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标签透过镜头爱上茶,感受茶的魅力

绿油油的茶园在棱线上呈现优美的弧线,头戴斗笠的 10多名农妇在绿浪推涌中忙着摘采春茶,车窗外陶然的情境与生气蓬勃的景象,让我忍不住频频跳下车,“咔嚓咔嚓”猛按快门。 那是 20 多年前使用手动单反相机、50 度感光正片胶卷记录的在鹿谷茶乡
原标题:透过镜头爱上茶,感受茶的魅力绿油油的茶园在棱线上呈现优美的弧线,头戴斗笠的10多名农妇在绿浪推涌中忙着摘采春茶,车窗外陶然的情境与生气蓬勃的景象,让我忍不住频频跳下车,“咔嚓咔嚓”猛按快门。那是20多年前使用手动单反相机、50度感光正片胶卷记录的在鹿谷茶乡的记忆了。年轻气盛的我与当时多数的上班族一样,以喝咖啡为时尚,根本不知茶韵为何物,更不用说领略品茶之美了。但是开始喜欢用镜头记录茶事,包括20世纪80年代方兴未艾的茶艺馆在内。更小的时候,常见祖父吃完饭,就在残留些许菜屑的饭碗中倒入满满的浓茶(客家话称为“酽茶”),然后满足地喝上一大碗,冷热不拘,祖父笑说那叫“茶米茶”。茶汤系以铝制大茶壶在炉灶上以柴火煮出,记忆中他曾告诉我,每餐饭后来上一大碗,不仅可以将碗内的油渍清洗干净,还可延年益寿。好奇的我也有样学样,尽管只是农忙时提供给插秧或割稻农工解渴的廉价茶饮,但浓郁稍苦的茶汤下肚后,停留在唇齿之间的茶香,却也让幼年的我第一次与茶结缘。后来,祖父果然健康地活到86岁,足证他所言不虚。约莫在我刚念大学的时候,爸爸把他辛苦存了3个月的薪水买下的第一台单反相机给了我,并教导我关于光圈、速度、焦距、快门、景深等的基本功,从此我的生活开始与摄影密不可分,不论工作还是创作。不过,在写作与绘画等诸多创作领域,甚或采访、主编等工作上,相机对我而言,所扮演的似乎多为“记录”的角色:我通过镜头留下一张又一张照片,除了弥补外出写生素描的不足,还可以在一本又一本出版的报道文学、旅游文学、茶艺文学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领读者一步一脚印地看图索骥,进入主题。对我而言,每按下一次快门都是一次淋漓尽致的创作:通过镜头观察世界,或通过观景窗发现人间之美,甚或通过数码相机的液晶屏看见自己,反射自我心灵的最深处。从20世纪80年代通过镜头爱上茶,到90年代末期我才开始深入“找茶”、写茶:从台湾各大茶山到云南偏远山区,从弯弯曲曲的产业道路到崎岖颠簸的茶马古道,从粉墙黛瓦的江南茶楼到礼仪繁复的日本茶道庭园,从高山茶的清香飘逸到普洱茶的沉稳醇厚,从精致典雅的小壶泡到雪克机用力摇晃的珍珠奶茶等。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几乎一年推出一本茶书。除了深入采访的文字记录,我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的光影变化,试图呈现镜头下令人着迷的缤纷茶世界。只是作为我摄影、写作、绘画等所有创作的启蒙老师,作为我早年疯狂创作、猛杀底片的最大“金主”的爸爸,却已经在2008年春天仙逝,来不及参加当年底我在林本源园邸举办的第一次摄影展。尽管我从不收藏相机,多年来从机械式换成电子式,从手动对焦换成自动,从胶卷相机到全幅数码相机,用过的相机或镜头不计其数,但爸爸给我的第一台早已“退役”的纯手动单反相机,至今仍完整地珍藏在我的防潮箱里,那是我跟爸爸曾经共有的创作工具,也是我最珍惜的一段记忆。正如毕生奉献给教育的吴庆丰校长——我最亲爱的爸爸,生前常提醒我的话:“如果没有爱,艺术是不存在的。”不是吗?选自《找茶,就是找故事》,版权所有。找茶,就是找故事作者:吴德亮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nNvdXl.html

(0)

相关推荐