山书屋成功举行。 会上,马其宽、徐家昌、尉晓榕、傅巧玲、傅新生、杨振宇、祝平凡、赵辉、顾迎庆、张谷旻、周翔飞、姚晓东、叶芃、黄芳、马樾、杜昕
原标题:南山讲堂|画法与学理:《中国画花鸟白描》新书发布暨研讨会纪要2019年3月17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教学丛书\"《中国画花鸟白描》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杭州南山书屋成功举行。会上,马其宽、徐家昌、尉晓榕、傅巧玲、傅新生、杨振宇、祝平凡、赵辉、顾迎庆、张谷旻、周翔飞、姚晓东、叶芃、黄芳、马樾、杜昕、杜学天等二十余位中国美术学院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活动。此次研讨会由本书责任编辑郑亦山主持。现场,各位专家就白描教学在中国画学科建设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解决中国画花鸟白描教学中的诸多核心问题与读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讨论中,与会专家和读者们一致认为《中国画花鸟白描》是一部值得细加咀嚼、研习,且便于师生共用的教学常备书。会后,我们遵循多位老师与读者的建议,将研讨会中各位专家的发言整理,汇编于此,希望将这次会议的讨论成果供更多的读者研究、学习。以下为专家发言纪要(按发言先后为序)刘海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这本书历时四年写成,有许多老师和朋友都在关注这本书的写作及出版过程,下面我介绍一下整本书的编撰思路和特点。针对困扰当下中国画教学的写实与写意的诸多争论以及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急需我们在学理角度去区别写实与写意的概念。学习中国画首先要坚持中国文化立场,然而当下诸多学画者一开始介入的都是素描(尤其是明暗调子素描),对结构的了解所涉不多,进入大学时才开始接触素描与白描的区分问题,其实问题核心在于需要明确中国画是以线作为造形的最主要手段。以线造形的笔墨功能在于:一是用来状物,就是表现对象形状质感姿态等客观;二用来写心、写意,就是表达思想情感等主观。中国画白描的线是“以形写神”,最后要传达另外更高层面的认识,其根基是哲学,目的是写意。西方素描主要是“以形写形”,其根基是科学,本质是写实。本书的写作是站在中国文化立场来回应诸多中国画现状的重要问题。这本书内容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概述,讲述了中国画花鸟白描的特点。第二章对花鸟画白描的起源、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其中第三节将花鸟画白描借鉴人物画十八描进行了图像比对,第四节分析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白描这门课程,从1928年建校以来教学大纲的各次修订情况,第五节主要阐述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白描教学历史沿革,对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等先生的教学理念与课徒示范稿进行了收集,并将近年来对本系资深教授访谈的进行文稿编录。第三章中国画花鸟白描艺术表现特征,在古今与中西两个视角对白描花鸟画的本体语言(笔法、墨法与章法构成)进行剖析。第四章介绍白描花鸟画技法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禽鸟、昆虫、器皿等分类研究与刻画,同时通过大量步骤示范图来阐释中国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观察方式、思维方式等问题,从物象中提炼出来的线条不仅具有状物功能又有写意写心的特质,从而体现中国画写意精神。第五章是白描写生的作品赏析,这里精选了我校花鸟画专业在职教师作品与部分研究生优秀作品,并根据题材分类,以供后学临习参照。第六章对在职教师白描花鸟画研究论文进行汇编。感谢所有关心这本书出版的同道同仁们,书中尚存在诸多疏漏,请各位专家、读者指正,以不断完备中国画花鸟教学。马其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白描学习一直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重点。我们学校影响全国的就是中国画系。我们前辈像潘天寿先生、吴茀之先生、诸乐三先生、陆抑非先生,陆维钊先生,当然包括邓白先生等等。那么作为花鸟专业的老师就是潘先生、吴先生和陆先生。这个在当时全国中国画花鸟教学,应该是影响最大,也最强。三老主要以写意画为主,书法造诣也极高。所以中国画系就让陆抑非先生教工笔没骨,所以非常全面,学习工笔、没骨、大写意,再加上书法,古典文学。所以中国画系已经把最需要学的东西全部都就由这几个老先生包括进来。后来我们这批人接班以后,也非常重视这个白描的教学,从本科一年级开始,所以这个白描教学应该是延续前辈老先生的教学内容,通过我们这代人继承下来,然后再传承给更年轻的老师。所以白描这门课程在我们中国画系的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努力去传承与发展中国画,我也希望一些年轻教师能够再接下去,刘海勇老师就做了这么一件有助于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的事情。以前我们理解白描就是勾好几根线条,然后设色。所以我们往往忽略白描的重要性。线条功夫还没有学好就要上颜色,所以什么叫白描?这本书里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花鸟画有白描,人物画有白描,山水其实也是有白描的。我们从芥子园画谱中发现,不仅有粗线,还有细线。宋徽宗那种叫白描。八大的画中也应该有白描。那么像吴昌硕先生、潘天寿先生,作品里粗笔头较多,也有白描。需要大家好好去研究一下。那么线条的功夫又牵涉到书法的用笔,书法里面又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这种不同的书法,它表现的线条都不一样,宋徽宗的画勾勒的线就像他的瘦金体一样。八大的线条,吴昌硕的线条,潘天寿的线条都是与他们的书法有相关联性。所以我们的老先生就强调写书法,包括文学修养都要提升。因为一位画家的学养跟不上,作品的格调就不会高。那么我又在想我们现在本科生有四年,你们有没有想到四年本科学什么?有没有想一想这四年我到底要学什么?再加上三年的研究生,我又要学到什么?还有博士阶段。十年出来,我到底打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现在虽然是讲经济效益的社会,但是咱们毕竟跟工厂不一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提升中国画艺术的高度去奋斗。所以我觉得大家的眼光和目标要放得再高一些。徐家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花鸟白描》确实比较全面地把历代以来花鸟画的发展,特别是白描的发展和历史作了梳理。同时对我们中国画系这么多年来在教学上的过程,进行了一个分析。所以这本书不单是讲技法的一本书,还有学术价值。刚才马老师讲,他说不要以为白描就是一种细笔的双勾,我同意这样的讲法。因为你说这个人物十八描,他也是有很多的描法,譬如说混描、橛头描、枯柴描,其实就是一些写意的用线方式。在谢赫的六法中他就说到,“骨法用笔”,就是用线来表现对象。所以在我们中国画中,线条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海勇老师能抓住花鸟的白描来写这本书,我觉得是抓得很好很准。多年来,我们国画系老先生创立的学习方式,白描也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潘先生,吴先生,诸先生等老师,他们虽然是画大写意的,可是他们对于线条的运用非常重视,在他们绘画里面,写意的东西也是靠线条来表现,特别是和书法的关系,所以老先生不但是画的好,书法篆刻,文学诗词的修养,都是非常全面的。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潘先生勾的速写,这在以前没看到过,所以这些老先生虽然他们是大写意,但是他们对于白描这个用线的表现是非常重视的。实际上历代以来有很多名作也是用白描来完成的,所以白描不但是作为一个基础,也是创作的一个表现方法,像吴道子,李公麟的人物画,很多都是用白描完成的。花鸟画里面也有宋人的《百花图卷》,赵孟坚的《水仙花图卷》,这些也都是用白描的形式,所以白描一直都是一种很有效的创作手段。我们系里以前有不少白描的临本,也就是老先生在教学上留下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陆抑非先生的白描临本比较多。这些临本有鸟,有花,有勾的比较细的,也有勾的比较粗放的,这些作品对我们在教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呢也有些缺陷,就是还不够系统和完整,在整个教学安排里也不是非常系统。所以刘海勇老师做的这个工作,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就是把整个白描包括古今中外,系统地把这些汇总,还收集了很多图片资料,进行一些对比和参照,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后中国画系花鸟画教学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样就更系统更完整了。祝平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社长):刘海勇老师是我的老同学,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聪慧、谦虚和勤勉的品质是当时一批同学里面尤为突出的。这样一种品质,在今天结出《中国画花鸟白描》这样一份果实,我们毫不意外。关于这部书我有两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其一,我觉得刘海勇老师在写作时,高度重视对中国画最根本的艺术规律的研究,这也是贯穿于我们国画系科研和教学发展的精神核心。我想起潘天寿先生在1962年“素描教学问题学术讨论会”上关于基础教学发言,卢坤峰先生在80年代关于“认真地、严格地坚持教学大纲”的发声,还有马其宽先生、徐家昌先生在授课时对“传承、守常”的言传身教,等等,至今令我们铭记在心。如今,我们国画系在尉晓榕教授的带领下,年轻教师群体始终坚持“基于画学统领,画学先行,而画法循从之”的教学方针的践行。这条清晰而深刻的学脉在这个教材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看到刘海勇老师在开篇概述中,即用“文化立场”对这条学脉之精神予以阐明,我非常赞同。其二,本书作为一部中国画专业教材,就像尉晓榕教授在前言里所总结的,它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技法书,它扎根于“学院理法教育的框架”之上,在教学研究的统领下,集聚了中国画系几代名师的白描教学实践精华。张谷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在我们国画系的年轻教师中,海勇不仅在专业上努力精进,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及在课题研究等方面他都做得很好,有很多的项目,也做出了很多的成绩。海勇兄拿到了这个课题十分的用心,对这个课题做出了清晰的梳理,这个很不容易。他把这当作一本专著去写作。他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经验,也把我们中国画系的花鸟画白描这门课程,做了一个很细致、很完整的梳理。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的学术含量,也是跟其他的技法书不同的地方。这本书一定会得到中国画的爱好者的青睐。我们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应该去好好的看一下。顾迎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一般的教学书印我们的一些作品,这样的书实际上太多也太容易。如果要做成教科书,出版社首先要求你是不是有10万字,这样就要准备文章进行梳理。因为在我们中国美院的教学里面,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的教学大纲,但是我们在每个授课的过程中,实际上学生们听到的在一个框架上,每个教师讲出的东西,他的审美取向和他的造型技巧都是不一样的。有写意,有工笔,有花鸟有山水,这个里面都分了很多详细的东西,每个老师都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是你如果说要做一本教科书,你首先要理解教学大纲,你首先要把教学的现状要表达清楚,你要跟老先生要了解,也要跟周围的老师、学生画的东西要紧密的联系起来。你看到那本教科书也许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学传达给我们大家的一个可建的教学基础,我们现在白描花鸟是怎么进行的?所以刘海勇老师做这样一件事情,实际上要做尊重传统,尊重一些我们导师的意见,尊重我们现在的教学风格方法,还要代表中国美院教学的品质。所以只有像我们中国美院也许会一步一步走到一个前沿阵地,走到一个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专业,让我们同行都认为我们是在做一个比较客观的,比较有自学方案的工作。所以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我们白描花鸟教学的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一个分析研究和展示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实际上刘海勇老师是做了很多贡献。这么年轻,而且治学教学的态度这么认真,就像刚才祝平凡社长都说,他是同学对他的了解,对他的勤勉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在座的每一个同仁和学生值得学习的地方。赵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我对于刘海勇教授的《中国画花鸟白描》一书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它虽说是教学丛书,但是我深深觉得它不同于一般的技法书,它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它讲的不仅是中国画的画法,而是将之拓展为中国画学。该书整个系统非常完整,编排也非常的新颖,它成功地将作者对于中国画学术研究成果与创作经验转换为一种教学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第二点感受是,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开放性的格局,它既有对白描历史的梳理,也有对中国画花鸟的白描的研究成果、创作成果的总结;二则它将传统的白描和西方的造型相结合,相融合。书中既立足中国画物我交融、格物致知的传统观察方式,中国画以线为本的思维方式,以及虚实相生画面处理方式章法,同时他也采用了西方美术史上的线描经典与科学造型方法手段;三,一般认为花鸟画的白描就是工笔双勾,但刘海勇将白描的概念延伸到了写意,同时,在这里作者不仅是将白描作为基础训练的手段,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突破性的艺术类型。第三点感受是从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刘海勇老师他的勤勉,他的才情,他研究的态度等,也看到他的胸襟,他对白描花鸟画传承的一种使命和担当。傅新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我在美国各大博物馆参观,觉得西方素描画出来的花鸟都像个标本,而像我们海勇老师里面选的动物,画得特别生动。所以我觉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西方固然有很多东西是不错,比如对科学解剖做得很好,也许这个东西做的太仔细,所以画出来的像标本。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我们要教西方人怎么画好这个白描的关键。叶芃(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在央美和南艺的硕博学习期间,对白描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对两所院校对于白描的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客观理解。总体上来看三所院校对于白描的理解和教学理念在大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白描对于造型和表现的重要性大家都很认同。我看了海勇的这本书之后,马上理解到了国美整个教育体系对于白描教学的理念,从而让我可以对比央美和南艺对白描的教育理念,就发现总体大同小异,但是每个学院对于白描的某些细节和着眼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如果针对这些细微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取长补短,这对于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是大有裨益的。刘海勇这本书的最大作用就是很体系地向全国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对于白描系统性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对白描造型有很好的把握,所以这也是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我觉得海勇在这一块上面做了极好的贡献,在这本书上我也学会了很多。黄芳(中国美术学院教师):之前在教学中总有学生会问:白描有没有好的临本或者是好的书推荐?我们在中国画白描教学中,有陆抑非先生的《白描课徒稿》,除此之外,相对系统的花鸟画白描教材,还是一个空白。刘老师花了四年时间,尤其是带领他的研究生团队,梳理了花鸟画白描这个系统,包括我们中国美院在教学遗存和白描教学体系上的梳理,使大家能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画系花鸟专业深厚历史和系统的教学脉络。同时书中还集录了这几年采访老先生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了文字,起到了很好的学脉传承。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重新的思考和教学上的补充。我觉得如果接下来有学生咨询,这本书将是一本非常系统而全面的白描花鸟画教材。马樾(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刘海勇老师的这本书对白描做了比较系统而又完善的归纳。白描,也可以用在其他种类的艺术上,比如像工艺美术方面。其次,它还不单单是一种用笔方法,还有一些就是对客观物体观察归纳,塑造美感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中国画造型的归纳。同时白描也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观。刘老师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在于把以前用的具体的临本进行了比较科学,比较系统地梳理,完成了很多细致的工作。这本书将会对白描教学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杜昕(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四年前我在读研究生二年级时就跟随导师刘海勇教授参与本书资料收集、访谈等工作。刘老师是一位精益求精的学者,四年的时间,反复修改文稿,孜孜不倦,一直为这本书添砖加瓦,使其变得更加扎实严谨。我们都知道,白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从写生到创作转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刘老师将其中的历史沿革做了系统的梳理,从问题出发,以独特的视角研究白描艺术语言的可能性,并进行了典型作品的笔墨示范,具有相当的艺术广度与深度。再者,这是一个精益求精,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在选择范本时,几经严选,其中还特意挑选了潘天寿先生的几幅写生白描作品。因为艺术作品时常有画外之音,潘先生就曾讲:“画贵能极”。我们也想让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来感受到这般艺术精神。尉晓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作为一个学院教育,教材的储备肯定是最重要的,教学的延续其实是靠教材的积累,其他表格化的东西,比如教学大纲等等,可以修正,但是这个东西是要积累下来。你不能说陆抑非的教材过时了,陆俨少的过时了,那不可能,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个积累。海勇编写这本教材前后大概用了4年时间,其中至少有2年是被我拖了,这个是我难以克服的拖延症,但是在拖的这2年时间,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好像真的在质量上有全面的提升,有很多问题细化了,举的一些画例在不断地夯实,很不错。白描这个东西为什么特别重要,就像刚才马老师讲的,中国画离不开白描,山水可能不是特别有底气,白描却是人物和花鸟的根。正如刚才傅老师所讲,他们为什么老画不生动,我刚才也想了一下,西方那个绘画,它是塑造性的,我们是描叙性的。他们每带一个话题跑的时候,都要带上长宽高、几个板块的关系等等;我们是描叙性的,就像2个人聊天,讲自己故事一样的,那是非常生动的,它是线性的,描叙性的。一塑造就打结的嘛,怎么可能生动呢?所以很有意思,今天这个发布会开成研讨会,对于一本有丰富内涵的好书来说是很不自觉地就能做到,所以对这本书确实有很好的展望,会影响很多的学员,还有我们正式的学生,考前班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般的白描书就是花卉啊、翎毛啊,这本书把牛马、走兽都放进去了,本来我们花鸟画如果不要的话,全部被人物画拿走了。而且这个白描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的,是描叙性的,它可以附加一些对他的厚度啊、质感啊、品质的表达。所以非常丰富,有多种实例,每一个中国画家如果说不会画白描,是站不住的,最根本的地方就崩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不是线性思维嘛,怎么能画出中国画呢?没有线性就不会画白描。所以白描是我们的根本,海勇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表示祝贺!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海勇的这本白描教材,大家都提到,这是一个传统很深的主题,从古代各种画论到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等先生的教学,延续至今。今天,几代人相聚一起,讨论有关“白描”的问题,的确是因为这个概念值得认真思考与揣摩。刚才傅新生老师提到的,“白描”你的确没法找到合适的英文翻译,你不能翻译drawing(素描),或者linedrawing(线描),就像山水画不能翻译为landscape(风景画),勉强翻译就是mountainandwaterpainting了。记得山水画刚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一开始并不能很好地欣赏山水画,就觉得这个就是Chinesedrawing(中国素描),他们不知道这已经如此成熟、博大精深的山水画。但欧洲人经过这么多年,也已经逐渐对山水画有了更好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我想,白描也是一样。刚才很多老师都提到要区别白描和线描。白描这个概念很重要,尉老师最后还说,如果不能把握好线条与水墨的能力,画出来的不过是墨猪而已。因为你用笔不对啊,画什么都百搭。谢赫六法一开始是气韵生动,紧接着就谈骨法用笔。如果没有正确用笔,那气韵生动也就免谈了,墨猪而已。用线描来造型,自然不同于用明暗或块面来处理。因此,谈白描问题,要意识到材料性。白描的特点是用毛笔。这不同于素描。素描更多的是用碳笔或铅笔。材料不一样,用笔的感觉当然会不一样。当然,除非是天才,像莱奥纳多·达·芬奇、丢勒、伦勃朗这些天才,也常有笔性上气韵生动的线性语言。但不可否认的是,毛笔的确更松,更加细微。但是翻译成linedrawing也不够,因为“白描”在根本意义上也不是单单体现在线的表达上。这是我对刚才大家讨论的第一点总结。第二点,我想谈谈教材的编写。这本书我读完后,觉得还是不够过瘾。后来一想,因为毕竟是教材啊!刚才好几位老师提到,作为国美的教材要让人看到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这一点,这本教材的确实现了。但是作为教材,也不能太“国美”。尉老师早在四年前就有构想,人物白描和花鸟白描都要出书,把老师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成教材。但一本书要成为教材,就有两点难度。第一要把平常我们课堂上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东西变成文字,这本来就是有难度的。第二不仅要把上手的经验转换为文字表达,而且变成“公共”文字,更难。所以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就会削弱掉一些在课堂上教的东西,写作的人也得很克制,因为你不能把过多个人化的表述直接放在里面。所以,海勇这本书里边既兼顾到它的开放性,同时也表现得相当克制,许多内容也以点到为止为宜。包括刚才引起傅新生老师关注的中西问题的讨论,中西线性用笔等这些讨论,教材里有所涉及,但并不做展开论述。白描,的确是中国画的一个内在基础,我们把它称之为本体性语言。所谓“骨法用笔”,如果把握不住的话,那相关的造型也是虚浮无力的,因为劲道不足了,好比这个面条看起来是面条,只是不够劲道。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这册教材的确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白描”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且里面图文并茂,我觉得对我来讲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刚才赵辉老师特别提到了一个词叫做“技法”,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个简单的技法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国书院这么多年一直在推进的画学:既有技法的演绎,又有学理的论述。尉老师的那篇序写得特别精彩,这些问题也都谈到了。第三点,我想强调一下此书的开放性。我曾说过,这册《中国画花鸟白描》不仅是作者从教十几年来教学、研究、创作的结晶,更是作者长期以来艺理兼修、集思广益,转益多师,兼容并蓄的综合成果。该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勾勒出“白描”的传承发展、艺术表现特征、技法运用、写生赏析等方面的内容,并附有各种经典语录和名师采访的文字。最后一章则如同专题工作坊,集结了当前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白描”教学团队成员的丰富思考,建构出一个多声部的教学现场,让这册书在扎实的叙述中,有一种开放性的胸怀与视野。翻阅这本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学院有关白描教学的传统。我觉得海勇的用意就在于进一步完善这个白描的教学体系。这本书也有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法书,它有着学理上的梳理,所以本科阶段用完这个教材,似乎并不能将此教材一扔了事。在书中,海勇既展示前辈的传统,又把自己与学生的交流心得置于其中,教学相长。一本教材,采用这样富于活力的篇章结构与写作方式。如此,作者其实克服了前面所提教材编写的两个难题。既保有教材的公共性,同时又保有中国美术学院的独特传统。这些写作体例与风格上的探索,也值得我们对于教材编写的借鉴作用。因为今年我们很重视教材的编写,从研究生到本科生,都重视教材的问题。如何编写艺术类教材,这跟理工科的教材是不一样的。因为艺术类教材,有很多地方是难以言传的,只能通过语录,通过对话等这样一些言外之意。所以,在艺术类教材的编写上,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把那些不可言说的内容,生动地保持在言说中。我觉得海勇这一点处理的比较成功,让人阅读时会觉得这本书还是有弹性的,有些话没说完,有些话点到为止……这本书的确具有终身阅读和学习的功能。大家知道,许多前辈留有精彩的课徒稿,现在海勇编写出一部教材,当然图文并茂,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读者可以获益。但是对写作的确是一个挑战,艺术家不仅要善于讲课,还要把它转变为文字表达,要求就会比较高。海勇的性格还是很适合的,他既能够很扎实地搞创作,又能够很扎实地写教材,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文稿统筹整理:朱翰石)刘海勇1976年1月出生于浙江乐清,号听雨斋主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美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杭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2001—2004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至今。2009—201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5—2016年,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挂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教学丛书《中国画花鸟白描》尉晓榕主编刘海勇著《中国画花鸟白描》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刘海勇教授所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刘海勇教授从事教学二十余年,该书是他多年教学思考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精心之作。全书阐述了白描在中国画学科中重要地位,简述了历史发展历程;书中还介绍了中国画花鸟白描的艺术表现特征、技法运用、写生名家作品赏析等方面的内容,并附有各名家经典语录和名师访谈的文字。本书图片精彩,论述清晰,是学习花鸟画白描的经典教材。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该书的出版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刘海勇教授白描授课示范点击观看一键购买《中国画花鸟白描》复制以下淘口令直接打开手机淘宝¥B2j9Y2lNAkh¥更多新书敬请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EroML7Yd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